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天上聖母媽祖娘娘】【蕩魔將軍張公聖君】

作者 ︰ 紫薇大帝

媽祖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于莆田湄洲島在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媽祖,海神,又名天後聖母,天王母後,盤古長女,夫為三清之一(?,也是玉帝,天公),繼承之帝位讓于第二代天帝,弟玄武大帝,有十女︰觀音、大世至(雅典娜)、文殊(大日)、西王母、珠娘、白娘、青娘、碧霞元君、仙女聖母及九天玄女。

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媽祖生平

媽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十分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于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如今台灣及東南亞各地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及泉州天後宮等「分神」而立。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泉州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

媽祖升天成神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于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歷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有過的。歷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聖,始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饑」,「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

從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樂封「天妃」,立廟京師,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後」。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媽祖的歷史地位

媽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國家祀典就達36次,其最長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後來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號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媽祖閣為澳門最古老建築之一。

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台灣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們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有的叫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標館等。福建、台灣、廣東及東南亞的林氏宗親都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後聖姑」、「天上聖母姑婆」等。據統計媽祖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

媽祖信仰的傳播

媽祖,作為民間神祈,護航海神,自宋經元、明、清等幾代傳播迄今已歷千年以上。奉祀媽祖的宮廟,在我國沿海各省、市,例如潮州、莆田、汕頭、泉州、漳州、雷州、湛江、海南等以及內地除青海、新疆、**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媽祖宮集成》乃匯集全國30個省、市(包括港澳地區)500多縣、市有關節媽祖宮廟的記載而成。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泫交通的日益發達,也隨著華人足跡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乃至法國巴黎等。

媽祖信仰在琉球、日本

古琉球天後宮。據文獻記載,傳入琉球的時間是在14世紀的明洪武年間(1368∼1398)。琉球的媽祖廟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宮、那霸的下天妃宮和久米島天後宮等3處。

海神天後的東渡日本。我國與日本來往極早。

日本長崎市內的有三大唐寺南京寺、漳州寺和福州寺。日本長崎的媽祖堂的最大特點是由商人「商會」先建媽祖堂,然後把它拓建為佛祖和媽祖合祀的寺廟,把媽祖奉祀在寺廟中。而其目的在于祈求生意興隆、海上平安。同時,利用神祈的節日活動加強與日本團結,對日本的民俗起著深遠的影響。後來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國媽祖的神龕,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船神。

媽祖信仰在東南亞

媽祖的信仰,也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于南洋各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青雲亭、寶山亭,檳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有奉祀媽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堂等,也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緣協會館內也都兼祀媽祖。

媽祖信仰在台港澳

台灣、香港、澳門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莆田一帶傳去的。如關帝聖君、觀音菩薩、清水落石出祖師、保生大師、媽祖娘娘等到。媽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為其在台灣同胞心目中佔著重要不得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一千多年來,特別是自宋徽宗以後歷代帝王對媽祖的確良褒封,加上朝的護國庇民、元朝的漕運保泰、明代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及清代施瑯平定台灣等,使媽祖信仰在台、港、澳的傳播更加廣泛。

媽祖廟楹聯

媽祖,世界和平女神,受到億萬民眾的信仰和尊崇。媽祖廟遍布世界各地,而廟宇的點楮之作楹聯洋洋大觀,林林總總,數量多,內容廣,品位高,藝術成就突出,富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堪稱楹聯世界的一枝奇葩。

楹聯反映了媽祖顯赫崇高的人文地位。媽祖升天後,自宋至清,歷代褒揚誥封,從「夫人」「妃」「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由人及神,把媽祖的神格提到了極限。許多媽祖廟楹聯都反映了這一特點。如台北松山區慈?宮楹聯︰「聖母普慈衷,海邦一體;斯人皆赤子,錫口咸寧。」上聯徑稱媽祖是天上聖母,遍施慈愛,天下同體;下聯說明這里的人都有一顆純潔的心,媽祖會賜予幸福安寧。莆田靈川東汾龍津宮楹聯︰「女中復見皇媧聖,海內頻修神禹功。」聯中把媽祖比作煉石補天的女媧和治理洪水的大禹,地位崇高,功德無量。霞浦縣松山天後宮楹聯︰「風調雨順,四海龍王朝聖母;國泰民安,五洲赤子拜阿婆。」上聯指出天下太平,風雨適時,五谷豐登,四海龍王都來朝拜媽祖。四海龍王原是海神,統領四海,權力顯赫。後來媽祖神格上升,四海龍王地位降低,反受其制。媽祖統馭四海,凌駕于四海龍王之上。楹聯反映了媽祖恩德浩蕩,普施人間,造福百姓的杰出功績。媽祖德高望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護國庇民之神,四海民眾大受其恩。對此,媽祖廟楹聯普遍大加宣揚褒贊。如莆田忠門賢良港天後祖祠楹聯︰「後德同天,興鳳山俎豆;母儀稱聖,承螺港淵源。」上聯贊頌媽祖恩德浩浩,同天一樣廣闊無垠;下聯贊頌媽祖儀表端莊肅穆,可稱聖母。台灣基隆杜寮島天後宮楹聯︰「天惠遍施工賈利,後恩廣被雇漁享。」「天後」冠頂,標明宮名,突出尊崇,聯意贊媽祖廣施恩惠,工農漁商均受利澤。澳門窞仔天後宮楹聯︰「護國著高勛,蕩蕩巍巍昭日月;庇民施厚澤,肫肫浩浩沛乾坤。」上聯盛贊媽祖護國功勛卓著,功高可與日月同輝,下聯盛贊媽祖庇佑民眾遍施厚澤,浩浩恩德充滿天地。

