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身名裂 (5) 童年清苦

作者 ︰ 懺悔重生

()(5)童年清苦

魏永記有時候也常想,自己是不被這幾位先人附體,或是拜這幾位先人所賜得到了祖上的真傳了呢。

其實在魏永記出生時,家族曾經所有的輝煌和過往都已經蕩然無存了,從小的記憶中,除了周圍淳樸的鄉鄰對家人略顯不同的尊重,再有就是有幾個外姓家族(那種曾經幾代人生活在魏家的或作佃戶或做管家、掌櫃等),對魏家時常的幫助甚至是接濟外,比起那些本姓的鄉鄰似乎更加尊重他們家;記憶中陪伴他童年成長的還有那些已經快要坍塌殆盡的圍子牆,以及那些破敗不堪的院落和搖搖y 墜的祠堂;

留給魏永記印象最深的,以致連魏永記自己都承認這已銘刻烙印在自己心中的某一位置了,就是那個活了一百一十歲的五老太太,也就是魏永記的五祖n in i,家門口有塊很大很大的石塊,足有比一間房子還要大的大石墩;

長大後他才知道那塊承載了他和一大幫小伙伴們快樂童年的石墩,曾幾何時那是他們家族的榮耀所在,那是他們魏家曾經被朝廷御賜樹立的石牌坊底座其中的一塊,為此若干年後魏永記專門去考證過,據載當年應該是在魏家第一次家道中興之時的明中期,當時的魏家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成為當地望族,而且當時的產業觸角已經外延幾百里外,為抵御東南沿海低于倭奴流寇,魏家出人出錢,後為紀念此卓絕功勛,上意敕令修建牌坊樓以念其功,歷時三年余修建完成,;

後這激勵多少代人也承載了無尚榮耀福祉的石牌坊雖歷經數百年的地震洪水、風吹r 曬等滄桑變遷依然屹立,最終卻在上世紀60、70年代那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浩劫中被人為地毀于一旦,先是鄰鄉的造反派佔據為指揮部和講演廣場,後又在保皇派和造反派等各派系拉鋸似的來回爭奪中傷痕累累,後更有好事者聚眾打砸拆毀,耗時俞半年之久方徹底的將其毀滅x ng肢解,就像聖經中耶穌預言耶路撒冷的聖殿一樣「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真個是「人力勝天」啊!

記得當時無論是萬物復蘇生意盎然的ch n天、還是酷暑難當蟬鳴蛙噪的夏r 、亦或是天高雲淡楓紅氣爽的深秋,在無數個或暗昧、或血紅漫天、或詭雲飄蕩的美的無比的夕陽幾近落入山坳下時,順著邊上大人們鋪壘的十數級台階上到大石墩的頂上位置,在大石墩的中心位置放一個厚實的用玉米皮編制而成的大蒲團,五祖n in i每天下午都會盤膝坐在上面,手里托著那根半米多長油光泛亮滑溜溜的煙袋桿,銅煙鍋泛著黃燦燦的光澤,白玉的煙嘴,還有那系在煙袋桿上的已經用了近百年的柔軟卻無法分辨皮質和顏s 的大煙包,里面裝滿了爺爺和叔爺爺他們為祖n in i栽種制作的旱煙絲;另一只手永遠放著一把油光泛亮的手壺,這也是魏家大爺當年留下來的幾把茶壺之一,只是當年大爺為喝茶而用過的以燒木炭給水保溫的桶已經不用了;

五祖n in i是小腳,真正意義上的三寸金蓮,年輕時既不曾勞作過,及至年邁已是兒孫滿堂繞膝前承歡,更是每r 里優哉游哉,所以不管鄉鄰大家在如何ch n耕農忙的勞作;還是晝長夜短、枯燥炎熱的夏天;又或者是霜凌蕭瑟、五谷卻豐碩的秋天;亦或是嚴寒地凍、幾乎家家圍爐而坐的冬天;五祖n in i身邊除了不離身的煙袋、茶壺還有就是永遠會有一群從幾歲到十幾歲不等的孩子們,既有魏家的子嗣也有別的鄰人家的孩子;

