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第54章︰堅守滄州

作者 ︰ 風滴皈跡

()新上來的兵卒接替的城頭防守任務,在火把照耀下,檢查守城器具。劉真和徐凱沿著城牆再走一遍,劉真把白r 城牆的破壞程度都給徐凱一一指出,有的地方需要隨時注意,有的還需要今晚就派人加固。

交接完城頭工作,劉真在一小隊親兵的攙扶護衛下,走下城頭。在走下城頭的那一刻,劉真仰頭看天,天空沒有一絲雲彩,漫天繁星,照耀著滿是創傷的城池,劉真對著南方,嘴里呢喃的說著︰「皇上,末將就算死,也要保住滄州,不讓北方防線出現意外。」

北方各地經過一年多的戰爭,特別是李景隆敗退濟南,讓濟南以北的所有城市都成南北雙方爭奪的焦點,城里的大戶人家,要麼往南要麼進山躲避戰爭,城里空出很多房子,就成了將軍們的臨時住所。

劉真走在返回的路上,把他自京城到滄州的過程回想一遍,把滄州的最近的防守在思考一遍,有喜悅,更有擔憂。

八月底,受徐增壽推薦,皇上原諒,他這個棄軍南行的待罪將領被重新啟用,領取兵部調令和勘合,單人獨騎只身來到山東。劉真到達山東時,盛庸已經帶領大軍收復德州、定州和滄州,開始安排各地防守。御史台都御史練子寧宣讀了對盛庸、鐵鉉等人的獎賞和任命,盛庸名正言順的成為北方戰爭的總兵官,都督平安、都督陳暉擔任副總兵,這樣的任命有點臨時委任的味道,不過這也是朝廷現在做好的選擇。

盛庸升任歷城侯爵位、被授予平燕將軍、擔任剿燕總兵官以後,就更加用心的安排各地防守。北方將領不足能力有限背景各異的情況下,吳杰、平安的安排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盛庸只能安排出身行伍勇猛有余智略不足的徐凱擔任滄州守將,雖然不是很放心,不過也只能如此。

劉真到達以後,不僅僅是兵部重新啟用一個有過錯的將軍,而是對這種不肯附逆選擇的肯定。劉真的兵部調令還直接任命,讓其協助徐凱堅守滄州,這對盛庸來說,是再好不過的命令。

對于劉真,盛庸也是略有耳聞,劉真少年時做大將軍魏國公徐達的護衛,受徐達教導多年,以千戶之職跟隨涼國公藍玉北征,積功受任大寧指揮使,也算是一個見過大世面的中層將領。關鍵是,劉真出身行伍,卻不是徐凱那樣的草莽之輩,他忠心而且有眼光有判斷,大寧棄軍獨騎南行時,沒有投入李景隆帳下,而是直達京師。如果他當r 投入李景隆帳下,估計早就被斬首轅門外,如此被殺,絕對不是劉真所希望,他更希望以有用之身報效朝廷,不是做無謂的犧牲。

非常順利,盛庸遵照兵部軍令,把劉真派往滄州,協助滄州守將徐凱。

劉真抵達滄州以後,當時燕軍從滄州撤退不久,城里所有糧食布匹等物資被洗劫一空,滄州城防也受到很大的破壞。按照徐凱的安排,滄州八萬守軍都安排伐木取土,重新修築城牆以及其他防守建築,以圖盡快完成滄州城的加固。

劉真經過幾天的觀察思考以後,又經過多次進言勸告,才把徐凱的安排做出少許改變。其中三萬人不參與城牆修築,而是加強軍事訓練,做好隨時戰斗的準備。城建不足的人力,招募城中以及城外的流民,反正若是不招募這些人,朝廷還是需要派發糧食,以免百姓餓死。

隨著城防加固工程量的減少,參加軍事訓練的兵卒越來越多,九月底劉真就向北方派出斥候輕騎,最遠的斥候偵查到距離滄州以北一百里以外的地方,時刻j ng惕燕軍攻擊。

其實,不單單是滄州在訓練,德州、定州也都在訓練兵卒,耿炳文李景隆數次兵敗,讓朝廷損失不少兵力物資,若是有收獲的話,就是幸存的兵卒,戰斗力提升很多,見過血的軍隊,不再是待宰的羔羊,慢慢的化為想吃肉的狼。

時間進入十月,北方已經非常寒冷,新挖出來的凍土,很難夯實凝聚,在加上溫度低,新築好的城牆不容易干燥,夜凍r 化,城牆的結實程度大打折扣,幸好凍土築成的城牆只是最上邊三尺高的一段。

北方三城都在練兵、加固城防,朝廷內在皇上一r 數問,兵部、戶部的全力運作,戰爭物資如糧食、草料、兵器、皮甲、棉衣等,都源源不斷的被運送到各地,軍卒民夫能吃飽肚子有棉衣抵御風寒,軍心民心都慢慢的平穩下來。

劉真派出去的斥候,在二十四r 就和燕軍斥候相遇,在二十五r 晚上,燕軍有可能南下進攻的消息就傳回到滄州,劉真這段時間時刻準備的戰斗部隊算是派上用場。

收到燕軍南下的消息之後,徐凱和劉真隨即給盛庸發去軍報,這軍報連夜被送往京城。他們兩人商量之後,決定堅守滄州。若是齊泰這樣的文人,可能會做出以逸待勞主動出擊的愚蠢決定,而真正經過生死戰斗的將軍,才知道對于一支屢受打擊、戰敗逃亡的軍隊,最重要的不是攻擊,而是不敗,在不敗中激發勝利的希望,積聚戰斗的勇氣。