楹聯反映了百姓祈求媽祖賜福保安、和諧康寧的美好願望。媽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在「江陽天妃閘」題聯︰「世間無水不朝宗,豈止黃河一派;天上有妃能降福,何愁碧波千層。」下聯直說媽祖(天妃)能夠給百姓賜降福祉,就是江河湖海掀起驚濤駭浪也不用怕。清代林光賢題印尼丹戎小坡天後宮楹聯︰「聖德參天,庇萬民吉慶;母儀配後,佑四海安瀾。」「聖母」冠頂,聯意道明了媽祖(聖母)德行高尚能庇護民眾吉祥,保佑四海風平浪靜。廣東省樟林天後宮楹聯︰「海不揚波,穩渡星槎道邇;民皆樂業,遍歌母德恩深。」上聯意指媽祖法力無邊,能使四海不掀惡浪風波平,下聯意指百姓和諧,安居樂業,處處歌頌媽祖的深恩厚德。

歷史上,媽祖對中華民族作出巨大的貢獻,宋代護國庇民,元代漕運保泰,明代使洋護航,清代協助定台,現代成為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為國為民的功績在楹聯中也多有反映。如莆田平海天後宮楹聯︰「一勺泉甘,實濟雲屯萬旅;半袍浪濕,克清日孽全台。」上聯說施瑯將軍駐扎平海城,媽祖賜泉濟師;下聯說施瑯將軍帶領舟師進攻澎湖,媽祖顯靈助戰,衣袍半濕。清朝林麟?題日本琉球上天妃宮楹聯︰「累朝疊誥神功,岳降自?江,翊運凝庥,頻現紅燈宣聖化;重澤獻琛逢盛世,皇華臨馬齒,摳衣展拜,永靖碧海耀吾宗。」史載︰清康熙二十二年,皇帝派欽差汪楫、林麟?往琉球冊封。此行路途遙遠,驚濤駭浪,危險重重,但封舟出閩江口,進入茫茫大海,不見山影,卻能乘風破浪,飛快前進,千里海路,只有三晝夜就到達目的地那霸港。原來是媽祖顯靈護航,指揮兩條大魚白天引道,萬只海鳥夜間回翔指航。汪、林兩人大感其恩,舉行冊封典禮後,立即到久米村上天妃宮焚香朝拜。為此,汪楫欣然題寫了「朝宗永賴」匾額,林麟?揮毫撰寫了上述長聯。

許多著名的媽祖廟大皆座落于交通要沖,山清水秀,令人留連忘返的地方,楹聯形象地描繪了這一特點。如福州馬尾天後宮楹聯︰「地控制甌吳,看大江東去滔滔,與諸君滌濾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貫萬古元精耿耿,望後世立身行道,無愧斯人。」甌吳︰指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大江︰這里指閩江。上聯第一、二分句「地控制甌吳,看大江東去滔滔」,點明這里的天後宮地處要沖,交通方便。舟船出閩江口,北上可達長江中下游,南下可通東南沿海各省。福建永定西陂天後宮楹聯︰「杰構倚層霄,鳳舞龍飛,八面窗欞煙雨外;晴嵐收四野,溪聲樹色,千家樓閣畫圖中。」全聯描繪了巍峨壯麗的廟宇建築和溪水潺潺、林木蔥蔥的山區景色,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再看西沙群島珊瑚島金沙庵楹聯︰「金波碧浪朝聖殿;沙聚爭堆立古庵。」該媽祖廟四周波濤翻滾,沙灘鋪銀的南海風光,也盡顯筆底字間,猶如親臨目睹。

全世界5000多座媽祖廟,廟宇楹聯數量十分可觀,各有特色,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首先是楹聯文字精湛,言簡意賅,小巧玲瓏,寓意無窮。如山東煙台天後行宮楹聯︰「地近蓬萊,海市仙山瀛客話;神來湄渚,綠榕丹荔故鄉心。」寥寥兩句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廟宇所在的奇麗景象︰行宮似海市蜃樓、瓊宇仙山,而媽祖故鄉湄洲的榕樹蔥綠、荔枝丹紅,卻勝似蓬萊仙境,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其次是楹聯對仗工整,合乎格律,鏗鏘有韻。請看湄洲媽祖祖廟楹聯︰「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在詞性方面,聯中「四海」對「五洲」,「恩波」對「香火」,「莆海」對「湄洲」,都是名詞相對。「頌」對「祖」是動詞相對,其中「祖」是意動用法。在語句結構上,上聯「四海恩波」與「頌莆海」是主謂結構,且「四海」與「恩波」是偏正結構,「頌」與「莆海」是動賓結構。下聯的結構與上聯完全一樣。在平仄方面,對仗工穩,音韻和諧,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形成韻律美。再次是楹聯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較常見的是運用嵌名法,以提高楹聯的趣味性、靈活性和感染力。如莆田港里靈慈西宮楹聯︰「靈澤風檣通外國,慈雲梓里仰西宮。」此聯以宮名「靈慈」二字嵌名,稱藏頭聯。又如明朝探花戴大賓題湄洲祖廟寢殿楹聯︰「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該聯運用轉類手法。上聯「齊」字通古「齋」字;下聯「朝」字通「潮」字。可以讀成︰「齊齊齋,齊齊齋,齊齋,齊齋戒;朝朝潮,朝朝潮,朝潮,朝潮音。」也可以讀為︰「齊齋,齊齋,齊齊齋,齊齊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聯意是︰信眾紛紛齋戒,虔誠朝拜媽祖;海潮漲落有致,湄嶼潮音成景。此奇聯,堪為一絕。在楹聯百花園中,媽祖廟楹聯開放的那麼鮮艷,那麼芬香。這一大特色也成為了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徜徉其中,回味無窮,令人陶醉,令人贊頌不已!

