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演繹 【武當鼻祖張三豐】【睡仙陳摶老祖扶搖子】

作者 ︰ 紫薇大帝

張三豐

張三豐,本名通,字君寶,元季儒者、道士。浪客中文網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稱張天師後裔,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生平簡介

張三豐,元?明著名道士,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個朝代(1247年到1458年)。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亦作「君寶」)?號玄玄子,南宋淳?七年(1247年)生于蒙古帝國統治的遼東懿州還有一說是南召縣。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玄玄、三?、三峰、三豐?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亦有因「豐」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他的生辰籍貫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當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游」。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豐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也是非常罕見,歷史上少有的超長壽,所以令人刮目相視。

至正初,張三豐返故里掃墓,年已過百歲。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復至秦蜀,又游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台觀。至正十九年,張三豐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游,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樸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豐又結庵武當山。時已一百二十余歲。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于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雲、劉古泉、楊善澄、周真德、孫碧雲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復作雲游。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豐,正應「日後當于西南會面」之說。張三豐遂沈萬三天元服食大藥,夫妻得服遂白日飛升。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余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于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豐外傳》的記載,說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拜望張三豐,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于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豐,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于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此時三豐年已一百六十七歲。傳說張三豐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雲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于是按落雲頭,降于胡廣面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跨年還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于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面。此即為「金殿飛升」之說。此時三豐年已一百六十九歲。當時還有一種傳說,說張三豐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豐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有汪夢九先生曾遇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三豐應有四百七十余歲。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志》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里有「張三豐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于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個人經歷

三教同一

張三豐年幼時教他學習道教經書的啟蒙老師是碧落宮的白雲禪老張雲庵。中年時與他論玄談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時終南山傳播秘訣,使他得道的是火龍真人。這樣,不僅自己出自低微,而且所跟隨的這三位道士也皆不見于經傳,在社會上影響很小,收不到驚世駭俗的效果。于是,張三豐在自稱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的後裔的同時,還自稱師承華山睡仙陳摶老祖。他在《蟄龍吟》最後幾句道︰「天將睡法傳圖南,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半仙。」他又在《太極煉丹秘訣》中稱陳摶為「希夷老祖」,稱火龍先生為「吾師」,並宣稱,火龍之所以沒有名氣,是因為他輕視浮名,所以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僅僅給後人遺留一首絕句便離開了人間。其絕句雲︰「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後,歸到蓬萊弱水東。」後來,崇奉張三豐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將三豐派歸為以陳摶為代表的隱仙派,並排列其師承統序為︰「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事實上,陳摶是否有火龍這個弟子,還大有疑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張三豐確實繼承了陳摶以來道教宗師的三教同一學說和內丹煉養思想。

誠然,自唐以來三教合流已是一股強大的潮流,但三教的彼此攻伐卻從未停止過。元朝時有儒士論及三教,說佛是黃金,仙是白玉,儒是糧食,指出金玉雖貴,但有它無多,無它不少,而社會不可一日無糧。這個視佛、道如金玉的比喻背後隱藏著對佛、道的貶斥。張三豐倡三教同一之說,實際上是為道教辯護,替「邪道」開月兌。他只承認有正邪之別,否認有三教之分,所謂三教不過是創始人不同而已。他說,儒、佛、道都講道,它們的社會功用都是「修身利人」,「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同孔子一樣,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豐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于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學說牽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這些說法較之于先前的道教宗師可謂別具一格。

張三豐還別出心裁地給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里,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是一一對應的。他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這種觀點的奇妙是空前的,其比附也是絕後的,沒有多少科學價值和社會作用。

個人成就

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被後代收積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稱他的《大道論》窮盡性命歸真之道,發微聖賢仙佛之理。不過,張三豐的杰作當稱《無根樹》丹詞。千百年來道家理論玄奧,文字晦澀,不能為社會所廣泛接受,從而阻礙了道教的深入傳播。張三豐采用歌詞的體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奧的修真理論化為膾炙人口的曲詞《無根樹》。這篇無根樹共24首,包含了張三豐的全部修真理論和方法。只要細細領悟他的《無根樹》,就會打開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門,正如他在《自題無根樹詞》中所說的那樣「要知端的通玄路,細玩無根樹下花」。

現擇其中幾首以窺探張三豐的修煉主張。

無根樹,花王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來飄去不自由。

無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游。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丹詞開宗指出人生貪戀榮華富貴,猶如在苦海里漂泊,時常處在危險之中,規勸世人要超月兌名利,及時修煉,「莫待風波壞了舟」。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女敕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大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這詩針對年老體衰者提出,如果老年不自暴自棄,煉好精氣神三寶,以性接命,仍然可以返老還童。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葷腥不犯婬。犯婬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後代對這首詞的理解很不一致。一些人抓住末句「無花無酒道不成」,說張三豐為酒色神仙;而張三豐的崇拜者則把「花酒」解釋為人身元氣,並非實指煙花酒肉。其中「不斷葷腥不犯婬」和「犯婬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倒似主張戒婬不戒酒。

