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名茲甫,宋桓公之子。
——他是一個自不量力,愚昧而又善良的喜劇式人物。
宋桓公病重期間,太子茲甫一再請求父親說︰「我的庶兄目夷,忠厚仁愛,足智多謀,父親應該立他為君。」于是宋桓公答應茲甫,將來讓目夷繼位。可目夷堅辭不受,他說︰「太子再三請求把君位讓給別人,世上還有比這更博大的仁愛嗎?我不及太子,而且這樣做也不符合傳位的禮制。」目夷說畢,就躲到外地去了。不久,宋桓公去世,茲甫做了國君,這就是宋襄公。
宋襄公即位後,讓庶兄目夷擔任左師,掌管政事。宋國因此大治,逐漸興旺起來。
當時,齊桓公听說宋襄公與兄長目夷之間辭讓君位,很受感動。于是,在葵丘會盟時,就把公子昭托囑給宋襄公。
宋襄公特別認真,他說︰「應人事小,誤人事大。齊侯信任寡人,寡人就一定要把他托囑的事辦好辦徹底!」齊桓公死後,內亂愈演愈烈,宋襄公的心態也隨之發生了微妙地變化——這個老實人,也產生了爭霸的念頭。盡管宋國很小,勢力單薄,但齊桓公當年的威儀太讓宋襄公羨慕了!他無法抗拒那頂光環的誘惑。
公子昭逃到宋國後,宋襄公認為機會來了。
宋襄公說出自己的想法後,他的庶兄目夷首先反對。目夷說︰「宋國有三不如齊,不可能成為霸主。一是齊有泰山、東海和黃河之險,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宋國弱小,土地貧瘠,兵少糧缺;二是齊有世卿高氏、國氏監國,管仲、隰朋等人鼎力相助。而宋國文武不具,賢能不出;三是齊桓公改革圖強,尊王攘夷,南征北戰二十年後方為霸主。如今宋國百業不興,一事未成,何以號令諸侯?」
宋襄公不以為然,反駁說︰「寡人以仁義行事,諸侯豈能不服?霸業焉能不興?」于是,宋襄公便以扶立公子昭為由,將征討齊國的檄文送往海內各地,約請各諸侯國于次年ch n正月舉兵伐齊。可響應者寥寥無幾,而且都是一些比宋國還要弱小的諸侯國。
公元前642年孟ch n,宋襄公會合曹、衛、邾等**隊,攻打齊國。齊國人為討好宋襄公,殺了公子無虧和豎刁。聯軍進攻臨淄時,遭遇眾公子的反擊,未能攻克。五月,宋襄公帶領聯軍,在齊國甗地打敗眾公子的軍隊,立公子昭為君,是為齊孝公。秋八月,齊孝公安葬桓公于牛山。
宋襄公打敗齊軍後,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自以為霸業有望,很快就可以替代齊桓公,讓諸侯听命于自己了。但他內心還是懼怕大國,于是便先從小國開刀。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拘捕了不順從的滕宣公嬰齊,緊接著又邀請曹、邾、鄫等弱小諸侯于曹南會盟。鄫子接到通知時已經逾期,未能赴會。為震懾東夷,宋襄公又在邾地會盟,以缺會為由,命人捆綁了鄫子,將其作為祭祀水神的犧牲,當場烹殺了。滕宣公听說鄫子被殺,非常害怕,便讓人給宋襄公送了厚禮,才被釋放回國。不久,曹國背離宋國,宋襄公惱怒,起兵圍攻曹國。雙方相持三個月,宋軍未能取勝,諸侯們都小看宋國。
經過一番折騰,宋襄公覺得這些小國反復無常,且缺乏實力,很難成就大事。遂與大夫公子蕩商議,設計了一個借雞下蛋的策略——借助楚國的威力,成就霸業。盡管目夷一再勸阻,襄公不听。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請楚成王、齊孝公在齊的鹿上(今安徽阜陽南)會盟。歃血盟誓時,宋襄公儼然以盟主身份,先執牛耳,毫無謙讓之意。楚王很不高興,勉強與之為盟。宋襄公利令智昏,又一再乞求楚王,要讓諸侯尊他為盟主。楚王在心里罵其無恥,口中卻假意應允,並約定秋天在宋的盂地(今河南睢縣)會盟。齊孝公見宋襄公只看重楚國而輕視齊國,且在楚王面前奴顏婢膝,丑態百出,很是反感,遂婉言拒絕在盟書上簽名。宋襄公只要楚王確認,並不在乎齊侯的態度。