媽祖的傳說

媽祖生平有許多傳說,據《天後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它們分別是︰

a:萊嶼長青:湄洲島旁邊有一個小嶼,傳說有一天,媽祖到小島上游玩時將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跡般成長,花開滿地。隨後,每年無需耕種,自然生長。當地人視仙花采之。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菜子嶼」。

b:禱雨濟民:相傳媽祖二十一歲的時候,莆田地方出現大旱,全縣百姓都說非媽祖不能救此災害。于是,縣尹親往向媽祖求救,媽祖祈雨,並說壬子日申刻就會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烏雲滾滾,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復往日生機。

c:掛席泛槎: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天,海上起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你只管起船。隨即叫人將草席掛在桅桿上用作船帆。船開上海面,乘風破浪,飛馳而去。

d:化草救商: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沖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涌進船艙,即將沉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一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沉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沒,船中人免難。

e:降伏二神: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于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媽祖拂動手中絲帕,頓時狂風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視,媽祖用激將法激二神丟下鐵斧,丟下鐵斧之後二神再也收不起鐵斧,于是認輸謝罪而去。兩年後,二神海上再次作祟,十分厲害,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于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f:解除水患:相傳媽祖二十六歲時,那年上半年,陰雨連綿,福建與浙江兩省倍受水災之害。當時當地官員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無改觀。當地請求媽祖解害,媽祖道︰災害是人積惡所致,既然皇上有意為民解害,我更是應當祈天赦佑。于是焚香禱告,突然天開始起大風,並見雲端有虯龍飛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還獲得了好收成,人們感激媽祖,省官于是向朝廷為媽祖請功並準得到褒獎。

g:救父尋兄: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只遭損,情況危急。這時媽祖在家織布,忽然閉上眼楮,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媽祖醒來時失手將梭掉在了地上,見梭掉在了地上,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兄掉到海里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里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涌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尸體浮了上來,于是將尸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里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h:懇請治病: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于是,縣尹親自拜請媽祖,媽祖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愈。

i:收伏二怪: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有嘉應和嘉佑二怪,經常出沒害民。有一天,一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將沉沒。媽祖見之即化作一貨船,前去救難。嘉佑見貨船前來,立即來追貨船。媽祖口念神咒,將其制服。嘉佑當即叩首服罪,媽祖將其收入水闕仙班。為制服嘉應,媽祖施計,于山路獨行,嘉應以為只是民間美女,便起歹心前來觸犯,媽祖一揮塵拂,嘉應見之不妙逃去。時隔一年,嘉應又出來為害百姓,媽祖說︰「這個怪物不歸正道,必然擾害人間。」于是叫村民帶符焚香齋戒,自己則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應。媽祖也將嘉應收為水闕仙班一員。

j:窺井得符:相傳媽祖十六歲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去游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游,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們稱她是「神姑」,「龍女」。

k:媽祖誕降:媽祖父親林惟愨(諱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惟愨年四十多歲時,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擔憂一子難保傳宗接代,所以經常焚香禱告,想再生一個兒子。惟愨夫婦的虔誠感動了南海觀音,一天晚上,觀音托夢給王氏並對王氏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不久王氏便懷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時,西北處一道貌岸然紅光射入屋中,並伴有隆鳴之聲,媽祖降生了。因媽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媽祖生得奇異,因此十分疼愛。媽祖從出生到滿月,一聲不哭,所以,其父母給她取名林默。相傳媽祖誕生在湄洲島。

l:湄嶼飛升:宋太宗雍熙四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重陽節的前一天,對家人說︰「我心好清淨,不願居于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佳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家人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香誦經之後,告別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湄峰頂上濃雲重重,媽祖化作一道白光沖入天空,乘風而去。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顯聖,護國佑民,救人危難,當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供奉。據傳祖廟後的摩崖「升天古跡」處就是媽祖飛天的地。

m:驅除怪風: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對面吉蓼城西面,有一座跨海石橋,是當地百姓南來北往的要道。有一天,忽然怪風刮起,刮斷了全部橋樁,一時交通斷絕,人們無法過往。百姓以為是風神所為,于是祈求媽祖解難。媽祖到石橋處察看,見遠處天空一道黑氣,知道是有怪所為,于是施展靈術將怪驅逐遠去,從此石橋通暢無害。

n:收伏晏公:相傳媽祖在世時,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時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弄翻船只。有一天,媽祖駕船駛到東部大海,怪物又開始興風作浪,媽祖乘坐的船只搖晃的非常厲害。媽祖即令拋錨,見前方波濤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繡袖、掀髯突楮之神在作怪。媽祖不動聲色,掀起狂風巨浪與之抗擊,晏公害怕媽祖的神威,叩拜蕩舟離去。但怪物一時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于是變成一條神龍,繼續興風作浪,媽祖說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在中游拋錨,制服神龍。媽祖命令晏公統領水闕仙班(共有十八位),護衛海上船民,後來晏公成為媽祖部下總管。

o:收高里鬼: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個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個妖怪,當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當地百姓前去求媽祖醫治,媽祖給求治者一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于病人床頭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于是變成一只鳥逃去,媽祖追出,見鳥藏在樹上,鳥嘴還噴出一團黑氣,媽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里」,追擊並將鳥抓獲。原來是一只鷦鷯,媽祖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一撮枯發,媽祖取火燒之,枯發現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請媽祖收留,媽祖于是將它收在台下服役。

p:鐵馬渡江:相傳有一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只,這時候,媽祖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于是靈機一動,取之揮鞭,鐵馬奔海對面風馳而去,待人上了對岸,忽然之間,鐵馬無影無蹤,旁邊的人無不驚嘆「龍女」的神通廣大。

