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奇
《山海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犬北。一曰從足。」傳說中古代四凶之一。主要記載于《山海經》中,被描述為外貌像老虎又像牛,長有一雙翅膀和刺蝟的毛發。
《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有獸焉,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它就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兒子,大名鼎鼎的窮奇。
窮奇作為怪獸的形象有兩種︰《山海經?西次四經》上言「狀如牛,音如狗」;《山海經?海內北經》上言「狀如虎,有翼」。但不管是哪種形象,它都是一種食人怪獸,而且有著固定的原則,大致引《神異經?西北荒經》上的說法,它「知人語言,逢忠信之人,嚙而食之,食人自首始;逢奸邪則擒獸而伺之」。也就是說,好人遇到它會變成食物,而且先被咬掉腦袋,而壞人遇到它反而會得到它送來的野獸之類做食物。
桃杌
《神異經?西荒經》中所描述︰「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杌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
文獻記載︰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杌況鯀。鯀,禹父。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謂之?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凶頑無匹儔之貌。」。服注:「?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杌。《孟子》。注:「囂凶之類,興于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
《春秋》雲︰「顓頊有不才子名?杌也。」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杌,音桃物。此謂?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杌》。
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 ?,是食人。
史料記載︰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 (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志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凶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蛟龍水獸的一種,頭有一對角,全生寒氣圍繞,多數呈青白色,長數十丈,性時而溫和時而暴躁,騰空而起激起數丈水浪,威武無比。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 ?,是食人。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混沌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
《神異經?西蕪經》︰「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月復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神話中的混沌︰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里「渾敦」指太陽。那麼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聯系在一起,決非偶然。
另外,把太陽神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較合理的。在人類最初的悟性中還有什麼能比白天與黑夜、光明與與黑暗、太陽與太陰的對比更明顯呢?古人把太陽神稱做混沌,就其初義來說,因為只有太陽含有那包納一切、吞吐一切、涵蓋一切的大光芒。敦與渾連用還見于老子《道德經》︰「敦兮,其若樸;……混(渾)兮,其若濁。」黃帝與渾沌相聯系還有其它許多證據。
上古四大惡獸「混沌」︰
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蕪經》︰「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月復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也作「混沌」,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听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听從他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