自鹿上回來後,宋襄公欣喜若狂,告訴目夷說︰「兄長所慮多余,楚子已經答應推舉寡人做盟主了。」目夷說︰「楚人覬覦中原,居心叵測,主公只听其言,未得其心,不足為憑。小國爭當盟主,是禍而不是福啊!」宋襄公心中正熱,不听勸告。
秋八月,楚成王邀請鄭、陳、蔡、許、曹等國諸侯,在盂地與宋會盟。目夷仔細觀察了各國的動態,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遂建議宋襄公在會場周圍部署軍隊,以防不測。宋襄公不同意,說︰「寡人與諸侯相約于宋,焉能拋棄信譽而動用兵車?」
實際上,楚成王早就做好了「將計就計、劫持宋襄公」的準備,楚國的軍隊已經抵達宋國邊境。他要通過這次盟會,迫使所有到會的諸侯向楚國屈服。于是會盟之r ,當諸侯陸續到達會場,將要歃血盟誓時,楚王下令拘捕了宋襄公,並歷數其罪,宣布起兵伐宋。鄭、陳、蔡、許、曹等國諸侯,嚇得心驚膽顫,俯首听命。
宋襄公自不量力,一意孤行,結果在自己的國家做了楚國的俘虜。等到冬天,楚王在毫地(今河南商丘)會盟諸侯時,才釋放了他。
宋襄公被釋放回國後,似乎有所感悟,親筆題寫了「仁義」兩個大字,派人繡在一面旗上,懸掛于宮門。對群臣說︰「楚蠻無德,寡人要反其道而行之。討伐不義,扶助苦難,以仁義之師統御天下。」群臣聞听,哭笑不得。有人私下議論說︰「這大概就是國君做了幾個月俘虜的心得吧?」
次年ch n天,宋襄公听說鄭伯去朝拜楚王,十分惱火,立刻約請衛、許、滕等國,起兵討伐鄭國。不久,楚國出兵增援。宋襄公準備迎戰,大司馬子魚勸阻,宋襄公不听。冬十一月,宋、楚兩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隔水對峙,準備會戰。
宋軍陣前高懸「仁義」大旗,宋襄公站在中軍帳外,望著迎風招展旗幟,十分自豪。臨戰之際,宋襄公怡然自得,不慌不忙。大司馬子魚發現楚軍開始渡河,焦急地進諫說︰「楚軍人多,我軍人少,趁他們還未全部過河,開始進攻吧!」宋襄公不同意。等楚軍全部過河以後,子魚又說︰「趁他們陣腳未穩,發起進攻,方能取勝。」宋襄公仍然不同意。一直等到楚軍向宋軍發起進攻,宋襄公才下令出擊,結果被楚軍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宋襄公身邊的侍衛全部犧牲,他自己的腿部也受了重傷。宋國人都抱怨說︰「是君主延誤了軍機!」但宋襄公卻不以為然,說︰「兩軍交戰,要講仁義。一不能傷害負傷的敵軍,二不能捉拿頭發花白老兵,三不能在險要之地阻擊對方,四不能乘人之危,攻擊尚未布陣的敵軍。宋軍是仁義之師,豈能違背交戰的規則?」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腿傷感染死去,兒子王臣繼位,是為宋成公。次年ch n天,宋向楚屈服,宋成公前往郢都(今湖北江陵紀南城)朝拜楚王,簽訂盟約。自此,鄭、宋、蔡三國皆臣服于楚,中原的門戶終于被打開了。
——新的霸主即將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