媽祖顯靈傳說

媽祖顯靈傳說之一︰甘泉濟師

據記載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瑯奉旨率三萬水兵駐扎平海,等待乘風東渡台灣。當時正遇到干旱,軍中缺水。平海天後宮旁有一被填廢井,施瑯命令挖掘,並暗向媽祖祈禱,井挖好後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難,泉水從此不竭。施瑯以為這是神賜甘泉濟師,親書「師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媽祖顯靈傳說之二︰佑助收艇

傳說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瑯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風船行很慢,施瑯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風,戰艦上小艇被風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風停息後,命令出海尋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灣中,艇上人報告說︰昨夜波浪中見船頭有燈光,似人攬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瑯大為感動,命令整修平海天後宮,重塑媽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妝樓、朝天閣,並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媽祖顯靈傳說之三︰澎湖助戰

傳說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第二次率兵東渡攻打澎湖,軍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戰,個個英勇向前,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灣。後來清兵強攻澎湖七晝夜,並台灣統一。當時清兵出戰攻澎之日,媽祖派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助戰,即媽祖「澎湖助戰」的神話故事。

媽祖顯靈傳說之四︰托夢建廟

傳說宋紹興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東五里處的白湖這個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地立廟,隨後驗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廟,第二年廟建成。宋紹興三十年,海寇侵擾,百姓到廟里祈禱,忽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敵畏懼而退。後來又來侵犯,再次顯靈威,很多敵寇被官軍擒獲。

媽祖顯靈傳說之五︰聖泉救疫

傳說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興化一帶發生瘟疫,無藥可治,媽祖托夢給白湖一村民,說離海邊不遠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療愈疫病。第二天群眾前去控掘並取水飲用,果然靈驗。消息傳開後,遠近人都來取水,絡繹不絕,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這口井被譽為「聖泉」。

媽祖顯靈傳說之六︰神女搭救

傳說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颶風,帆船差一點覆沒,急忙呼神女搭救,喊聲剛剛結束,大海突然風平浪靜起來,洪氏躲過了滅頂之災。

媽祖顯靈傳說之七︰神女救船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上遇到大風浪,其中八條船沉了七條,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還在風浪中掙扎,忽然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隨即風平浪靜,使者所乘的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

媽祖顯靈傳說之八︰保護使節

據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中,3次是船隊遇到海寇掠奪和受到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陷害;1次是船隊為蘇門答刺國生擒;3次是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和險情。每次都說得到媽祖神靈庇護而月兌險。

媽祖顯靈傳說之九︰天妃神助

據記載,永樂七年,欽差尹璋出使,同年欽差陳慶等往西洋;永樂十三年,欽差內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國,同年太監王貴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欽差內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欽差給事中陳侃等人往琉球冊封;嘉靖三十七年,復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庇佑漕運

據記載,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只千余艘的漕運船隊,一日船隊抵達黑洋,遭到風暴,得到媽祖神靈護助,整個船隊二、三萬人安然無恙。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一︰官員月兌險

據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史孟劭前往台灣巡視,在海上遇到颶風,得媽祖神佑而月兌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鎮總兵奉命南巡時,河流橫急,遇到險情,得媽祖顯應而平安無事。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二︰庇佑致勝

參考有關資料︰1)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師提督萬正色駐守崇武,夜夢神妃佐風,于是進兵,迫鄭軍舍廈門入台灣;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欽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擔時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導而順返;3)乾隆五十二年,張均等率水兵剿海賊,遇風得神助,月兌險並擒賊五十余名;4)嘉慶十一年(1806年),官軍在鹿耳門賴媽祖佑助,擊敗蔡牽;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華英軍駐進上海潮州會館,果臥天後神前,夜里夢見受到棍擊,個個驚喊救命。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三︰使節月兌險

據有關資料,康熙二年(1663年),張學禮等往琉球國,歸舶過姑米山遇風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冊使汪輯等出使,歸舟遇颶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冊使海寶等奉命赴琉球冊封存,歸舟遇旋風;乾隆二十年(1755年),冊使全魁于姑米山遇台風;道光十九年(1839年),冊使林鴻年等赴琉球途中兩次遇風暴。均得媽祖顯靈庇佑而月兌險。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四︰旱情解難

據記載︰1192年夏,閩地干旱嚴重,瘟疫蔓延,群眾向媽祖祈求保佑,禱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興化大旱,百姓祈求于媽祖,神示夢下雨之時,果然靈驗;寶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兩地共禱于神,旱情即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五︰神助修堤

據記載,1239年,錢塘江決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宮時,水勢倒流不前,百姓借勢築堤,大家都說是神力捍御;寶祜四年(1256年),又得媽祖神助建築浙江錢塘江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六︰神助擒寇

據記載,乾道三年,海寇侵擾,官兵數次圍殲都無法得手,後憑媽祖神助獲勝。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媽祖神助,擒蔻首而勝。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亂于興、泉、漳之間海域,官兵得到媽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帶海域擒獲海寇。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七︰神助宋師

傳說嘉定元年(1208年),金兵聚集在淮甸一帶,宋廷興師北伐,向媽祖祈禱神助,宋朝軍隊三戰三捷,解了合肥之圍。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八︰護助剿寇

傳說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檢姜特立奉命征剿溫州、台州一帶海寇,臨戰前官兵乞媽祖神靈護助。戰時隱約看見神在雲端之上,于是乘風進兵,擒獲賊首,大獲全勝。

媽祖小傳說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閩南、台灣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而台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也有媽祖讓孩童起死回生等傳說。

傳說媽祖每次在海上救難後,都要給每位遇險者一碗熱氣騰騰,芳香撲鼻的興化壽面,吃後不但會驅寒暖身,而且能逢凶化吉.久而久之,興化壽面即被稱為"媽祖平安面".且聞名遐邇,成為保佑平安吉祥的首選食品.每逢親友來訪,壽誕喜慶,逢年遇節,家人團聚,都要吃"媽祖平安面",以求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張聖君

