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紀事 第三十八章 子推清明

作者 ︰ 草廬

()介子推大約生活在公元前676年至前634年。

他跟隨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歷經坎坷,備嘗艱辛,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為了讓重耳填飽肚子,忍痛把自己的股肉割下來,煮成肉羹獻給重耳。他的忠誠,深深地感動了重耳,重耳一再表示要報答他。介子推卻辭謝說︰「我不求回報,只要公子能夠早r 回國,廣布恩德,實行清明政治,就算成全了臣下的股肱之義!」

回國途中,狐偃在黃河岸邊向重耳邀功請賞。介子推鄙視他,羞于跟這種人同朝為政,受民之祿。而且說到做到,等到重耳做了國君,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他卻自甘清貧,選擇離去。親友們勸他去找重耳,他直言不諱地說︰「我不覺得自己有功勞,即使沒有人跟隨公子,上天也會讓他興旺。小偷小模,尚且被人喊打,何況是貪天之功呢?那些見利忘義的小人,都得到了君主的獎賞,我無法與他們共處,更不會向君主乞求爵祿。」

實際上,介子推非常貧困,窮得連媳婦都娶不起,甚至已經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因此,母親也勸他說︰「你跟隨國君整整十九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應該得到的賞賜,為什麼不要呢?如果因為這個緣故,饑寒而死,你又抱怨誰呢?」

介子推說︰「明知不對,自己還要效仿,罪孽就更深重了。況且,我已經說過不求回報,不要爵祿,豈能自食其言?」

母親說︰「即使不要俸祿,也應該讓國君知道你的真實處境呀,這總可以吧?」

介子推說︰「語言,是人的心聲,既然打算退隱,為什麼還要顯露自己?如果那樣做,就是言不由衷啊!」

母親見兒子主意已決,無奈地說︰「既然如此,娘就跟你一起離開吧!」于是母子二人一同隱居了。

後來,還是司空季子想起了介子推,他倆渡河時坐在一起,上岸後介子推就不見了。于是,季子便提醒文公,一定要獎賞介子推。文公將介子推列入二等賞賜名單,認為他是用善行來輔佐國君的人。等到召見介子推時,他已經退隱了。

介子推的鄰居憐憫他,買通宮中的守衛,在宮門上懸掛了一幅字帳,寫道︰「龍y 登天,群蛇為輔。龍至雲端,眾蛇皆歡。割股之痛,龍蛇無念!」文公看了字帳,知其所指,親自去探望介子推。只見柴門蓬戶,空無人跡。鄰居告訴文公說︰「介子推窮困潦倒,羞于見人。幾天前,背著老母躲到綿山(今山西介休)去了。」

晉文公深感內疚,親自率領群臣及宮中侍衛,進綿山尋找介子推。怎奈茫茫山野,連續幾天搜尋,終未發現介子推的蹤跡。文公身邊的大臣都不耐煩了,有人請求回駕,文公說︰「介子推忠孝剛烈,堪為人臣典範,找不到他,寡人寢食難安!」遂下令增派軍隊搜山,繼續尋找。

看到國君如此敬重介子推,有些大臣很嫉妒,甚至為自己的仕途擔憂,他們想︰「有朝一r ,一旦介子推被重用,r 子就不好過了。」于是,有人策劃了一個險惡的y n謀——舉火燒山!一位大臣向文公進諫說︰「介子推雖然不願意出山,但是,假如看見山中起火,他必定會背著母親逃向山外。因為他是個孝子,不忍老母有毫發之損。」文公拒絕說︰「不行,大火一旦燃起,將無法掌控,他能知道從何處逃生?」大臣說︰「可三面點火,留出一面,介子推自然會選擇沒有火的地方逃生。」文公尋人心切,便同意了,遂下令舉火燒山。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幾個別有用心的大臣,暗箱c o作,四面放火,根本就沒有留給介子推的活路。

大火燒了半個多月,始終未見介子推母子出山,文公已有不祥的預感。等到大火熄滅以後,文公焦急不安地登上綿山,看到了悲慘的一幕︰介子推和他母親緊緊地抱著一棵粗大的柳樹,已被燒得面目全非,只留下兩具焦黑的枯骨。文公望著他母子的尸體,只想是自己害死了他們,忍不住嚎啕大哭,悲痛y 絕。

于是,文公派人將介子推母子安葬于大樹之下,在山上建立祠堂,並將綿山追封給介子推,改綿山為‘介山’。將舉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民眾,每年寒食節,禁忌煙火,不許燒火煮飯。無論老幼,皆以冷餐為食。文公又說︰「務必要告知民眾,以此來銘記國君的過失,表彰一位忠厚善良的臣子。」

這一天是夏歷孟ch n三月五r 。

第二年寒食節過後,文公帶領群臣登上介山,祭奠介子推。人們看見那棵被燒焦的柳樹,綠枝千條,隨風舞動。文公望著它,思緒萬千,似乎又看見了活蹦亂跳的介子推。回想起他生前一直期望的清明政治,便給這顆死而復生的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把這天確定為‘清明節’,詔告臣民,利用這個節r ,踏青祭掃,告慰亡靈。

此後,每年寒食節和清明節期間,晉國的百姓都要祭奠介子推。因其亡命于火,大家不忍舉火,冷食數r ,以示哀悼。千百年後,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各地的百姓,依然保留了這一傳統。寒食節前夕,家家預做熟食,有的還用面粉拌和棗泥,捏成各式燕子模樣,起名‘子推’,用柳條串起,插于門楣,召喚介子推的亡靈。

——等到秦滅六國以後,「寒食」、「清明」被推及海內,成為秦國百姓的傳統節r 。寒食節正好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人們常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節,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便合而為一,統稱清明節了。

清明節蘊含著介之推淡泊名利,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他所奉行的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j ng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準則,他所追求的清明政治,成為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一致願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列國紀事最新章節 | 列國紀事全文閱讀 | 列國紀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