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演義 7.任見《夏商周三代演義》 006

作者 ︰ 任 見

第7節任見《夏商周三代演義》006

禹將國家劃為九個大的軍區,華北有冀州,兗州,華東有青州,徐州,華南有揚州,荊州,華西有梁州、雍州,華中則為豫州,各以當地的部落盟長為州牧,負責收取農牧漁產品,貢獻給禹的中央集團。

禹命令在洛陽西邊荊紫山下蓋起九座大棚,每個大棚里立一座大鼎,代表九個州。每個州大鼎上雕刻其地最多見的野獸,作為象征,打眼一看便知哪座屬于哪州。

禹授命他的宣傳部門竭力鼓噪,號稱九鼎為鎮國重寶。各州州長,各部落頭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先撅起,朝著九鼎磕頭。

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後世政權也借九鼎的所謂神光為他們的統治描眉畫眼。

召集九州的州牧、副州牧們來開會,往往是禹訓話之後,分組討論,各州代表都貓到象征自己州的鼎下面,禹隨便轉著,參與他們的討論,在豫州組多一點,戶口所在地嘛。

禹不讓代表們投票,投票怕有反對的,只讓他們拍巴掌, 里啪啦,好听,拍了巴掌就算通過了。

說起九鼎,有人認為是鑄銅的。

我們似乎知道,蚩尤曾在葛婁山上撿到銅礦石,冶煉成了各種各樣的殺人武器,說明很早的時候就有銅了。

據說,禹發布命令,收繳九州的銅物,運到洛陽的銅加工廠冶煉、澆鑄成九座巨大的銅鼎。

考古發現,夏都斟鄩是有冶銅遺址的,發掘時也有青銅武器、青銅酒器出土,但可能是夏朝後期的,不足以說明禹的時候就發現了大量高銅礦石,可供冶煉與鑄造了,不足以說明禹的時候就制成銅鼎了。

葛婁山上的那點銅礦石,早被蚩尤弄干淨了,其他各地也常發洪水,但老也沒見到沖出什麼銅礦石啊。

後山找不到禹鼎銅鑄的證據。

現有的考古資料,均說明銅質九鼎是夏代以後做的,夏代的尖端工業是對搜索發現的自然原銅用石頭進行捶打加工,要捶打成鼎,顯然是比較困難的。

那麼,說禹鼎由泥巴塑成,瓖嵌銅飾,有否可能?

這個可能性是有的。夏代早期的銅匠把雜有錫的銅叫雄銅,混有鉛的銅叫雌銅,研究得如此生動活潑,豈能捶打不出動物的頭像來?

當然,很多人認為禹鼎是中國極權肇始之制,它在人們的心目中似乎應該是華貴的銅器,而且是青銅器——青銅時代的物件嘛。

你若同意的話,就認為這九尊老鼎都是青銅的吧。

卻說禹在征服四方的戰爭中,抓了很多俘虜,全都押回了洛陽一帶,成為奴隸,干所有的雜活。

男男女女,操著互相听不懂的「外語」,都得在嚴厲的管教下從事勞作。

洛陽,奴隸這種戰爭的副產品數目十分龐大。其他九州之地,狼煙漸漸消散,人丁繁殖變快,生齒增加迅速,奴隸自然越來越多。

圍獵,捕撈,墾殖,匠作,奴隸們為主子做一切事情,大到野外賣命,小到端茶送水,而他們得不到任何報酬,沒有絲毫職業補助,更談不上安全保障。

原先只有少數人被抽調去錘制銅器,奴隸經濟繁榮之後,多種經營發展迅速,有的奴隸很鑽研,讓他制陶,奮力攻關,竟能讓罐坯轉動起來了,做出來的罐子溜圓,蘸點水一抹,溜光。

木、石、骨、蚌等多種質料的農業生產工具百花齊放,廣泛使用,手工業反過來刺激了對河洛大地進行開墾的能力,農作物的收獲量也迅速增加。

吃飽了就要考慮穿得光鮮,第二產業,紡織了,皮革加工了,也都有了,不停地為奴隸主和他們的親近走狗生產服裝和佩飾。

生產的突飛猛進導致階級分離愈加明顯。奴隸們勞動所獲,除維持全社會的生活需求之外,已有剩余,但他們享受不到。

原始部落的規矩是,所有部落民勞動所獲的剩余共同享有,各取所需,但禹搞的是奴隸社會,他的特權集團在財產的分配上具有當然和絕對的話語權,他們隨心所欲地將本該共享的財富佔為己有,創造財富的人膽敢有所唧噥,立馬招致殺身之禍。

做奴隸久了,就養成了奴隸的性格,有奴隸在勞作中從深土層下翻出來一塊發亮的石頭片子,不許別人瞅一眼,立馬奔跑著去獻給禹。

禹一看不錯,掂量掂量挺沉的,說︰「嗯,這是老天爺埋在那里的,他跟我說了,你們要挖出來的。老天爺讓我用的,我要開始用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夏商周三代演義最新章節 | 夏商周三代演義全文閱讀 | 夏商周三代演義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