張聖君,張公,張公聖君,監雷御史,五雷法主,蕩魔將軍,張聖公,張聖者,法主公,為福建省福州、莆仙一帶居民所篤信的神明,因他的懸壺濟世,一般道士都會祭拜。

史載,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農歷七月廿三,張聖君出生在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難中度過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王審知開疆治閩伊始,瘴氣疫癘流行,茅草初墾;加上鄉村暴徒到處擾亂,村民深受其苦。這時的張年輕氣盛,體魄健偉,精通武術,且為人急公好義,愛打抱不平,18歲被「閭山**院」祖師許旌揚的數傳弟子收為門徒後,三年後學成歸里。此後,他游走于永泰、閩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據史志記載,紹興丁丑年,張聖君「到尤溪,募化緣金造橋亭」;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張聖君刻行法文祈雨,頓時大雨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張聖君尋找草藥救病民……他每雲游一地,都宣揚「惡有惡報、善有善果」的道理。他後來在白雲寺當頭陀及老,淳熙十年(1183年),張聖君雲游到閩清金沙鎮,修成正果,坐在九龍溪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歲。

張公聖君傳說

張公,或稱五雷法主,監雷御史,蕩魔將軍、張公聖君、張聖君、張聖公、張聖者、法主公等,為福建省福州,莆仙一帶居民所篤信的神明,因他的懸壺濟世,一般道士都會祭拜。

南宋時,朝廷政治**,民生凋零,怨聲載道,到處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殍」。有一天,天廷玉帝得知東南沿海有一個貪官,剛愎自用,貪婪無度,吸盡民脂民膏,陷害無辜,遂敕旨對這個貪官所轄的地方三年不雨,以示懲罰。天不下雨,土地干裂,農作物枯萎,老百姓連吃水都困難了。

為此,很多老百姓請張慈觀為其祈雨解旱。張慈觀為濟世利民,遂設壇祈雨,把表文發到東海龍宮,請東海龍王行雲播雨為民解旱,東海龍王接到張慈觀表文後,把玉帝不許降雨的玉旨轉告他。張慈觀急百姓之所急,又再上奏疏到靈霄寶殿,請求玉帝降雨拯救百姓干旱之苦。奏章一封一封地上送了,可是老天還是不下雨,張慈觀見天不下雨,就騰雲駕霧到南天門,施隱身法遁入靈霄寶殿中,看見他所上的奏章原封不動地放在御案前,張慈觀看玉帝不關心人間疾苦,就把玉帝御案前的洗筆盂水倒下凡間,偷偷地離開靈霄寶殿回到凡間。

這時,很多老百姓都趕到張慈觀跟前說︰這次祈雨很靈,一連下了三天三夜的黑雨,對農作物無任何損害,而且生長的很快。

張慈觀正在和老百姓為這場喜雨而歡喜之際,突然心血來潮屈指一算,天廷玉帝已查明他偷倒洗筆水之事,派雷公來捉拿他歸案問罪。這時,慈觀辭別鄉親父老,扮成村中老人,在村頭的雨亭中奉茶。

時正中午,火熱的太陽曬得石頭發燙,樹葉萎縮,這時,雷公滿頭大汗急沖沖地走過來,張慈觀站在雨亭中喊︰「奉茶啊!」雷公听到有人請喝茶,就走進雨亭喝茶歇腳。

茶過三碗,張慈觀就問雷公,貴客何往,有何公干?雷公見奉茶老者為人熱情忠厚,就告訴他是奉玉帝聖旨,捉拿張公到天廷問罪。張慈觀佯說︰張公法術高強,武藝超群,恐怕你不是他的對手,如果你捉不到他給跑了,你怎麼給玉帝繳旨呢?雷公听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問奉茶老者,那要怎樣辦?張慈觀回答說︰我倒有個辦法,不過要先委屈你躲進我的布袋,我提布袋走,張公不會發現你,到了他的住處我手一放,你就可不費余力地把他捉拿歸案了。雷公言听計從。叫張公快把布袋拿出來立即行動。

張慈觀張開通天網袋,雷公就要走進去,張慈觀即說︰「你得先把玉帝的玉旨給我看一下,我才敢幫你」。雷公就把玉旨交給張公,然後躲進布袋,張慈觀施法把袋嘴封死,打開玉旨對雷公說︰我就是你要捉的張慈觀,但玉帝敕旨是叫我張公掠雷公,雷公說是「雷公掠張公」,「張公掠雷公」,「雷公掠張公」,「張公掠雷公」。

兩人爭了好長時間,張慈觀說,免爭了,我把玉旨念給你听︰「天都天皇詔曰︰雷神前日奉旨收妖,濫擊無辜,今遣張慈觀擒拿雷神問罰,爾其欽哉」。

雷公斗大的字一個也不認得,認為事出有因,就要求張慈觀放他一條生路。張慈觀很溫柔地說︰張某在凡間利民濟世,那有不救之理。現在你暫且躲在我這個通天網袋之中,待我尋找時機救你無罪,但你要听我的信號,我把通天網袋封口帶拉一下,你就響一聲雷,拉兩下響兩聲,……拉九下是有危急,一聲也不能響,拉十下你就大聲地響個不停。

第二天,張慈觀要出遠門為老百姓消災治病,拉了九下封袋口帶,通知雷公不能亂動亂響。雷公把九下數成十下,就一直大聲響個不停。這一響震得人間人心惶惶不安,天廷也被雷聲震得不得安寧。托塔李天王奉玉帝聖旨率領著天兵天將捉拿雷公問罪,當他到南天門時,只听雷聲不見雷影,無處追拿,只好回靈霄寶殿繳旨。玉帝就再降旨令太白金星在南門貼榜招賢鎮雷響。