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雄雞卵,難搶雛,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為曠夫。嘆迷途,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

張三豐以雌雄、夫妻的淺顯道理說明陰陽相搶的深奧理論,從而指出不能孤修性或命,而必須性(心理)命(生理)雙修。無根樹,花正圓,結果收成滋味全。如朱橘,似彈丸,護守提防莫放閑。學些草木收頭法,復命歸根還本原。選靈地,結道庵,會合先天了大還。描繪還丹的景象,點明只要毫不懈怠地修煉,即可把精氣神融合在一起,結成貌似朱橘、彈丸的純陽之物,就能返璞歸真了。無根樹,花正雙,龍虎登壇戰一場。鉛投汞,配陰陽,法象玄珠無價償。此是家園真種子,返老還童壽命長。上天堂,極樂方,免得輪回見閻王。此言陰陽相配、三寶合煉之法。如果性情持聚,精神凝結,陰陽相配,一氣混合,就完全可以達到返老還童、延年益壽的修煉目的。

無根樹,花正奇,月里栽培片晌時。摯雲手,步雲梯,采取先天第一枝。

飲酒戴花神氣爽,笑煞仙翁醉似泥。托心知,謹護持,惟恐爐中火候飛。

這一首則主張采取口訣在乎性定情忘,回光返照,進而真氣自生,漸入佳境,就好像戴仙花、飲仙酒,其樂無窮。但是,得藥入爐又需要便宜溫養,神明默運,謹守護持,一意不散,否則就會火候差失,爐毀丹飛。

張三豐在內丹修持的各個環節,諸如戒欲、采藥、煉藥等各有一首詞加以闡述。就其內容而言,可以說沒有超乎前人的獨到之處。但是,他卻突破了長期以來道學文字艱深玄奧的規束,把魏伯陽《參同契》、陳轉《無極圖》、張伯端《悟真篇》的煉形、保精、調神、運氣、歸真還原等修真理論以通俗易懂的歌詞形式表現出來,這便是張三豐在促進道教思想傳播方面的貢獻。後世道眾因此對他的《無根樹》推崇備至,說它「吐老莊之秘密,續鐘呂之心傳」,不少道教宗師不厭其煩地對《無根樹》進行注釋闡發,其中以清代龍門派傳人劉一明和內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釋最為詳實和精到。對張三豐本人道教也極為崇拜。明清時出現的道教派別幾乎都同張三豐有聯系,寶雞三豐派、武當三豐派、王屋山三豐派、三豐自然派、三豐蓬萊派、三豐日新派等相繼出現。據統計,清末時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就達17個之多。其中不乏影響較大的派別,如道光年間李西月自稱遇張三豐親授秘訣,講道納徒,活躍于四川樂山一帶,創立了當時最大的道派之一。

武當絕技

武當絕技、少林功夫,集中華武術之大成,是民族歷史遺產寶庫中兩顆燦爛的明珠。人們根據武當與少林武術的不同特點,分中國武術為南派北派、內家外家,素有「北尊少林,南崇武當」之說。少林拳奉達摩為始祖,武當拳則以張三豐為開山。

張三豐是怎樣創造出內家拳的呢?這是明清以來武術界、學術界普遍感興趣的問題。迄今為止,流行三種說法:

一是真武神授。《王征南墓志銘》和《寧波府志》載,張三豐北赴汴京途中的一個夜晚,夢見真武神君降臨,向他傳授拳法。次日黎明,張三豐被一群攔路搶劫的強盜圍住,便運用神授拳技打敗了這群強盜。從此,張三豐以拳技聞名于世。

二是鳥蛇斗的啟示。在武當山至今流傳著張三豐觀「鳥蛇斗」的故事,說張三豐在「邋遢崖」看見一只鳥與一條蛇打架,每當鳥上下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輕身,搖著閃避,不曾被擊中。相持時久,鳥已精疲力竭,無可奈何地飛走了。長蛇也自由自在地鑽進了草叢。張三豐由鳥蛇斗得到啟發:以柔可以克剛,以靜可以制動。于是,模仿長蛇的動作創造出了內家拳。

三是月兌胎少林拳。拳師王征南的弟子黃百家在他所著的《內家拳法》中,說張三豐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後來對少林拳進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內家拳。金一明所著《武當拳術秘訣》說得更為具體。他說,少林拳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骨骼。張三豐始習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奧旨,復從而翻之,變十八式為十八字,納五拳法入段錦。內家拳就這樣誕生了。

筆者以為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神授拳法說固然是操道家借神道以施教的故伎,但從夢中得到啟迪,如同世界著名創造家、發明家從夢中得到靈感一樣,還是符合情理的。把長蛇的蜿蜒輕柔與內家拳的以柔克剛牽合在一起,雖然顯得生硬,但模仿動物的動作創造拳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華佗創造的「五禽戲」不就是先例嗎!武術中的猴拳、鷹爪功之類不正是模仿動作而來的嗎!月兌胎少林之說將少林的五拳十八式同武當的十段錦十八字對應雖然有些附會,但人所共知,拳家只有在精通多門功夫的基礎之上才能有所創建。

