湛四卻搖手對眾人說︰「打不得!外鄉人貧苦方才流浪行乞,只是不應恃強欺人,強行勒索。舒 」說完,還扶那外省人坐在怡和酒米店門前石階上,取出自制的創傷藥給他止血敷扎,最後還給他了白銀十元,叫他回鄉操正業,不要到處耍流氓恃強勒索了。外省人見這位老人不懲罰自己,還給路費他回家,立即跪下叩了幾個響頭,連聲道「謝謝義士」,接過銀元離開。
「估計我們古勞鎮再也不會發生恃強欺人的事情了!」有人高興地說道。
回家後古湛四繼續給李彬堂介紹洪拳內外五要之最秘︰
膝擊法分橫直,破法也是橫破直,直破橫。直的動作是提膝和跪膝,提膝自下而上,分為防守和進攻兩種,防守是因自身力弱,前鋒馬不敵對手,故提膝以避之;進攻的標準術語稱頂膝,俗稱釘膝,提頂稱上釘,跪膝稱下釘,用于釘壓對手的前鋒馬。橫膝指分和合,提膝時的分和合,用以破對手的腿擊,扎馬時的分和合則是斗馬之法,分是撬法,合是跪法。
扎馬時,要求前鋒馬的腳面斜成四十五度角,腳尖和膝尖垂直,是用膝保護腳面不被對手直接踩踏的要訣,因此膝便成了經常被攻擊的目標,踏踩和踫撞是免不了的彗。
三身
「頭頂起,肛提起,背團起,腰挺起,臀收起」。這是練拳時對身體幾個外在部位的要求,還要求牙齒叩緊,舌尖輕抵上齶,氣沉丹田,提腸束氣。氣沉丹田用逆月復式呼吸,呼氣時氣沉丹田,發勁時吐氣開聲,以氣催力。腳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指微彎如猛虎攫羊,團身抱勁若斑豹回崖。
膀手運使周身勁力,外膀時使胸月復肌力,內膀時使腰背肌力,一陰一陽,交替練習純熟,用時無往不利。洪家三展手法是以氣沉丹田,內勁由丹田起經由月復、胸、鎖骨、肩胛骨運至膀橋、掌指,運柔成剛,所謂百煉鋼成繞指柔撓。
身形的變化是與馬和步的變化相配合的,閃展騰挪、抑揚吞吐,大幅度動作的,現代武術名詞稱作身法,進跳猛虎推山,退跳擼尾千字,左右移身小跳是洪家拳常用的身法。如遇對手勢凶或有利器時,還有退跳僕地虎,執地上沙石抵擋一下︰左右搖馬進身,常用爛泗牛步;棍法中常有大幅度的三步跳,如三步敗將棍、下馬槍等。這些身法大都以散手的方式專門訓練。
洪家拳亦有輕身功夫,是沿襲自少林的負重跑步和負重跳躍,用于練習奔跑和跳躍,是于套路外單獨練習的,還有「貓跳虎撲」的跑牆角訓練,少年人練習容易成功,成年人練習則事倍功半。
柔軟身體的基本功,如壓、吊、轉、繞的肩部動作;俯、甩、涮、下的腰部動作和壓、搬、劈、控的腿部動作要求單獨練習,還有「有頭雞」和「絞紗」的跌撲翻滾動作亦要求作專門的練習。
洪家拳的運勁法門是靠努氣使力的,成年人練習的時候稍有不慎亦會「努壞條氣」(此為廣東方言,大意為憋氣使勁——編者),因此不適宜少年人練習。少年人的五髒六腑要滿十八周歲才能完全長好,在此之前是不能練內功的,只能練身體柔軟和輕功等功夫,練力的路數亦要以長身體的引體向上、爬桿等為主,舞石鎖、捧力鼓和舉石擔等應量力而行。所有套路和器械,可以在少年時熟習,等過了十八歲,才可以在老師的輔導下循序漸進的修習內功。
四心
「心到則操守有主」;拳諺說「心氣一發,四肢皆動」;顏殿雄先生亦說「心省活動施行,伶機前後左右」;所以前輩們時常叮囑要「俾心機」。試想練習時心不在焉,呆若木雞,如何有成?比武時六神無主,手足無措,如何取勝?故謂心乃一身之主宰。若然于平常練習,每招一式俱落足心機,久而久之則神形兼備,每行一趟拳,便有一分收獲,便是心得。
五眼