在上世紀70、80年代交替之時,因為剛剛經歷過的一波又一波的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雖然整個國家已經開始了改革開放,但在偏遠的農村因為對外交通的相對閉塞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很多孩子在上學前或上學過程中,唯一能為家里分擔的可能就是在大人們都忙于生計時,能幫著自己的父母或者叔伯家里照看實際上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弟弟妹妹或小自己一輩的佷、甥們,陪著比自己小的孩子們玩耍兼顧收拾家務,所以常有四五家甚至更多家的孩子們聚在五祖n in i的身邊,五祖n in i也樂得有這麼大幫的孩子們整天圍繞吵鬧著;

每當家里的大人們走出村外去忙活時,吃過早飯的五祖n in i和一杯濃濃的艷茶,用當時已經沒人用的火鐮裹上一層薄薄的幾根棉絮松散的纏繞著,就著背風處在火石上輕輕一蹭,清脆的「叮鐺」聲響起的瞬間伴隨著零星的火星,接著就是幾縷淡淡的煙冒出,用雙手環繞防風的同時慢慢把嘴靠近手的拇指位置留著的縫隙,向著手中已經在冒煙的火鐮輕輕一吹,火苗借著升騰,這曾經是魏永記最願意干的一件差事,能獲得五祖n in i同意的授權下去干這件事一直是小伙伴們中間相互攀比引以為榮的一大快事,這曾是魏永記童年生活中非常自豪的幾件事之一;

每當打著火後要趕緊將火苗送到五祖n in i的煙袋鍋前,那根伴隨了幾十年的大煙袋鍋早就擎在五祖n in i的手中,待火苗湊上煙袋鍋後她老人家便使勁的嘬兩口,隨後用力將滿口的濃煙向著離她坐最近的孩子們一股腦的吐出來,孩子們透過煙霧繚繞看著背後那張已經干癟的幾乎看不到一絲肌肉的窄窄的狹長小臉,唯有那雙略顯渾濁的淡黃眼珠,這時候反而顯得愜意舒適迷離,于是孩子們紛紛猜測這嗆得人直犯嘔的煙絲點燃後抽到嘴里是不是就變了味道了?不然五祖n in i咋會如此痴迷、享受呢?

煙袋鍋里的煙絲已經被充分引著了,接下來孩子們就會圍攏了過來,幾近乎痴迷的听老人講著那些曾經經歷過或她的老一輩人講過的故事,其實也就是絮叨那些家族中曾經的過往,很多關于家族或者生意、買賣上的奇人軼事等魏永記都是在五祖n in i這里知道並熟悉的,今天想來,那種口述的歷史,像史詩般的曾經,在當下已經找不到一個那種地方、那種人、那種氛圍再來重溫那種感覺了,斯者已逝。

魏永記只記得小時候五祖n in i常撫模著自己的頭說,魏家後繼有人了,這一輩人中要出來兩個大人物給魏家光宗耀祖,依我看就是你和阿三了,阿三是魏永記叔叔家的堂弟,再長房中排行老三,所以都稱其為阿三,阿三比魏永記整整小了一旬(12歲),但據說他的生r 時辰要比魏永記好,因為魏永記是長房長孫,他出生的那年爺爺恰逢是六十歲,雖然有姐姐妹妹弟弟但全家人還是特別寵他自小至大都是如此,直到後來阿三出生後,家人更多的開始寵著阿三,少年時代的魏永記為此還吃過不少醋。

在那個人們的意識覺醒還在混噩混沌中的年代,全民意識才開始轉變和個人意識剛剛覺醒的時刻,經歷過的動蕩浩劫歲月結束沒幾年,即或偏于一隅的小山村也不例外,人們的j ng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一樣的貧瘠,魏永記自記事起好像全家人一直在從解決溫飽向月兌貧致富努力著,好像不只是他們家,周圍的人家似乎都在做著一樣的努力;

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鄉村生活本來應該是安詳、舒適、恬淡的與世無爭,如果不是因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諸多不平等和資源、信息嚴重不對稱,後來的人們也不會瘋狂的涌入城市,開放後的人們借著更多的機會和媒介迅速的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來不及分辨和消化,一股腦的接受了進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各種資源、機會的傾斜致使人們像出逃似的拋離農村;初入城市後魏永記曾經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因著物質貧瘠而歸入無聊單調重復的y n暗,其實所謂有因必有果,誠然;

魏永記五歲多的時候n in i和媽媽帶自己去縣城,在那里發生的一件事情,以後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如影隨形的刻在他心中。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戰身名裂最新章節 | 百戰身名裂全文閱讀 | 百戰身名裂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