張三豐雲游數十年,足跡遍布江湖,據《道教派別宗譜》,他在嵩山崇福宮住過,學些少林拳腳功夫是可能的。當他精熟少林拳法後發現這些功夫奔騰跳躍,容易為人所乘,就對它加以改造,使其變為以靜制動的新拳法,這也是合乎情理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或多或少地與夢中的靈感、動物的啟示和少林拳的先導相關,同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更是緊密相連。內家拳的定名、路數、打法和特征處處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張三豐精貫道教經書,史稱他「論三教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他創立的內家拳技,諸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數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演繹引申而來的。內家拳博大精深,派別林立,但都奉張三豐為祖師,拳技也有著共同性的特征,即注重內功,陰陽變化,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體現在具體的應敵對抗中則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些特征無不與道家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寶」修煉相吻合。實際上,學術界和武術界都已看到內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諸如導引、吐納、氣功等融合提煉而成的。

們說,內家拳是道家哲學在養生之道和技擊之法方面的一種實踐體現。有人還具體地指出,內家拳的「十段錦」是張三豐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煉方法「八段錦」而來的。由于內家拳在明代采取身教口授,我們已無法確知張三豐所創拳法究竟是什麼樣兒了,也就只好根據清代以來的著作去了解它的基本練法和打法。練法分練步和練手。練步以馬步為主,凡18種步法;練手本為36字,歷代拳家又精簡為殘、推、援、奪、牽、捺、逼、吸、貼、躥、圈、插、拋、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訣解釋其寓意,如「奪」字訣雲「奪字猛如虎,迎風招架中。回身勢莫奪,分推氣更雄」。張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長長的歌訣,然非習武者難于領會其意,正如內家拳師所自詡的那樣「鐵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張家妙術工」。我們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則。打法著眼于勁、打二字。勁有蓄勁、乘勁之別,打有等打、趕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勁為主;已打之後,乘勁為佳。開手之始,等打為優;發手之後,趕打為上。內家拳的精妙之處集中體現在「六路拳」和「十段錦」中。行家們說,六路拳和十段錦多相同處,主在練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緊縮,十段則使之開放。六路因攻防中前、後、左、右、上、下6個方位,且每個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術著作稱這種拳法極為神妙,「一縮形周身無縫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猶如鋪天蓋地,使小式則為仙人變形」。足見其招法之怪異,攻守之神威。張三豐所創內家拳技「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實踐證明,習練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強體質,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煉意志的功效,同時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敵,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張三豐創造內家拳有益于人類,是遺澤後世的一份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他將永遠受到後人的仰慕。

道學宗師張三豐與嶗山道教

豐龜背鶴形,儀表神異。而他雲游的去處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傳統的名山大川。據其所著《雲水集》中《東游》一詩所述︰「此身長放水雲間,齊魯遨游興自閑。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住三山。」在東游齊魯仙境的過程中,素為海上仙山的嶗山自然成為張三豐尋訪的一個重要目標。