「目到則光明不紊」,拳諺說︰「眼到手亦到」、「眼觀六路,耳听八方」,故洪家拳要求眼神一要活,練習時手、眼相隨,方能神形兼備;二要毒,「觀人面目變,知人手足動」,「睇人肩部(動),知其出足」。與人相搏時能觀察對方的神態而有所應對,又能洞察對方的弱點而攻其不足。
內、外五要是洪家拳的系統大綱,初學者先對此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再做系統練習,勤下苦功,持之以恆,就會有所收獲,就如蓋房子,高屋建瓴,打好基礎,再添磚加瓦,大屋就建好了。
然後古湛四帶李彬堂瀏覽古勞風景。
古勞位于鶴山北部的西江河畔,與佛山市南海區隔江相望,是珠江三角洲原始的「美麗水鄉」,被譽為「東方威尼斯」。其雅韻勝似蘇杭,風情猶如西子。
古勞水鄉又稱圍墩水鄉,「圍墩」意即堤圍下的一個個「墩」,即屋宇集中點,少則一兩戶,多則十幾戶。
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勞人馮八秀奉旨興建古勞圍,從此,古勞便從灘涂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嶺南水鄉。魚塘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橋榕樹間,「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隨處可見。
數百年流傳的特色人文景觀,古樸、清新的水鄉風貌,曾令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南下途中下船駐足,寫下「留連不能去」的詩句。
這兒綠意盎然風情萬種。河網縱橫,一條條玉帶般的小河將一池池翡翠樣的魚塘緊緊串連,那水,綠得讓人好象瞎子復明後剛看到的景色。
李彬堂望見一群白鷺,好象一只只精通形意拳的精靈,在濕地快意地嬉戲覓食,安然棲息。石板橋在這里人口中俗稱為「石路」,是水鄉人主要的交通道路。這些石板橋一般由每段長約1.5米,寬約0.5米,厚約0.1米的花崗岩石組成,而橋墩一般是青磚砌成。石板橋之多,皆與水鄉地理有關。水鄉泥土細滑,不易滲水,加之水鄉地少塘多,一般泥路容易塌方,而用磚石砌成的石板橋堅固耐用,所以形成了遍布水鄉的石板橋和石板小路。
古湛四介紹說,每座橋都有自己個性的名字,如「點天燈」、「丁財兩旺」、「水龍」、「聚寶盆」。李彬堂見它們的造型宛如江南女子,小巧玲瓏又古樸典雅。古湛四說幾乎每座橋都有一段有趣的典故。
來到「點天燈」,古湛四說這是最負盛名的石板橋,它的典故最神奇。相傳古時曾有一位作惡鄉間的凶賊被百姓捉拿,鄉人認為其惡貫滿盈,必須用酷刑才能消解心頭之恨,于是采用「點天燈」,即綁起賊人,在其雙肩各剜一個洞,洞內裝滿香油,放一根燈芯在內點燃,然後讓其在兩個村落間行走,令其受盡折磨。後來鄉人在兩村之間架起石板橋,為警示後人就將其稱為「點天燈」。
榕樹是水鄉之獨有。古湛四說,榕樹是長命樹,人們都叫它「不死樹」,水鄉古榕大多都在百歲以上。李彬堂見它們根深葉茂,綠葉婆娑,有的孤芳自賞,有的知己相聚。綠陰下則是人們茶余飯後消閑娛樂、乘涼避暑的好去處。站在屋頂遠眺,榕樹就好似一個個小綠洲,繪就一幅鄉情濃郁、景色獨特的嶺南水鄉風情畫。
李彬堂享受著古勞的寧靜的,身心化出了一種一種質樸,一種文雅。他想︰有這樣好的風水,能不產生好的心靈、好的身板、好的拳種嗎?