張慈觀得悉此消息後,立即趕到南天門揭榜。太白金星見張慈觀趕到南天門就問︰「你來干什麼」?「我來揭榜鎮雷響的」,「那好!我帶你到靈霄寶殿玉帝面前去領旨「。張慈觀忙說︰」且慢,請老前輩在玉帝面前奏說︰我偷倒洗筆水為民解旱之事,要赦我無罪,我才敢進殿領旨「。太白金星听了張慈觀的請求以後,就到靈霄寶殿向玉帝啟奏,玉帝準奏,赦張慈觀無罪進殿領旨。太白金星到南天門傳達了玉旨,張慈觀揭下黃榜隨太白金星到靈霄寶殿。

玉帝見跪在殿前的張慈觀道貌岸然,仙風飄逸,賜金椅同坐,玉帝問道︰「聞張賢卿在人間懸壺濟世,除惡救危,道行非淺,不知張賢卿有何道法治得孽雷「呢?張慈觀起立奏道︰」微道自小學得五雷天心法,待微道一試「。這時,他暗誦咒語啟動通天網袋封口帶八下,雷聲有序地響了八聲;拉七下,雷響7聲…拉一下,雷響一聲。過了一會兒,拉了9下,雷聲立即停止了。天廷遂安謐無聲。

玉帝大為歡喜,褒揚說︰「張賢卿道行頗深,念你鎮雷有功,封你為監雷張聖君,五雷歸你管轄,每年只許7個月有雷聲,5個月無雷響。」張慈觀跪下叩頭謝恩。但是,張慈觀听錯了玉旨是五雷七月歸他管。他就令五雷在每年的七月雷聲要大,但不能雷死人。因此,七月法主雷聲大,卻不會雷死人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閩台人民信仰張聖君

張聖君,又稱張聖者,號慈觀,道教閭山派道士,被明正德皇帝敕封為「法主神號」。張聖者確有其人,于宋紹興九年(1139年)農歷七月廿三出生在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據《月洲張氏世譜》記載,張慈觀是隨王審知入閩始祖張睦第13世玄孫。張慈觀的童年和少年都在苦難中度過,四歲喪父,後隨母改嫁到盤谷鄉連厝林里(今福坪村)的連姓人家為繼子。七、八歲時,因家境貧寒,繼父讓他去放牛,十二、三歲時,以砍伐鋤柄謀生,所以當地人叫他張鋤柄。十八歲那年,他上閭山學法,修煉武功,決心扶正祛邪,救世救民。

《中國人名大辭典》、《福建通志》、《永泰縣志》、《閩清縣志》、《閩都別記》、《夷堅志》和《游宦紀聞》等對張聖者生平的記敘都大同小異︰「張聖者,永福(永泰)人,以采薪蠰鋤柄為業,一日入山遇仙,食以桃,因忽忽若狂,談未來事無不驗。素不諳書,忽奮筆作字,得羲、獻體,因度為僧。作字多以左手,或足指扶筆……」此後,張聖者雲游于本邑和鄰縣的閩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那時,南宋政府**,社會混亂,到處魑魅魍魎出沒(稱五通鬼),殘害百姓。張聖者目睹此景,大顯神威,驅妖斬魔,除害滅禍,懲惡揚善,救民于水火。民間流傳的《聖君履歷咒》詳細記敘其事跡︰紹興丁丑年,聖者「十九歲到尤溪,募化緣金造橋亭」;淳熙癸巳年「再造建寧水西橋」,時逢漳州大旱,「聖君頃刻行文法,須臾降下滂沱雨」;紹興壬午年,閩清大旱,聖者「牽牛創鑿水 際,穿通灌溉旱水田」;淳熙戊戌年,尤溪「黎民患瘟疫」,聖者「尋找草藥救病民」。張聖者對邪魔更是疾惡如仇,常懷濟民救世之志。紹興己卯年秋,德化流氓地痞猖獗,聖者神通廣大,降服了這批「五通鬼」,讓百姓過安康的日子。聖者每雲游一地,都宣揚「惡有惡報,善有善果」的道教因果道理。路見不平,拔劍斬妖魔;遇大旱,鑿渠引甘露;遇病民,尋草藥治病,做好事不勝枚舉。淳熙十年(1183年)聖者雲游到閩清十四都金沙,修得正果,坐在九龍潭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歲。鄉人即以其身軀塑像建金沙堂奉祀,此寺為張聖君之「祖殿」;當年,永福人以其頭顱塑像,建方壺寺奉祀,稱為「母殿」。方壺寺雄踞于盤谷鄉岩獅峰峭壁懸崖下,佔地3000多平方米,氣勢宏偉,綠樹翠竹環抱,環境清幽。

張聖君的鴻恩大德,到處傳聞,被萬民崇拜敬仰,人們奉他為保境之神,塑像建寺奉祀。張聖君的信仰文化已傳播到八閩大地,台灣的台北、宜蘭、新竹、台中、彰化、雲林、高雄等縣市都有祀廟。

張聖君在盤谷

張聖君四歲隨母江氏改嫁到盤谷連家,今盤谷之連姓族氏已絕跡,唯遺福坪村東南山坳處叫連厝林里之連姓舊址。據當地鄉老所述,張聖君在當地也有一些傳說,其大致情況為︰

張聖君小時即很靈異,與一般兒童有許多怪異之處。傳說有一天天剛亮,在離他家不到五十米遠的陳里(今福坪村鰲頭宮處)陳家人到他家告狀說︰「快去看一下,你家兒子到我家和我兒子打架了。」其母江氏十分詫異說︰「不會有這樣的事,我孩子還在床上睡覺呢。」陳家人不由分說將江氏拉到陳家,果然,張聖君正與陳家的幾個孩子打得不可開交。江氏連忙把兒子拉回家,進門時卻又發現張還蒙在被窩里睡得正香呢。