77年,張三豐第一次來到嶗山。他在明霞洞後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後便開始西行和南游繼續尋師。他浪跡天涯,歷盡艱辛,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門明師給他以指點。尤其在宋元以來道教內丹學興盛的趨勢下,得承內丹養生的秘訣大道更是當時張三豐所尤為冀望的。終于工夫不負有心人,1314年張三豐六十七歲時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陝西終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龍真人為師,蒙其授修真要道。終南學道四載後,三豐復奉師命出山隱世修行。在這期間,他精研勤修內丹養生之學及武學技擊之法,並能將此兩門絕學融會貫通,自成體系,從而使其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別是他在武當山面壁九年,開創了丹武合一的嶄新的道教派別,為中國道教史和武學史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著一身的仙風道骨,已經成為一代宗師的張三豐于1334年第二次來到嶗山。他先後在太清宮前的驅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處修行多年。在這段時間中,他的道學修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達到「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境界。而這時的張三豐也開始留心著述,今天我們看到的《張三豐先生全集》中不少論著都是在嶗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無根樹詞》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道學著作對後來的道教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永樂二年(1404年),張三豐第三次回到嶗山。初時住在山民蘇現家中,後入深山埋名隱居。這一時期張三豐通過移栽花木對嶗山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築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據明代崇禎年間御史黃宗昌編撰的《嶗山志》記載︰「永樂年間張三豐者,嘗自青州雲門來于嶗山下居之。邑中初無奈冬花,三豐自海島攜出一本,植于庭前,雖隆冬嚴雪,葉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艷可愛,齡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這株植于太清宮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猶存。它高近7米,合圍近1.8米,專家估算樹齡約600余年,與史志記載張三豐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所植,在時間上完全吻合。現在國內植物學界的學者對這株山茶樹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鄉雲南,像這樣的樹齡和長勢也是非常罕見的,更不要說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見,內丹養生功深的張三豐真人當年植下這傲寒長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學及修煉中所主張的「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以及「道在養生」、「仙道貴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時,又似落了一層厚厚的紅色的雪,其美景又給文人墨客以靈感。清代138看書網家蒲松齡在嶗山居住時即受此山茶花樹之啟發,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著紅衣,令人見而忘俗的花神「絳雪」,其實就是蒲老先生對張三豐手植的這株山茶花樹所進行的藝術塑造。而隨著《聊齋志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嶗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今天,嶗山及青島各處都有「耐冬」山茶,實在是張三豐真人的一大功勞。而自張三豐以後,嶗山各道教宮觀也開始大興栽植名貴花卉之風︰太清宮除山茶外陸續從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燈台花、銀薇、小葉黃楊等;上清宮則引植牡丹、玉蘭、紫薇、芍藥等;其他玉清宮、華樓宮、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張三豐當年在嶗山移栽樹木花卉,為中國道教宮觀園林增添了意韻深遠的哲學底蘊和美學內涵,對明朝以後的道教建築文化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當時全國各地較著名的道教宮觀,都非常重視具有象征意義的花卉樹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觀長期栽種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華山派的道觀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門派,這是為了紀念五代時華山道教中杰出的養生和數術大師陳摶老祖。據傳他著有奇書《紫薇斗數》,乃是與奇門、六壬相比肩的數術絕學。這種以花卉象征道派傳統的方式,其實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當然,作為以養生武學揚名天下的道教宗師,張三豐三住嶗山更大的貢獻還在于他將所創的道法在嶗山發揚光大。前面已經提到,張三豐出家入道的因緣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雙眼得雲庵道長的妙手治療痊愈,而張三豐自此亦深得道教醫學真傳,精通醫理。在他第三次返嶗山後,便將道教醫學和內丹養生結合起來研究,再加上他馳名天下的道家武學功夫,一並傳授給嶗山道士。這樣,直接和間接地培養出了一批發展嶗山道教、光大全真門派的中堅力量。

睡仙陳摶老祖

陳摶(871∼989年)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為「陳摶老祖」、「睡仙」等。

摶讀音tu n。從手,專聲。本義:把東西捏聚成團)

陳摶籍貫

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人,一說「普州崇龕(在今安岳縣境,縣城外有陳摶墓為證)人」

據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戲渦水」,則亳州真源縣似為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時(976∼1021年)人李宗諤又稱陳摶為「普州崇龕人。」奉詔主編《祥符圖經》又名《州縣圖經》分冊《普州圖經》中明確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既長辭父母去學道,或居亳為亳人,或居洛為洛人,或居華山為華人。」王象之指出︰「又《別傳》一編,乃欽真觀道士謝道緣所傳,其徒相傳蓋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為崇龕寨人。」按欽真觀即在安居縣崇龕鎮。或許崇龕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馮叔豹《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明確說︰「希夷故宅,在安居縣,崇龕鎮二里,國初,即其宅為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廢縣為鎮,原崇龕縣「龍台鎮」劃歸崇龕鎮管轄。兩鎮合一後,崇龕是兩個集居鎮,集居、聚居通稱「閭里」,簡稱「里」。四川文史館游時敏先生在《陳摶先生小考》中定論︰「依據史料,應著重第一種說法更應確定陳摶出生地在今安岳縣境內的觀音寺。」(見《高道陳摶》第27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安岳縣城三華里處的雲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縣令陳觀為之重建的陳摶墓。墓碑上刻有陳摶的《自贊銘》是現在全國獨有實物。墓後面岩石上刻有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直徑1.6米大,後面岩上還刻有「圖南仙跡」,「希夷煉丹處」題字。真相寺廟宇尚存,寺內還塑有陳摶像。清人王之杰《題真相寺希夷像》詩也是一證。龍西鄉觀音寺有陳摶壩;還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龍西畜牧站房屋內;安岳縣城有「希夷池,等等,均為各個時期《安岳縣志》記錄在案。

陳摶生卒

陳摶生于唐末,根據道教徒中的說法推算,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與魏泰所說「生唐末」大體吻合西蜀崇龕縣(今為重慶市潼南縣崇龕鎮)龍台驛靈山觀(今觀音寺)。著述《易龍圖序》署有「西蜀崇龕陳摶序》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歲。

陳摶生平

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後晉至後周,娛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孫君仿、?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因入武當山,服氣闢谷,但日飲酒數杯。據北宋人文同稱,他于後晉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睡功「鎖鼻術」。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

陳摶本有大志,然「數舉不第」,且厭五代之亂,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有詩雲︰「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覺塵寰一夢中。」

大約在後周或稍前,陳摶移居華山雲台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據宋朝《國史》稱,大約在此期間,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為師友。自此,其名大振。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杰,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問以飛升黃白之術。摶答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命為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此據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一說學者又稱白雲先生),放歸山;又命陶谷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

