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科學細致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認定,9座漢代墓葬均為單室(含瓦棺墓1座),墓葬一般長2.40—2.80米,寬1.10—1.80米左右,深度多數在1.70—3.40米之間。墓葬填土為褐色沙質土夾黃、灰白色粘土塊,並摻雜較多的石子,少數墓葬的填土取于它地。部分墓葬填土經過了人為加工。墓室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層台。墓葬內有木質葬具,葬具是單棺,都僅存板灰痕跡,一般長約210厘米、寬50多厘米。墓內人骨保存一般,頭向北,葬式多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品較少,器形單一,僅陶罐和銅錢,陶器都是置于棺外填土中。
隨著考古的進行及村民的一些講述,考古人員對古墓群所處的小皇山土層進行了詳細調查考證,發現這里還是一處古村落遺址。考古隊員從施工挖掘的斷崖上找到了歷史上一代又一代人類堆積起來的文化層,斷面暴露灰坑、墓葬等遺跡,地表又采集出石鏟、雙孔石刀、陶器蓋等具有史前文化特征的遺物,證明這一遺址距今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並判斷這一遺址上始于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下至商周、秦漢,歷代延續不斷。該遺址東西約300米,南北約400米,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30—150厘米。
在考古隊,記者看到了考古隊員從村民手中收集的一個長方形石鏟、一個半月形雙孔石刀。此件石鏟打磨得非常光滑,上部鑽一孔,用以固定鏟柄。石孔圓而光滑,即使在工藝發達的今天,記者仍不得不嘆服古人的工藝和智慧。宋隊長解釋,該遺址因河水沖刷等自然因素和基建工程等人為因素的破壞,瀕臨消失的危險,能撿到的遺物非常少。半月形石刀在中原屬于夏代,本地則屬于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岳石文化。這兩件石器,足見臨沂歷史的久遠和當地經濟的發達。
宋隊長介紹,此處遺址內涵豐富,文化堆積厚、延續時間長,墓葬分布廣、數量多、密度大,是我市難得的一處古跡,不但對研究臨沂的歷史文化、也為山東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考古學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其考古價值和保護價值可與金雀山、銀雀山相媲美。同時,小皇山和金、銀雀山遙遙相對,就像三顆耀眼的明珠,瓖嵌在沂河兩岸,增添了臨沂無窮的魅力。
目前,考古發現已結束現場發掘,發掘出土的文物將依法交市博物館永久收藏和研究。墓主尸骨也全部提取到博物館,經專家進行性別、年齡等技術鑒定後,返給其家族安葬。
皇穹宇,也叫回音壁,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為重檐圓形建築,名「泰神殿」。是圜丘壇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徑15.6米,木拱結構,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開戶,菱花格隔扇門窗,藍琉璃檻牆,東西北三面封以磚俱干擺到頂。殿內穹窿圓頂,正中貼金盤龍藻井,貼金雙龍天花,金柱貼金纏枝蓮,內外施金龍和璽彩畫。殿內正中有前圓後翹角石須彌座,座高1.51米,徑2.53米。嚴謹、精致,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殿內開花藻井為青綠基調的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築杰作。周圍的圍牆呈圓形,起到傳音的作用,因此也叫回音壁。
皇穹宇位于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
皇穹宇圍垣具有傳聲功效,俗稱回音壁,歷史上皇穹宇圍垣的傳聲功效頗使人迷惑,長期以來人們無法科學地解釋這一現象。1953年,湯定元教授對皇穹宇建築的聲學效果進行了測試,認為皇穹宇圍垣周密,表面光潔,使聲波不被牆體吸納,進而發生了反射,于是產生了回音,形成了獨特的聲學現象。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天壇諸建築的回聲現象進行的科學解釋。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里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冑,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于雲朵之間。甲冑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為制造這套甲冑,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之寶。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杰作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杰作。它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余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
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棣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