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 第99章︰祭祀大典

作者 ︰ 風滴皈跡

()南軍避得了一時避不了一世呀。現在打不過燕軍躲避,難道躲避三個月、六個月以後就能打贏燕軍,依然還是不行。既然躲不過,也不在政治上低姿態求和,那麼就必然意味著朝廷在軍事上還有其他的準備。朱棣對此一無所知,京城的探子一點消息都探听不到,這才是讓朱棣更加擔憂的事情。

其實朱棣在心里最不解的是,到底誰在c o控這一切?從滄州之戰以後,朱棣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滄州城的防御器具,三月盛庸平安的龜縮避戰,政治上誆朱棣入京,這都是極具智慧的策略。若是朱棣身在京城處理這些事,也不過如此。現在朝廷內到底誰在設計安排這一切,朝廷的那些大臣朱棣梳理過幾遍,爾後都一一否決。只剩下嫌疑最小最不清楚的大佷子——朱允炆,說是因為‘武曲賜書’讓朱允炆很快變得英明神武,朱棣一點都不相信,他是這種方式宣傳的老手,只能把這歸結為朝廷的宣傳。

不是朱允炆,那還會是誰?最可怕的戰爭就是你不知道你的對手是誰,朱棣的最大苦惱就在于此。不管多麼苦惱,對方已經給出題目,朱棣就要作出答案,答案不管多麼爛,也要寫出來。

幾天之後,朱棣在北平舉行盛大宴會,招待京城傳旨特使太常寺少卿薛岩,席間朱棣宣布按時抵達京城,參加太祖的忌辰祭奠,並對皇帝朱允炆的孝心大家贊揚。雙方默契的沒有再說有關對錯、軍事、正統與否等等任何問題,賓主皆大歡喜。

過幾天又隆重的送薛岩離開北平,這樣一來,北平所有的人都知道燕王要去京城祭拜太祖皇帝,這樣的燕王才符合他宣揚的效仿周公扶保大明的忠良形象。

不管是北平還是京城,其他的事情都讓位給祭祀大典,人們都在期待這一個表面上有關孝道,實際上有關大明前途未來的祭祀大典會如何開展。

建文三年五月十r ,天氣晴朗,異常炎熱。比天氣炎熱的就是人們的熱情,這一天是明太祖朱元璋三周年忌辰,京城所有官員以及各地藩王都聚集在紫金山孝陵。

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地宮寢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洪武十四年,翌年馬皇後病故之後葬入此陵墓,明太祖駕崩以後,建文帝重開地宮,把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因為馬皇後謚‘孝慈’,所以就把這座大明第一個帝王陵墓稱作孝陵。

孝陵的陵寢制度既繼承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整個寢陵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洪武初年堪輿定位,十四年開始動工修建,用一年時間完成地宮修建,馬皇後順利入葬。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寢陵的修建工程一直沒有停止。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安葬以後,建文帝繼續對孝陵繼續修建,朱棣造反以後,孝陵的修建預算減少很多,朱允炆到了以後,直接就停止,什麼錢都拿來保命才是正理。

雖說孝陵修建還沒有至善至美,可是氣勢和規模也是非常的不一般。明太祖忌辰三周年祭祀,皇帝朱允炆親自安排,禮部、太常寺主持c o辦,那是異常的隆重。左右羽林衛都被派過來當儀仗隊,滿山的旗幟儀仗、祭祀用品。反正表面氣勢宏大,背後都是能省則省。

天明時分,朱允炆在宮內拜祭太廟以後,乘坐鑾輿抵達紫金山,朝廷官員以及外地來京、在京以及那些被貶黜的藩王都已經等候多時。朱允炆坐在鑾輿里,滿臉的汗水。

這麼熱的天穿著祭祀袞服真能不熱嗎,受罪呀,為毛這個時候的人把受罪當禮儀,搞不懂。

朱允炆站在鑾輿之上,看著恭恭敬敬迎接他到來的大臣藩王,那種自豪感和牛叉感油然而生,若是沒有死亡的威脅,朱允炆真的以為他已經站在珠穆朗瑪之巔。

鑾輿左側,都是朱姓諸藩王,以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楨為首,後邊跟著蜀王朱椿、遼王朱植、谷王朱橞、第二代秦王、晉王等人,這些都是有爵位的王爺。

還有四位倒霉蛋也跟在人群後邊,就是廢周王朱橚、廢齊王朱榑、廢代王朱桂、廢岷王朱楩,這四個藩王讓建文帝登基之初一陣王八拳給撂倒地,奪取爵位還發配、囚禁,鳳凰落架不如雞,現在可是四慘不忍睹。比他們更慘的是湘王朱柏,x ng情剛烈,一把火闔家自/焚,讓建文帝送一個‘悷’字做謚號,建文帝這孩子還真是不厚道。

建文三年過年前後,朱允炆讓人押解四個倒霉蛋回京,暫時都住在京城各自王府,左右羽林衛負責‘保護’。這次朱元璋忌辰祭祀,讓他們以太祖血脈皇子的身份參與。因為被奪取爵位,現在就是白身,只能跟在其他藩王的後邊。