張聖君之連姓繼父因家貧不能養育張,七、八歲時就讓他去為人家飼牛,其中有許多的傳說及遺跡。至十二、三歲時,就以伐鋤柄以謀生,往大洋、紅星、白雲等地蠰之,故當地人稱之為張鋤柄。

張聖君在盤谷有許多傳說,其中最重要的是與飼牛相關的故事。傳說他在看牛時,既要到方壺岩頂練法術,又怕牛跑到田間園糟蹋鄰人莊稼,于是景小試伎法,讓牛圈在一塊山谷中沒草吃就吃石頭。牛歸欄後就跟牛主哭訴自己肚子雖滿月復滾圓但吃的都是石頭的事。張聞知後,就用燃香灸燒之黑點。

一天張飼牛到方壺岩對面山頂,見二仙人在盤石上下棋。張侍立一旁久觀不去,仙人隨手拿下一顆桃子讓張吃,張吃一半苦澀難咽,就偷偷的扔了,不料這半顆桃成了一個桃岩石,仙人揮手讓其離去。張從此悟道成了「半仙」(注一)。據說這對弈的仙人為元始天尊與太上老君(一說為鐘離子,見宋,洪邁《夷堅志》)。今方壺山上有地名曰「仙桃坪」,上之盤石有對弈之痕,即為仙人遺跡。從此,張聖君便雲游于鄰邑之閩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修仙行道,濟困救人。並到福州東禪寺剃度出家,取名圓覺,成為亦道亦佛的鄉野道人。

在盤谷鄉福坪村,歷史上還有一種與張聖君相關的民間信仰,即「江師公」信仰。傳說中的江師公為江七、江八、江九三兄弟,此三人為張聖君之母江氏之胞兄弟,俗謂張聖君之舅父。盤谷古時有江姓,今已絕跡。現僅于五公里處的鄰鄉紅星鄉禮柄村仍存此姓。雖然。福坪村江姓已無,但該村之張莊境長興境、螯頭境三個境區仍以江師公為境神,其歷史已十分悠久。

在當地,江師公廟不但民間道壇上之道師供奉之,各境之群眾都奉之為保境之神。據民間傳說,張聖君其父故後,其娘家憐其母子孤苦伶仃而召回舅家,並擇連姓改嫁,以救其貧弱張聖君之舅既為師公(道教前身巫教法師之稱呼,今仍沿其稱號),對張自然有很大的影響。張聖君之所以以後有許多「閭山法」並與妖魔斗法故事,且成為道教閭山派之「張法主公」當與其娘舅之江氏師公之感染有關。今閩南道壇所尊之為「三壇尊聖江神仙」(漳平永福鎮‘法主公咒’)即三位江師公。而世人因不識此中之奧秘,以至很少有人能識其中巫道承傳之真諦,此為筆者盤谷考察之重要發現。

方壺岩乃張聖君信仰文化發祥地

方壺岩,離盤谷僅不到三公里處,因山頂有雙獅之象,人稱雙獅峰,或稱雙峰。是永泰邑中著名的名勝奇景之一。該山自然景觀極其幽美,有一池(一千二百米高峰上之天池)、三台(仙游台、承天台、望亭台)、七洞(雷洞、禪洞、天師洞、觀音洞、蝙蝠洞、彌勒洞、斗鬼洞),還有三峰二十一岩之各種奇岩怪石景觀,以及世間罕見的紅月復四腳魚、綠蝙蝠、岩茶、方竹等珍稀植物。是古代文人雅士絕妙之去處,今遺宋元明清名人石刻多處可證其景觀之勝。

但是,最重要的是方壺岩又是蘊育張聖君信仰的發祥地。張聖君少年時因飼牛及砍鋤柄之人生勞作及嘻耍玩游主要活動地點均與方壺岩有關。許多景點、地名均與張的聖跡有聯系。如張聖君放牛的「飼牛石」、「牛眠石」,磨刀砍鋤柄的「磨刀石」,觀看仙人下棋的「棋盤石」以及仙人給其青桃吃的「仙桃坪」,張從江西龍虎山供回張天師神位的「天師洞」,張煉「雷法」之「雷洞」,張煉丹之「煉丹井」,張與五通鬼斗法之「斗法石釘」,張為民治疾以劍擊石而汩汩涓滴之「甘露水」、「龍泉井」等等。可以說整個方壺岩景區都是蘊育張聖君成人、成神的搖籃與溫床。許多張聖君的傳說故事首先均傳自此處,其後由于張的活動地區的擴大,這些傳說故事也隨之流行各地,並被不斷地改造、加工、完善及本地化,以至在德化、尤溪、閩清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相關及類似的傳說。這里主要撿幾則簡述如次︰

其一、紅泥鰍傳說。傳說張聖君少年時,為繼父家做田式時,其母用紅糟煮泥鰍當菜供其下飯,張生性戒葷,便用筷子將煮熟的泥鰍放到田里去,口中念念有詞,這些泥鰍竟然活了起來,一枚枚搖頭擺尾在田里游動。至今方壺岩下田壟中仍然有紅尾泥鰍或全紅的泥鰍,人們都說是張聖君以法術化活的。

然而,紅泥鰍不但在方壺岩,而且在永泰本縣之月洲村、嵩口等地都有紅泥鰍的傳說,但其送泥鰍的人已不是其母,而是他為人做長年(即長工)之家鄭姓好心的東家婆,個別地方甚至演變其送泥鰍的含意為一個惡婦人有意識的讓張聖君破齋的行為。其後,不但永泰本邑,凡張聖君足跡所至之閩清、德化等地都有張聖君造化紅泥鰍魚的故事,而在各地有所變異罷了。

