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1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j ng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和「西鎮奇觀」之美譽。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s ,有灕江神韻。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s 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ch n、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夸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因此,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後西巡疆界,親自登臨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隱居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這件事,司馬遷本人曾親自登臨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敘中說︰「吾嘗西至崆峒,北過琢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他的記載應當是在博采眾說的基礎上謹慎作出的,當代台灣學者南懷瑾在著作中說︰「黃帝遍學各種學問,最後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又說︰「黃帝的功業,主要是起于黃河平原的東方與北方,而他的文化學術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統。」還論述廣成子說,所謂廣成子,究竟有無其人,往往名號是代表一種內容,廣成子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駕山,山下的問道宮,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黃帝問道處」就是對這一千古盛事的紀念。
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它本是一個氏族部落民族語言的音釋。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這一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書》中更進一步解釋︰「正北的大夏、莎車、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統歸空同。部族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崆峒大體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範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中心區平涼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由于軒轅黃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訪名師而萬古留名。所以後世的周穆王乘八駿訪西王母于涇川瑤池,後又西登崆峒。秦始皇平定六國之後也西登崆峒,漢武帝處處效法黃帝,黃帝敗炎帝戰蚩尤,武帝也大肆征伐,同時西登崆峒。因武帝的登臨有司馬遷陪同,所以在《史記》中記載非常詳細。漢武帝並在平涼設立了zh ngy ng的牧馬機構——軍馬場。這個機構一直沿續到明代,唐太宗也親自登臨。
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起源于東漢。而它的思想理論基礎卻是盛行于ch n秋以來的黃老之學,應當說黃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師。另據道教典籍說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煉的廣成子,而廣成子又是黃帝的老師,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當不為過。據說秦漢時崆峒便有方士隱居,魏晉時便有道教宮觀。到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最後歸隱崆峒,崆峒山現存避詔碑一塊,上有皇帝兩次召見張三豐的詔書和張三豐避而不去的答詞。
崆峒山也是中國武術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就記載說︰「空同之人武」,李白在詩中贊道︰「世傳崆峒勇」,杜甫也盛贊「崆峒足凱歌」。崆峒派武術是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齊名的五大武術流派之一。
古代交通不便,六盤道未通之前隴山南北橫阻,而崆峒地處隴山中段,扼七關之首,控制六原,是保中原守關中的重要通道,北宋韓琦、範仲淹;南宋吳介、吳璘等名將都曾在此督軍作戰。晉代符登,十六國時期的赫連定曾在此扼守。唐代劉昌、段秀實抵御吐蕃,都借助「高嶺崆峒,山川險阻」而克敵制勝,所以在歷史上崆峒山在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和抵抗強敵、保衛中原方面曾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因此崆峒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遠古到清代,金戈鐵馬,有過數不清的故事。
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稱為「笄頭山」。漢時,笄頭道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北路第二站。從漢至唐這里曾有過一段駝鈴叮咚,商賈不絕的勝況。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受差異風化、水沖蝕、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嶺,峰叢廣布,方山洞穴發育,怪石突兀,山勢險峻,氣勢雄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是丹霞地貌類型中形成時代較早的類型,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
崆峒山以峰為骨,以林為肉,山峰雄偉,林海浩瀚。被評價「崆峒山水甲于關塞」,又評價「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方山s 之秀」。ch n觀桃花,秋賞紅葉,夏天翠綠,冬季銀裝,四季都有美景。特別是忽而煙籠霧鎖,時而雲海飛瀑,朝觀r 出,夕望殘陽都給人以無限享受。崆峒山奇洞石室,多達七十余處,著名的有玄鶴洞、廣成洞、歸雲洞、朝陽洞、三教洞,崆峒洞位于太和宮神座之下深不見底。許多山洞或處懸崖絕壁或隱密林峽谷,至今無人涉足。
有山無水襯不出氣度,有水無山顯不出j ng神。山下的彈箏湖平湖如鏡,涇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崆峒山前峽又名彈箏峽。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繞山而來,ch n季桃花如霞,落英繽紛,飄滿水面,因而又名胭脂河。兩河一湖把崆峒山環抱其中,更顯出水s 山光格外秀麗。
在西北黃土高原能有知此多姿多態的奇景不能不說是大自然創造的一個奇跡。難怪譚嗣同登山詩中說︰「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記載
ヾ《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
ゝ《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
ゞ南朝梁?沈約《為武帝與謝朏敕》︰「羲軒邈矣,古今事殊,不獲總駕崆峒,依風問道。」後亦以指仙山。
々唐?曹唐《仙都即景》詩︰「旌節暗迎歸碧落,笙歌遙听隔崆峒。」
ぁ宋?沈遘《真宗皇帝忌r 醮文》︰「真宗皇帝伏願登御崆峒,從游汗漫,錫羨上靈之福,延洪後嗣之休。」
あ唐?舒元輿《橋山懷古》詩︰「襄城迷路問童子,帝鄉歸去無人留。崆峒求道失遺跡,荊山鑄鼎餘荒丘。」
崆峒派——中國武術傳統流派之一,發源于甘肅平涼崆峒山。
崆峒山也是中國武術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就記載說︰「空同之人武」,李白在詩中贊道︰「世傳崆峒勇」,杜甫也盛贊「崆峒足凱歌」。
崆峒武術創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道教武術講究關系密切。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崆峒武術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強功力為目的,其拳路有五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和神拳門五大門,每門又有十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還有留傳下來的各種秘譜,為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崆峒武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j ng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致勝。崆峒派武術飛練分五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于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復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