再流星一些古宅舊居,只見頗具濃烈的南方建築藝術風味。古樸的祠堂和南國水鄉特色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上升村的祠堂最有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李氏大宗祠。李氏宗祠建于清末,1928年重建,以軸線對稱布局,兩進廳堂,即門廳和正殿,之間隔一天井,兩邊走廊相通,兩側各有一間廂房,均有木閣樓,兩邊青雲巷分別刻有「登龍」、「旋馬」幾字,正門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建築面積930平方米,硬山頂,青磚牆,抬梁式木結構,石柱基礎,檐柱為石,內柱為木,以石雕、磚雕、灰雕、木雕為裝飾。
而民居更是結構獨特,別具一格。主要是由水樓、水寨(水面上用杉木、樹皮搭建),演變為「牛仔石」立柱。水棚屋太賞心悅目了。龍船屋脊用鐵線做架構,外批蕩石灰砂,外形像只龍船,此設計是有錢人家才有的。鍋耳屋兩邊則設計成鍋耳狀,據說此設計表明屋主知書識禮,並且較為富有。
如果說翠玉般的水是古勞的生命,那麼龍舟就可說是水鄉的精魂。百姓都把龍舟當作吉祥之物,他們深信每年只要舞了龍頭,扒了龍舟,洗了龍舟水,就會風調雨順,福壽綿長。因此,「三夾騰龍」也就成了幾百年來獨特的人文景觀,有著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說趣事。
每年四月初八過後,鑼聲一響,各村男丁雲集「龍舟埠」,把沉睡一年的龍船從泥中撈起,選派上年紀且富有經驗的人抹油、扎龍根。此後「龍舟熱」逐日加溫。
古湛四教給了李彬堂一首民謠︰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扛過基,初七、初八入泥底。這是水鄉斗龍舟的生動寫照。
古湛四雖是武舉人,文化也不低,他告訴李彬堂說,清代乾隆年間,黃寶坑人吳槐丙雲︰「地名三夾,鄉人競渡之所也。每逢端陽前二日,士女駢填,香風鬢影,飄拂于船板之間,沿河觀者不下萬人,詢太平盛世也。」
水鄉不僅盛行龍舟,而且民間尚武風氣濃厚。關于古勞的武林逸事也多,《大牛仕力大分牛》、《梁妹智平械斗》等故事廣為流傳。
「現在水鄉尚武,和比我小10來歲的梁贊開創聞名四海的詠春拳有莫大關系!」古湛四又告訴李彬堂,「聞名兩廣的‘西海老虎’——‘佛山贊先生’梁贊(梁德榮)祖籍俺們古勞,年幼隨父到佛山經營藥材,因機緣巧合習得詠春拳法,並使其揚名,被冠為‘詠春拳王‘。他每逢清明、春節都喜歡回鄉住上一段時間,尤其是中年以後,梁德榮更是頻頻回鄉。他在古勞傳下的三拳、三膀、三掌、二指、二橋等手法、技法其實在其中年己形成。他于耳順之年在一次算命問卜中,算命先生對梁贊說︰閣下到60歲會有血光之災。
因而梁贊這時期便回鄉住了很長時間。期間,應鄉中父老,尤其是梁氏宗親的懇求,便在梁氏祠堂向子弟傳授秘傳詠春拳。王華三兄弟人少,恐受欺凌,故欲拜贊先生為師,起初遭拒絕,華三意志堅定,用桂圓木(俗稱龍眼木)做一木樁,利用空閑時間勤練不休。一天早上,贊先生出外散步,剛好踫見,為其苦心所感動,又經明查暗訪,確實為人正直,遂答應收其為徒。王華三由于身子單薄,無法正面攻擊身強力壯的對手,在多次比武中均被打敗。梁贊愛徒心切,便深入研究,創出一套以偏身攻擊對手的詠春拳,並傳授給王華三。
古勞一脈的偏身派詠春拳也由此而來,水鄉民間尚武風氣由此更為風行。