二十五r 凌晨,晨霧中,燕軍抵達滄州城下,他們略做休整之後,就開始攻城。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的護衛,是整個燕軍最核心的軍隊,再加上一年多來,北平周邊眾所指揮使投降燕王帶領的衛所官兵。整個北方部隊,特別是北平大寧一帶的軍隊,主要職責是防御北元余孽的s o擾攻擊,所以他們城防強大而專業大型的攻城器械不多,因為即便是燕王進攻北元余孽,面對一個騎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再好的攻城器械,也沒有用武之地。故而,燕軍攻擊滄州,就只能依靠簡單的雲梯、撞木這些攻城器械。

燕軍圍住滄州城,對著四個城門發起猛攻,而北門受到的攻擊最為猛烈,劉真作為滄州的副守將,親自帶領軍隊堅守北門。徐凱則負責總調度,隨時準備帶領預備隊增援。

負責攻擊北門的是燕軍右軍副將徐理,大寧指揮使徐理,投降燕王朱棣的徐理,當r 圍攻劉真的徐理,昔r 的同僚徐理。徐理為了獲得戰功,表達最朱棣的忠誠,對北門的攻擊非常的猛烈,徐理的表現劉真也覺得詫異,這個當r 面對燕王攻擊,膽小如同一條菜蟲的徐理,攻城的時候卻變成一匹嗜血饑餓的野狼。

城下,徐理帶領著燕軍,扛著雲梯,嗷嗷叫著沖到城牆邊,一手提刀一手爬梯,想攻到城頭。劉真則帶領著守軍,以弓箭長矛對著雲梯上的燕軍展開殺戮,火油、沸水一瓢接著一瓢,從城頭澆下,落在攻城軍卒的臉上身上。甚至還把屎尿羼水煮沸,澆下去,從上往下,守城方具有優勢,燕軍雖然進攻猛烈,可是也難以攻上城頭。即便是少數幾個人攻上城頭,就會被劉真親自帶人砍殺。

其實,滄州的守城也是不容易,開始時候,軍隊沒有斗志,雖然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他們戰斗技能增加不少,不過面多曾經多次打敗他們的燕軍,守軍自然而然生出一種恐懼,幸好燕軍沒能很快攻破城門,也沒有太多的人攻上城頭,在殺戮的慘叫聲中,在鮮血的飛濺中,守城軍隊的自信斗志都逐步的提升上來。

燕軍攻城成績不佳的原因,不是燕軍不夠勇猛,也不單單是攻城器械過于簡單,而是他們遇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滄州城牆。

一般城牆修築,底下寬上邊窄,城牆的切面圖就是一個梯形,從城牆外側和里側往上看,就是兩個斜面,自古以來城牆修築莫不如此。攻城部隊,把雲梯搭到城牆邊,就會比較容易往上爬。

城頭守軍很難用雙臂把雲梯給掀翻,即便是用木棍去頂,成功率也不高。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守軍采用的第一種方式就是從城頭往下sh 箭、倒熱水、倒火油等方式,sh 殺、燙傷攻擊兵卒,使其掉落摔死或者燒毀雲梯;第二種就是在城頭截殺,用長槍由上往下刺殺快要爬到城頭的敵軍,或者圍殺攻上城頭的敵軍。一旦讓敵軍攻上城頭,站穩腳跟,後續敵軍就會源源不斷的涌上來,城頭距離失守的時間就不遠。

而這次滄州城頭,在城牆垛口每隔一丈,斜放著一根圓木,圓木伸出城牆大約三尺,在兩個圓木之間,固定一根橫木,在橫木和城牆之間,雜亂的釘著較細的圓木,這樣城牆外就形成類似于房檐一樣的東西。

這種簡易的城牆房檐,對攻城兵卒來說簡直是個噩夢,而對于守城兵卒來說,確是一個強力幫手。「城檐」的圓木可以成功抵擋很大一部分城下sh 來的羽箭,圓木之間的空隙對城頭弓箭手的sh 擊影響不大。

這個「城檐」對爬雲梯攻擊的兵卒來說,才是最致命的,即便是躲開沸水、糞湯,爬到雲梯頂端,手里的刀砍不上城頭的人,要爬上城頭,還需要把身體向外伸出,明顯的給城頭長槍兵做靶子。如果是把雲梯搭在「城檐」外的圓木上,雲梯的斜度太小難以攀爬,最主要的是三四丈高的雲梯,離開城牆的支撐,穩定x ng變差,也不能承擔太多的人同時往上爬,每次爬上來三五個,純屬給城頭守軍送軍功。

這個「城檐」是由兵部發來圖紙,強行讓滄州、定州兩個城池加裝。其實,這個「城檐」是朱允炆和徐輝祖討論研制一種可以更方便推翻雲梯工具失敗之後的產物。正因為這個「城檐」,燕軍在不知道厲害的情況下猛攻,攻城效果非常差,而城頭的守軍在「城檐」的保護下,殺死殺傷很多攻城、撞擊城門的燕軍,南軍戰斗的信心慢慢的回復,並一點點的提升。

燕軍猛攻,部分「城檐」被毀,城頭守軍圍剿爬上來的燕軍,戰斗力變得更好。劉真帶著第一輪守軍,在城牆堅守兩天,堅守北城門不破,堅守北城牆不曾失守,「城檐」的功勞巨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最新章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文閱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