其二、張聖君斗五通。張聖君之與五通鬼斗法,其源亦始自方壺岩,是張聖君「寄居盤谷洋,修道方壺岩」最主要的聖跡之一。也是張聖君被邑人奉為信仰神最重要的傳說基礎。其傳說內容為︰

張聖君青年修道後,尋居永泰七都葛嶺方廣岩洞。一天,人稱「長眉大佛」的蔡道者到該岩求歇息,張允之,並托其照看岩洞而往他處游行。不久回岩洞時,蔡道者竟有意佔其岩洞,不肯離去,張聖君憤然,決意與之斗法,竟以法術化方壺岩之石臼、石磨、石頭為羊群向方廣岩驅動,欲填平方廣岩洞。途經河邊,遇一女子以黑炭磨洗白衫,張不禁好奇地問︰「小女子,你用黑炭洗白衫,如何洗得白?」那女子竟道︰「你用石頭變羊又如何走得動?」驀然,張驅動的羊群卻一只也不動,都成為石頭了。原來那以炭洗衣的女子是觀音所化,由于她的點破,使石頭恢復本相,至今這些石頭還匍伏于一個叫仙寄岩的地方。張聖君無奈,退而思之,自己的行為確有過失,如一旦斗法成功,他驅石填方廣岩,不但方廣岩被填沒,而將使大樟溪水湮沒全縣多少土地與村莊,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于是只好讓方廣岩給蔡道者。蔡道者也婉言勸之曰︰「你不去方壺岩,還爭方廣岩何來?「張恍然大悟,方壺岩正是自己成長煉法的地方,又何必舍近求遠與人爭之,于是便返回方壺岩安身。

不料,方壺岩已成為興妖作怪危害人民的五通鬼五兄弟所佔,于是張聖君又與五通鬼展開斗法。經過三番五次的斗智斗勇,五通鬼終于被降伏。其中有一次是張聖君一時失誤,被五通鬼禁于岩洞中,五通鬼以谷殼、粗糠在洞口煉火,企圖薰死張聖君。一連燒了七天七夜,張聖君匍伏洞底,饑餓難捱,于是機智地想出一個哄鬼的辦法,他自言自語道︰「不怕煉糠火,就怕油烙 。(福州方言‘ ’與鬼同音)。五通鬼一听大喜,就用油蒸白 從洞口不斷地扔進去,張聖君得以保全生命。後想起與結拜兄弟臨別時有「遇有災難滴血相召」之約,于是咬破指頭伸出洞口滴血以召其義弟蕭、連聖者。二位聖者見天邊起血雲,聞訊趕來打破岩洞救出張聖君,發現張聖君的臉被糠火薰黑,從此張聖君成了「黑臉神。

張聖君決意為民除害收五通鬼,就于方壺岩壁上釘上石釘(如古棧道石梁,今猶在),與之斗法,五通鬼的第一個跌下岩洞,跌斷了一條腿成為「獨腳五通」,其他四個在與張聖君比稱體重時,被張聖君用麻袋裝之,坐鎮岩下。從此,僅余獨腳五通偶爾四處游蕩外,四個五通鬼被永鎮方壺岩中,後之方壺張聖君坐像下還有被縛于麻袋內之五通鬼像呢。

然而,張聖君斗五通的傳說不逕而走,傳揚于四鄰八縣,到處都流傳張聖君斗五通的故事。無論永泰縣各鄉,以及德化、閩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都有張聖君降五通的傳說,並各有聖跡。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德化石牛山上石壺洞之張聖君斗五通鬼的傳說,其故事內容略有不同,如《德化縣志》所說︰

張自觀,閩清人。煉性于蕉溪山石鼓岩。見石牛山夜火晶熒,知有魈魅,因往其處。魅悉現形。乃幻為女妝,坐輿中,群魅舁之入石壺洞。與之斗,懸崖上下,趾踵入石,輾轉數十處,發尻鞭劍之跡如刻畫。竟奪其洞,坐化鎮之,至今英靈如生。魅常眩匿游人衣物,告于神,則立出。山頂有劍插石上,可搖不可撥。又有鐵杖長四尺放,不假錘煉,以手攝成,指痕可數。

在近年出版的《泉州道教》一書中也詳細介紹了張慈觀(即張自觀)被五通鬼禁于洞中,」遭鬼魅火燎煙燻,達七晝夜,臉色變黑「以及蕭朗端、章郎慶聞訊趕來合力制伏五通鬼的傳說。由此可見石壺寺之形成及傳說,與永泰方壺岩之傳說同出一轍,是張聖君方壺岩收五通鬼傳說的又一次本地化及演變現象。

其三、張聖君斗智的故事。張聖君青年時期在方壺及月洲等地做長工,與貪心的財主斗智的故事很多,如在一畦地上僅栽兩棵茄子的傳說;年終向東家討工錢不允,而答應挑一擔谷子而用「文法」挑走兩倉谷子等傳說。這些在各地都有大同小異的傳說,成為勞動人民與財主斗爭的一種解頤開心的斗智故事。但在各地,不但地點有了不同,而財主的姓名也有變化,在盤谷,這一東家姓連,在嵩口這一東家姓鄭,在閩清金沙這東家姓嚴,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可見都是同一故事模式的不同翻版,其傳說故事的源頭多出自盤谷方壺岩附近或其出生地嵩口月洲一帶。由此可見,張聖君信仰的蘊育及發祥地在盤谷,是以方壺岩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空間造化出來的道教信仰人物。各地的相關傳說,僅是在原有模式基礎上不斷變異和發展而已。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