「贊先生現在還在古勞嗎?」李彬堂問。」
湛四卻搖手對眾人說︰「打不得!外鄉人貧苦方才流浪行乞,只是不應恃強欺人,強行勒索。」說完,還扶那外省人坐在怡和酒米店門前石階上,取出自制的創傷藥給他止血敷扎,最後還給他了白銀十元,叫他回鄉操正業,不要到處耍流氓恃強勒索了。外省人見這位老人不懲罰自己,還給路費他回家,立即跪下叩了幾個響頭,連聲道「謝謝義士」,接過銀元離開。
「估計我們古勞鎮再也不會發生恃強欺人的事情了!」有人高興地說道。
回家後古湛四繼續給李彬堂介紹洪拳內外五要之最秘︰
膝擊法分橫直,破法也是橫破直,直破橫。直的動作是提膝和跪膝,提膝自下而上,分為防守和進攻兩種,防守是因自身力弱,前鋒馬不敵對手,故提膝以避之;進攻的標準術語稱頂膝,俗稱釘膝,提頂稱上釘,跪膝稱下釘,用于釘壓對手的前鋒馬。橫膝指分和合,提膝時的分和合,用以破對手的腿擊,扎馬時的分和合則是斗馬之法,分是撬法,合是跪法。
扎馬時,要求前鋒馬的腳面斜成四十五度角,腳尖和膝尖垂直,是用膝保護腳面不被對手直接踩踏的要訣,因此膝便成了經常被攻擊的目標,踏踩和踫撞是免不了的。
三身
「頭頂起,肛提起,背團起,腰挺起,臀收起」。這是練拳時對身體幾個外在部位的要求,還要求牙齒叩緊,舌尖輕抵上齶,氣沉丹田,提腸束氣。氣沉丹田用逆月復式呼吸,呼氣時氣沉丹田,發勁時吐氣開聲,以氣催力。腳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指微彎如猛虎攫羊,團身抱勁若斑豹回崖。
膀手運使周身勁力,外膀時使胸月復肌力,內膀時使腰背肌力,一陰一陽,交替練習純熟,用時無往不利。洪家三展手法是以氣沉丹田,內勁由丹田起經由月復、胸、鎖骨、肩胛骨運至膀橋、掌指,運柔成剛,所謂百煉鋼成繞指柔。
身形的變化是與馬和步的變化相配合的,閃展騰挪、抑揚吞吐,大幅度動作的,現代武術名詞稱作身法,進跳猛虎推山,退跳擼尾千字,左右移身小跳是洪家拳常用的身法。如遇對手勢凶或有利器時,還有退跳僕地虎,執地上沙石抵擋一下︰左右搖馬進身,常用爛泗牛步;棍法中常有大幅度的三步跳,如三步敗將棍、下馬槍等。這些身法大都以散手的方式專門訓練。
洪家拳亦有輕身功夫,是沿襲自少林的負重跑步和負重跳躍,用于練習奔跑和跳躍,是于套路外單獨練習的,還有「貓跳虎撲」的跑牆角訓練,少年人練習容易成功,成年人練習則事倍功半。
柔軟身體的基本功,如壓、吊、轉、繞的肩部動作;俯、甩、涮、下的腰部動作和壓、搬、劈、控的腿部動作要求單獨練習,還有「有頭雞」和「絞紗」的跌撲翻滾動作亦要求作專門的練習。
洪家拳的運勁法門是靠努氣使力的,成年人練習的時候稍有不慎亦會「努壞條氣」(此為廣東方言,大意為憋氣使勁——編者),因此不適宜少年人練習。少年人的五髒六腑要滿十八周歲才能完全長好,在此之前是不能練內功的,只能練身體柔軟和輕功等功夫,練力的路數亦要以長身體的引體向上、爬桿等為主,舞石鎖、捧力鼓和舉石擔等應量力而行。所有套路和器械,可以在少年時熟習,等過了十八歲,才可以在老師的輔導下循序漸進的修習內功。
四心
「心到則操守有主」;拳諺說「心氣一發,四肢皆動」;顏殿雄先生亦說「心省活動施行,伶機前後左右」;所以前輩們時常叮囑要「俾心機」。試想練習時心不在焉,呆若木雞,如何有成?比武時六神無主,手足無措,如何取勝?故謂心乃一身之主宰。若然于平常練習,每招一式俱落足心機,久而久之則神形兼備,每行一趟拳,便有一分收獲,便是心得。
五眼