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齎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陳摶將五代十國的統一寄希望于趙匡胤。據說趙氏登極,他聞訊大笑墜驢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入宋後,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據《太宗實錄》《續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復至汴京,以羽服見于延英殿,太宗甚為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歲人,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宋琪問︰「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陳摶答曰︰「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今古,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正是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並令有司增葺華山雲台觀。數月後放還山。

端拱二年(989年)卒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宋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

隱居武當山時作詩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之事。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易龍圖》《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鑒》(或作《龜鑒》)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余首。相傳他傳有《無極圖》《先天圖》等。《全宋文》收入其數篇文章。《正統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鑒》,收入其《龍圖序》;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並收《易龍圖》之序及數圖式,可考見其易學象數思想。曾?《道樞?觀空》錄其論說,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陳摶傳說

陳摶,別號扶搖子,是毫洲真源(今河南周口市鹿邑)人。他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一天,他在水邊游戲,遇到一個青衣婦人,自稱毛女。毛女將陳傳抱到山中,喂了幾口瓊漿玉液(一說乳汁),陳傳從此心竅開爽,開口說話。毛女又將一本書投入他的懷內,並贈詩一首︰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顛。

回首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本不會說話,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這四句詩來,父母大吃一驚,忙問從哪听來的,陳摶說是毛女所教,並取出書來,原來是本《周易》。

陳摶好讀易經,手不釋卷。他一生修道,編寫了導養、還丹為主要內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並致力于導養之道。他近一部發展了道教修煉之法,創作出《無極圖》等一系列圖式,以「順以生人」,「逆以還丹」的理論體系來探究生命的起源,尋找延年益壽之方,因此被後世道教徒尊奉為「陳摶老祖」。

陳摶通曉了八卦大意,從此無書不看,飄飄然有出世之志。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他于是拋散家財隱居山中。後來夢見毛女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返虛的**,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陳摶卻側身而臥,不予理會。眾人見他鼾聲如雷,都紛紛嘆息而去。

後唐明宗皇帝听說了他的高名,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征他出山。陳摶不違抗聖旨,只得來到洛陽謁見天子。見了天子,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武大驚失色,明宗卻不怪,感嘆說「高士是不用長禮來對待的」。就將他送到禮賢賓館,釋心照料。陳摶一無所用,早晚只在蒲團上打坐而已。明宗三番五次駕幸禮賢賓館,有時恰好逢他睡臥,也不感驚動他,就回去了。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個異人,對他愈加敬重,想讓他擔任要職,陳摶根本不答應。丞相馮道向明宗建議說︰「眼下正值風雪交加之際,陳摶獨座蒲團,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帶上一壇佳釀,再選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點頭稱是,從宮中選出妙齡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萬勿推辭。「陳摶欣然收下,開杯暢飲,對送來的美女,也不推辭。明宗見了龍顏大潤。第二天派馮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見三位美女在房中,早以不見陳摶蹤影。馮問「陳摶先生哪去了?」美女說︰「陳先生喝完酒倒頭便睡,五更時才醒,他說我們一夜辛苦,無物相贈,于是就提詩一首,讓我們回復天子,然後就飄然出門而去。」馮只好領三個美女回朝見駕。明宗一看,那詩寫的是︰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台。

明宗讀了詩,嘆息不已,派人四處尋訪,毫無消息。

陳摶離開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當山隱居下來。一天,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陳摶便傳授他們听。因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導養之方。五位老叟把蟄伏法傳給了他。原來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陳摶得了這種方法,就能闢谷了,有時一睡就幾個月不起。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138看書網︰「我們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受先生講誨之益,願送先生一個好地方。「于是令陳傳閉上眼楮,將他夾在翼下,飛升而行。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耳邊風聲呼呼,頃刻間腳跟著地,睜眼一看,不見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岳華山的九石岩上,陳摶就此隱居下來。

華山道士見他的住處沒有鍋爐,非常奇怪,暗地里觀察,見他終日無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有一次,道士幾個月沒見著他,以為他搬到別處去了,來到柴房搬柴,卻見他睡在柴草底下。

又有一次,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里有一具尸骸,塵埃有一寸高。樵夫心中憐憫,準備挖個坑埋起來。拖起來時,卻認得陳摶先生,樵夫說︰「好個陳傳先生,不知為什麼死在這里?」只見陳摶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正睡的快活,為什麼把我攪醒了?」樵夫大笑不已。

華陰縣令王逵,親自來到華山求見陳摶。到了九石岩,見光光的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就問他︰「先生的住處到底在什麼地方?」陳摶大笑,隨口吟道︰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虛跨曉風。