沒有到的就只有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兩個,當r 聖旨送到北平,朱棣高調宣布要來京城祭拜先皇,到四月底就說身體不適,無法遠行。還說北元有南下之意,需要寧王坐鎮北平防敵御邊。

那道聖旨發出,朱允炆就做好兩手準備,不過怎麼都是他贏。朱棣、朱權來京,來了就別回去。不來,他們的政治優勢就蕩然無存,建文帝曾經愚蠢的硬傷就可以修補和逆轉。

朱允炆看著那些表面恭敬迎接他的藩王們,嘴角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他知道在諸藩王恭敬的表面之下,有真心也有假意,有的人恨不得跳起來罵娘,在心里擔憂祭祀過後能不能走出京城。可是,朱允炆用孝道大帽子壓他們,只要不是準備走向朱棣的那條路,就要來。

這就是勢,就是政治上的優勢。建文帝登基,以太祖遺詔為借口,拒絕諸藩王來京奔喪,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也傳達出他的懦弱和膽怯。才會惹得一通王八拳以後,朱棣走上反抗道路。如今,換了人換了天,主場優勢不使用那就是傻蛋,朱允炆絕對要充分使用。

朱允炆走下鑾輿,所有臣子藩王都行禮接駕。朱允炆帶著眾人,沿著彎曲的神道走到祭祀大殿。祭祀過程異常冗長繁雜,如果不是因為保命戰爭需要,朱允炆根本不願意干這些事情,太折磨人。

所有人都知道祭祀只是噱頭,重要的是祭祀之後的政治安排。

祭祀禮儀終于結束,所有人都暫時松一口氣,折磨人的活終于干完。不過心里的那根弦都還繃著,此番諸藩王來京,要是處理不好,很有可能加劇朝廷的局勢的復雜程度。

諸藩王也是心里嘀咕不已,朝廷用孝道大義把他們弄進京城,絕對不僅僅是讓讓他們來參加祭祀儀式。他們現在更擔心的是能不能走出京城,雖說藩王大多數是朱允炆的叔叔輩,可是現在人家拿著刀把子,就算佷子也成二大爺啦。

祭祀已畢,朱允炆略作休息,換過衣服再次來到祭祀大殿門外,諸藩王都坐在涼棚內喝茶休息,看到朱允炆出來,一個個不緊不慢不整不齊的站起身,躬身行禮。

「臣等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諸藩王嘴里說著萬歲,可是心里如何想誰能知道。朝廷禮儀要求他們以臣子禮節參拜朱允炆這個皇帝,可是這個皇帝是他們昔r 的佷子,而且是他們看不上、覺得沒用懦弱的佷子,這恭敬的禮儀下會有幾分真心。

朱允炆不在意他們心中是否是真心敬服,他要是此刻表面的臣服足以。那些藩王行禮參拜以後,朱允炆說道︰「我大明偉業,耀古爍今,乃太祖高皇帝所創,太祖龍馭賓天之後,朕心悲傷難抑,曾要結廬守靈陪伴太祖身邊,無奈國事紛雜,不能如此。可是每每想到太祖創業的艱辛,就會倍感傷懷。常常回憶太祖點滴事情,那些音容笑貌永遠的在腦海里浮現……」說到此處,朱允炆以袍袖遮面,擦拭眼角。

接著又說︰「我等都為太祖後裔血脈,統掌大明江山社稷,安享富貴榮華,一定不能忘記太祖恩情。我大明開國以來,太祖訓導萬千子民,重孝道、修孝心、施孝行。唯孝敬父母者,對民才可以仁,對君才可以忠。我等朱姓皇族,更應如此,做萬民楷模,重孝道敬祖宗,r r 思念,年年祭拜。」朱允炆說到此處,故意停頓,看著下邊站立的諸藩王。

「吾皇訓諭,臣等謹記在心。」諸藩王不得不做出回應,看來今天的重頭戲要上場。

送完帽子,就要打板子,這板子會落在誰的上,大家都知道,現在就看如何打,打多重。

朱允炆不理會下邊的各種眼神,繼續說︰「今r 是太祖忌辰,乃國之大事,兆億子民心生悲戚之感,吾等朱家子孫,更應親臨地宮祭拜。然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沒來京城參加祭祀,朕也想知道到底有什麼原因能置孝道于不顧。」

朱允炆略作停頓,轉頭給身邊的吳亮吩咐︰「傳燕王特使武勝。」

吳亮答應之後,往前走一步,扯開公鴨嗓子向著下方高聲呼喊︰「皇上有旨,傳燕王特使武勝覲見!」

吳亮喊畢以後,由兩邊的儀鑾衛一句接著一句的重復喊話傳到很遠的地方。好像過去一個世紀,一個身穿五品朝服的官員步履穩健走到祭祀大殿前方。

武勝給朱允炆行三拜九叩大禮,口中高呼︰「臣武勝參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回話。」

「臣遵旨。」武勝爬起來,規規矩矩的站在那里,心里七上八下難以平靜。

「武勝,朕來問你,朕在三月派大理寺少卿薛岩到北平傳旨,讓燕王、寧王來京祭拜太祖,為何太祖忌辰祭祀大典不見燕王、寧王身影?」朱允炆平和的問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最新章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文閱讀 | 重生大明之再整河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