「目到則光明不紊」,拳諺說︰「眼到手亦到」、「眼觀六路,耳听八方」,故洪家拳要求眼神一要活,練習時手、眼相隨,方能神形兼備;二要毒,「觀人面目變,知人手足動」,「睇人肩部(動),知其出足」。與人相搏時能觀察對方的神態而有所應對,又能洞察對方的弱點而攻其不足。
內、外五要是洪家拳的系統大綱,初學者先對此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再做系統練習,勤下苦功,持之以恆,就會有所收獲,就如蓋房子,高屋建瓴,打好基礎,再添磚加瓦,大屋就建好了。
然後古湛四帶李彬堂瀏覽古勞風景。
古勞位于鶴山北部的西江河畔,與佛山市南海區隔江相望,是珠江三角洲原始的「美麗水鄉」,被譽為「東方威尼斯」。其雅韻勝似蘇杭,風情猶如西子。
古勞水鄉又稱圍墩水鄉,「圍墩」意即堤圍下的一個個「墩」,即屋宇集中點,少則一兩戶,多則十幾戶。
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勞人馮八秀奉旨興建古勞圍,從此,古勞便從灘涂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嶺南水鄉。魚塘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橋榕樹間,「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隨處可見。
數百年流傳的特色人文景觀,古樸、清新的水鄉風貌,曾令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南下途中下船駐足,寫下「留連不能去」的詩句。
這兒綠意盎然風情萬種。河網縱橫,一條條玉帶般的小河將一池池翡翠樣的魚塘緊緊串連,那水,綠得讓人好象瞎子復明後剛看到的景色。
李彬堂望見一群白鷺,好象一只只精通形意拳的精靈,在濕地快意地嬉戲覓食,安然棲息。石板橋在這里人口中俗稱為「石路」,是水鄉人主要的交通道路。這些石板橋一般由每段長約1.5米,寬約0.5米,厚約0.1米的花崗岩石組成,而橋墩一般是青磚砌成。石板橋之多,皆與水鄉地理有關。水鄉泥土細滑,不易滲水,加之水鄉地少塘多,一般泥路容易塌方,而用磚石砌成的石板橋堅固耐用,所以形成了遍布水鄉的石板橋和石板小路。
古湛四介紹說,每座橋都有自己個性的名字,如「點天燈」、「丁財兩旺」、「水龍」、「聚寶盆」。李彬堂見它們的造型宛如江南女子,小巧玲瓏又古樸典雅。古湛四說幾乎每座橋都有一段有趣的典故。
來到「點天燈」,古湛四說這是最負盛名的石板橋,它的典故最神奇。相傳古時曾有一位作惡鄉間的凶賊被百姓捉拿,鄉人認為其惡貫滿盈,必須用酷刑才能消解心頭之恨,于是采用「點天燈」,即綁起賊人,在其雙肩各剜一個洞,洞內裝滿香油,放一根燈芯在內點燃,然後讓其在兩個村落間行走,令其受盡折磨。後來鄉人在兩村之間架起石板橋,為警示後人就將其稱為「點天燈」。
榕樹是水鄉之獨有。古湛四說,榕樹是長命樹,人們都叫它「不死樹」,水鄉古榕大多都在百歲以上。李彬堂見它們根深葉茂,綠葉婆娑,有的孤芳自賞,有的知己相聚。綠陰下則是人們茶余飯後消閑娛樂、乘涼避暑的好去處。站在屋頂遠眺,榕樹就好似一個個小綠洲,繪就一幅鄉情濃郁、景色獨特的嶺南水鄉風情畫。
李彬堂享受著古勞的寧靜的,身心化出了一種一種質樸,一種文雅。他想︰有這樣好的風水,能不產生好的心靈、好的身板、好的拳種嗎?