因此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王逵要為他伐木建庵,陳摶堅決推辭。

後來這四句詩傳到周世宗耳里,知道陳摶是為高士,特地將他召來,問他國運長短。陳摶又吟出四句詩︰

好塊木頭,茂盛無賽。

若要長久,添重寶蓋。

世宗皇帝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以為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添蓋了一個「宋」字。宋朝享國長久,陳摶已經預先知道了。世宗要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傳,陳傳不願意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陳橋兵變時,趙太祖披上黃袍,登上了帝位,先生正好乘驢到華陰縣,听說了這件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問到「先生笑個什麼?」先生道︰「你們這些百姓的福運來了!天下終于太平了。」

有一天,陳摶在長安酒店飲酒,遇到趙匡胤兄弟和趙普三人也在飲酒。陳摶見趙普坐在二趙的上方,就一把將他拉到下席說︰「你不過是紫壇的一個小星兒,如何敢佔在上位?」趙匡胤于是就問先生前程之事,陳傳道︰「你們兄弟倆的星比他大的多!」趙匡胤因此非常自負,後來平定了天下,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于是賜號「希夷先生」。

後來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陳傳相間,並說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禮。陳摶才隨使者進京。太宗向他求教修養之道,陳傳說︰「天子是一國之王,如果白日升天,對百姓有什麼益處?如今君明臣良,勤勉政事,施惠給百姓,就會萬世流芳的。」太宗點頭稱是,對他越加敬重。不久,陳摶就向太宗告辭,說二十年後再來見聖顏,太宗知道留不住他,便由他而去。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還沒立下太子,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陳傳最能預言人事禍福,只有請他來決斷這見事才好。」正想到這里,內侍報告說陳摶求見。太宗大驚,請他進宮,問道;「先生這次來有什麼指教?」陳傳說︰「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來為陛下判斷。」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預測的眼力,今天果然如此!我正為立太子一事而煩惱不堪,襄王元侃寬容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還煩先生到襄府一看。」陳摶領命,才到襄府門前就回來了。太宗問道︰「先生為何沒有進去就回來了?」陳摶說︰「老夫已看過,襄府門前來回奔走的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再見襄王呢?」太宗于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為太子,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陳摶在京都,有住了一個月,依然回到九石岩。這時穆伯長,種放等一百多人門人,都築室在華山之下,朝夕听他講授《周易》。惟有五龍蟄法,陳傳並未曾傳授。一天,陳摶命門人在張超谷口的高岩上鑿一間石室。石室鑿好後,陳摶同門人一起前往觀看,只見雲煙如翠。陳摶心想︰「這就是毛女所說的‘將相入翠煙」了。說完,屈膝盤坐在地上,右手支頤,閉目而逝。門人于是制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尸體,並用幾丈長的鐵索瑣住,安放在石室內。門人剛一離開,那塊岩石自己崩塌,立刻變成了絕壁,只見五色祥雲,封住谷口,幾十天後才漸漸散去,後人于是把這個地方叫做希夷峽。

宋徽宗宣和年間,道士徐知常游華山,見峽上有鐵索垂下,便攀緣而上,來到石室。見匣蓋砌側,打開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氣逼人。徐知常整好石蓋,攀緣而下,並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帶上御香一炷,欲取仙骨供養在宮廷。盤桓數月,仙骨無覓,再無所見。

陳摶成就

一、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系列《易》圖,成為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

在陳摶以前未見有「太極圖」,亦未形成太極文化形態及其理論體系。自陳摶創繪出「太極圖」、「先天方圓圖」、「八卦生變圖」等一系列《易》圖,並發表《太極陰陽說》後,才出現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太和論》、邵雍的《皇極經世》,程顥、程頤、朱熹等的《易傳》,從而才有中華獨有的太極文化形態和一系列理論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學家的形成,推動了宋代歷史的進步。張載(10201077)字子厚,繼承陳摶的「宇宙一氣論」,提出了「太虛即氣論」,兩者契合,成為宋代唯物論的先源。不難看出,陳摶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二、著《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為中國「龍圖」的第一人。

「龍圖」又名「河圖」,是「龍馬始負圖」和「河龍圖發」傳說的簡稱,早在《尚書雇命》中有「河圖」記載,因未見圖,兩漢時期學者爭論不休,各說不一。有《河圖》20卷在隋煬帝(楊廣)時因戰亂燒毀而失傳。在五代後周時,陳摶著《龍圖序》,又名《易龍圖序》,從道家文化寶庫中傳出了《龍圖》的基本內容後,人們才知道「龍圖」是一個物象數理起源圖示,後來科學家認定「河圖為數學之母」,「數學為科學之母」,因而才知道《河圖》的重大作用。《易龍圖序》對南宋偉大數學家秦九韶的《數術九章》以啟迪作用。他在自序中數學基礎「自爰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即為明證。可見陳摶應是中國「龍圖」第一傳人。

三、注釋《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學,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參考。