再流星一些古宅舊居,只見頗具濃烈的南方建築藝術風味。古樸的祠堂和南國水鄉特色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上升村的祠堂最有特色,其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李氏大宗祠。李氏宗祠建于清末,1928年重建,以軸線對稱布局,兩進廳堂,即門廳和正殿,之間隔一天井,兩邊走廊相通,兩側各有一間廂房,均有木閣樓,兩邊青雲巷分別刻有「登龍」、「旋馬」幾字,正門石雕栩栩如生。祠堂建築面積930平方米,硬山頂,青磚牆,抬梁式木結構,石柱基礎,檐柱為石,內柱為木,以石雕、磚雕、灰雕、木雕為裝飾。
而民居更是結構獨特,別具一格。主要是由水樓、水寨(水面上用杉木、樹皮搭建),演變為「牛仔石」立柱。水棚屋太賞心悅目了。龍船屋脊用鐵線做架構,外批蕩石灰砂,外形像只龍船,此設計是有錢人家才有的。鍋耳屋兩邊則設計成鍋耳狀,據說此設計表明屋主知書識禮,並且較為富有。
如果說翠玉般的水是古勞的生命,那麼龍舟就可說是水鄉的精魂。百姓都把龍舟當作吉祥之物,他們深信每年只要舞了龍頭,扒了龍舟,洗了龍舟水,就會風調雨順,福壽綿長。因此,「三夾騰龍」也就成了幾百年來獨特的人文景觀,有著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傳說趣事。
每年四月初八過後,鑼聲一響,各村男丁雲集「龍舟埠」,把沉睡一年的龍船從泥中撈起,選派上年紀且富有經驗的人抹油、扎龍根。此後「龍舟熱」逐日加溫。
古湛四教給了李彬堂一首民謠︰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扛過基,初七、初八入泥底。這是水鄉斗龍舟的生動寫照。
古湛四雖是武舉人,文化也不低,他告訴李彬堂說,清代乾隆年間,黃寶坑人吳槐丙雲︰「地名三夾,鄉人競渡之所也。每逢端陽前二日,士女駢填,香風鬢影,飄拂于船板之間,沿河觀者不下萬人,詢太平盛世也。」
水鄉不僅盛行龍舟,而且民間尚武風氣濃厚。關于古勞的武林逸事也多,《大牛仕力大分牛》、《梁妹智平械斗》等故事廣為流傳。
「現在水鄉尚武,和比我小10來歲的梁贊開創聞名四海的詠春拳有莫大關系!」古湛四又告訴李彬堂,「聞名兩廣的‘西海老虎’——‘佛山贊先生’梁贊(梁德榮)祖籍俺們古勞,年幼隨父到佛山經營藥材,因機緣巧合習得詠春拳法,並使其揚名,被冠為‘詠春拳王‘。他每逢清明、春節都喜歡回鄉住上一段時間,尤其是中年以後,梁德榮更是頻頻回鄉。他在古勞傳下的三拳、三膀、三掌、二指、二橋等手法、技法其實在其中年己形成。他于耳順之年在一次算命問卜中,算命先生對梁贊說︰閣下到60歲會有血光之災。
因而梁贊這時期便回鄉住了很長時間。期間,應鄉中父老,尤其是梁氏宗親的懇求,便在梁氏祠堂向子弟傳授秘傳詠春拳。王華三兄弟人少,恐受欺凌,故欲拜贊先生為師,起初遭拒絕,華三意志堅定,用桂圓木(俗稱龍眼木)做一木樁,利用空閑時間勤練不休。一天早上,贊先生出外散步,剛好踫見,為其苦心所感動,又經明查暗訪,確實為人正直,遂答應收其為徒。王華三由于身子單薄,無法正面攻擊身強力壯的對手,在多次比武中均被打敗。梁贊愛徒心切,便深入研究,創出一套以偏身攻擊對手的詠春拳,並傳授給王華三。
古勞一脈的偏身派詠春拳也由此而來,水鄉民間尚武風氣由此更為風行。
「贊先生現在還在古勞嗎?」李彬堂問。」
「在啊,想見他?」古湛四問。
「當然想了。」李彬堂說。
「想和詠春拳切磋?」古湛四又說,「形意斗戰詠春拳?最異樣的拳種,卻一定有著最同樣的內涵。如果最異樣的拳術有著本質的區別,那才怪。詠春拳也和你們形意拳一樣愛打倒人的。我見過他大鬧北街口。
「那天他從佛山返古勞居住,路經沙坪,在北街口向一大漢買瓜,大漢要五百元一斤,梁贊說︰價錢多少無問題,至緊要夠秤。大漢很不高興,用眼刁了一下梁贊。梁贊買了三條節瓜,大漢說是十二斤半,于是照價付了錢。他拿到別處一秤,三條瓜只得十斤零半,少了兩斤,梁贊回到大漢面前,細聲地說︰大佬,你的秤不夠,這三條瓜你說十二斤半,實得十斤零半,還欠兩斤哪。大漢一听,當堂反面。用手指著梁贊大罵︰你個死老鬼,話我呃秤?!這一鬧,驚動附近賣瓜菜的,大約二三十個後生,有的手拿竹升、擔竿,有的拿著鐵鉤,把梁贊團團圍住,口口聲聲要‘做瓜呢條死老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