他的先天易學,是宋代新「易」學始祖。新就新在把「道儒佛」三家之學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補,融會貫通,形成中國古代完整的哲學體系。陳摶認為︰周孔《易》學為儒家一家之言,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在《正易心法注》中明確指出︰「學易者,當于羲皇心地中馳騁,無于周孔語言下拘攣。」主張融合三家以治《易》、以治學、以治心、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在這一學術思想的指導下,大儒邵雍(陳摶的第三弟子)從事研究先天易學長達30年之久,「冬不爐,夏不扇」寫出了《皇極經世》巨著,至今仍是物理學、天文學、生態學、自然環境學等自然科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四、著《指玄篇》、《觀空篇》、《胎息訣》和《陰真君還丹歌注》等,並親自實踐,成為天下睡仙第一人。

陳摶十分推崇《無極圖》,並指導和完善道教內丹哲理,不僅使自己率先成為「天下睡功第一」,而且把秘而不傳的內丹學說公開化、社會化,推動了中華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功在千秋。陳摶擯棄外丹,注重內丹。他以「身口為爐」、「宮室為灶」、「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使木生心火以煉腎水,達到「成塵得變」,結成人體內的無價「金丹」;其核心是「修心養腎」控制人的**,不讓野蠻的**泛濫,這是他內丹修煉的目的,象這樣的強身延年的內丹修煉法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著《龜鑒》、《心相篇》等,把中國古代相學引向唯物論的範疇。

《龜鑒》明言︰「有天者貴,有地者富,有人者壽」。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人不可貌相,只要「有天」,人在自然界,只要靠勞動和智慧去換取生活財富,「有地」,身處世間,以「道德仁義禮」等的中華民族美德來規範自己。「天地人」三者的協調一致,不妄想,不妄為,這就是人的全相、貴相、富相、壽相的重要標志。他把自然物質的「水火」認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物質的觀點,維護了唯物的「天人相應論」。

六、著《三峰寓言》、《高陽集》、《釣譚集》、《木岩集》、《詩評》等,博學多才,後世尊他為「儒師道祖。」

陳摶與世不爭,不貪富貴,不求仕祿,不僅受到社會人士的普遍尊重,而且受到朝廷多次召見。(曾諫過多次治國之道,均得皇帝恩準。)唐僖宗賜他為「清虛處士」。周世宗賜他為「白雲先生」,宋太宗賜他為「希夷先生」。陳摶集「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成為中華民族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代楷模。元代學者虞集在《題陳希夷先生畫像贊》中評價他為「圖書之傳,百世之師」。

七、書寫「福壽」二字,獨具特色,為後世所推崇。

今安岳、大足、潼南、峨眉山、華山、山東蓬萊仙境等全國各地,皆保存了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石刻,此二字獨具特色,內含「田給予福、林付長壽」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贊嘆。其寓意是宣傳道家人與自然、注重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粗食布衣等哲學思想,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八、精通棋藝,立健腦益智之功。

弈棋是中國一門增知強身的一項體育運動,古往今來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四川省邛崍縣的白鶴山點易洞對面有棋盤山仙人洞,是陳摶修煉時常弈棋的地方;華山至今還保留一個「博台」俗稱「下棋亭」,傳說陳摶與趙匡胤以棋局贏華山,其遺跡在此。「自古華山不納糧」,就是講的這個傳說故事。2001年陳摶學術研究會會長楊啟富同筆者曾親臨華山考察,獲得不少陳摶學術方面的資料、照片,受益匪淺。

陳摶少年奮好學,「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宋史.隱士傳上》)後唐長興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過著隱居的生活。先在武當山九室岩,服氣闢谷二十余年,後「移居華山雲觀台,又止少華室,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同上)周世宗聞其名,召見命為諫議大夫,他辭而不受。北宋太平興國時,太宗待之甚厚,曾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華山宣詔進京,前兩次皆撰答詔詩以辭之。第三次「太宗召之,以羽服見開延英殿,甚禮重之,賜號‘希夷先生’」。陳傳一生于《老》《易》皆有建樹,他的老學「通過弟子張無夢傳給陳景元,推動了宋代之後道教教理的研討。」(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411頁)在易學方面,好讀《易》,讀之愛不釋手,常自號「扶搖子」,以傳《易》而聞名,宋人易圖(包括龍圖、太極圖、無極圖等)多傳自陳傳。陳傳生平事跡主要見《宋史.陳摶傳》、《東都事略.陳摶傳》,陳摶著述很多,據《宋史.陳摶傳》載,有《指玄篇》八十一章,又作《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余篇。又據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陳摶著有《赤松子八誡錄》一卷,《指玄篇》一卷,《九室指玄篇》一卷,《人倫風鑒》一卷。《宋史.藝文志》有《龍圖易》一卷,《宋文鑒》有《龍圖序》一文。今除了《龍圖序》文,其他皆佚失。

……陳摶龍圖出現仍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其一,它復活了象數易學。象數易學發展到漢末達到了頂峰,一字一句必有其征的以象注《易》法已山窮山盡,經晉唐玄學易的沖擊,很快趨向式微。陳摶從道家入手,參證易學,發明圖說,彰顯象數,一改象數學原有的繁瑣、乏味的注經方式,使象數易學絕處逢生,再度向前發展,在易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二,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新的形式注經。陳摶的龍圖說,是由《系辭》「河出圖、洛出書」而發,故可以視為是對《系辭》圖書的詮釋。這種詮釋有兩個方面可以肯定︰一方面把圖書和數聯系起來,以數衍圖,以圖表數,這是他的獨創;另一方面緊緊圍繞《周易》本義(即《易》為卜筮之書),來闡發其中蓍、卦、爻等問題,這對理清《周易》性質,批判玄學易有重要意義。其三,陳摶的圖書之學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由他開啟的圖書之學,經過師承傳授,逐漸受到宋人關注,成為宋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當它被置入朱子《周易本義》之後,其聲望隨著朱子地位的升高而升高,這種來自道家的文化很快被儒家吸收,遂即成為正宗的官學,對中國文化發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的醫學、兵法、丹術、算學、文學、堪輿、遁甲等學科皆援引之、吸收之。因此,陳摶對易學乃至中國文化的貢獻不可磨滅。

陳摶遺譜

話說距今千余年前,正值中國歷史外的殘唐五代時期,那時的趙匡胤還只是一名普通的軍卒,整日里游手好閑,還未成為大宋朝的皇帝。趙匡胤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謀雙備,棋藝進展得較快,等閑好手,均為他所敗,于是便有些驕傲起來,夸口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發出難逢敵手之感慨。

有一次趙匡胤隨軍至陝西,過華山時聞听山上有一道士,人稱陳摶老祖,象棋下得極好,遠近聞名。趙匡胤不覺技癢,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陳傳老祖見他只不過是個軍卒,不願與之對弈。趙匡胤一听急了,便說要以整座華山為賭---豈料棋至殘局時,他因操之過急而漏殺一子,反被陳摶老祖反敗為勝。

趙匡胤紅先負陳摶

(五代十國時期某月某日)

1、兵七進一卒7進12、馬八進七馬8進7

3、馬二進三馬2進34、相七進五馬7進6

5、炮二進二卒7進16、兵三進一炮8平7

7、炮二平一車9平88、車一平二車8進9

9、馬三退二馬6進810、炮八進二炮7平8

11、兵三進一馬8進612、炮一平四馬6進7

13、炮四退三車1進114、馬二進一炮8進5

15、馬七進六車1平716、炮八退三馬7退9

17、相三進一車7進318、仕四進五炮8進2

19、相一進三炮2進420、兵一進一車7平4

21、馬六退七炮2退522、炮八平七炮8平9

23、車九平八炮2平824、炮四平二炮8進6

25、兵七進一卒3進126、馬七進八卒3進1

27、相五進三炮8平728、炮二平三車4平8

29、車八進二車8進530、仕五退四馬3進4

31、炮七進八士4進532、馬八進九車8平7

33、炮三平八士5進434、炮七平九馬4進5

35、車八進七將5進136、馬九進八車7平6

37、帥五進一馬5進338、帥五進一馬3進4

39、炮八平六炮9平840、炮九退一將5進1

41、馬八退七將5退142、馬七進六將5進1

43、馬六進四將5退144、馬四退六將5進1

45、車八平五

至此,黑只有士4退5,然後紅炮九退一,黑只能將5平6,紅車五平四抽車勝定。陳摶一算,不好!華山美夢豈不要落空?急中生智,想出一計,他故意說了幾句諷刺趙匡胤的話,想激怒趙,使其上當。果然,趙怒不可遏,出現失誤,功虧一簣。

45、士4退546、車五退一!

趙吃士失誤,應該炮九退一。

46、將5平447、馬六退八車6退2

48、帥五退一車6進149、炮六平四馬4退3

(黑勝)

從此,陳摶便開始呼呼大睡,每當醒來便問︰「現在誰是皇帝啊?」當回答不是趙匡胤時,便又倒下大睡。一等就是五十年,當趙匡胤成為皇帝後便把華山賜給了陳摶。而趙本人在下了這局棋後則吸取教訓,很少動怒。大概這也是下棋能修身養性之所在吧。

喜睡歌

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無一累。

宇宙茫茫總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

勞勞碌碌為誰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爭名爭利滿長安,到頭勞攘有何味?

世人不識夢醒關,黃粱覺時真是愧。

君不見,陳摶探得此中訣,鼎爐藥物枕上備。

又不見,痴人說夢更認真,所以一生長憒憒。

睡中真樂我獨領,日上三竿猶未醒。

睡歌

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

片石枕頭,簑衣覆地。南北任眠,東西隨睡。

轟雷掣電泰山摧,萬丈海水空里墜,驪龍叫喊鬼神驚,臣當恁時正酣睡。

閑想張良,悶思範蠡,說甚曹操,休言劉備。兩三個君子,只爭些小閑氣。

爭似臣,向清風,嶺頭白雲堆里,展放眉頭,解開肚皮,打一覺睡!

更管甚,玉兔東升,紅輪西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神話演繹最新章節 | 神話演繹全文閱讀 | 神話演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