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1.第一章 赴 荊 州 上 任(一)

作者 ︰ 興利

第1節第一章赴荊州上任(一)

1953年5月,饒民太接到湖北省委調令,擔任荊州地委常委、荊州專區行署副專員兼荊州長江修防處處長。

6月,饒民太念念不舍松滋縣的父老鄉親們,依依告別昔日共同戰斗過的老戰友和同志們,只身帶著通信員張道武和警衛員梅德才來到荊江北岸的歷史文化名城——荊州。

為什麼叫荊州?說來話長。《禹貢》里記載︰遠古時大禹治水,疏通了河道,他根據山川形勢,把天下分為九州,荊州便是其一。那時荊州地域遼闊,一望無際。經過商、周,到了春秋、戰國,荊地出現了楚國。在古代,荊、楚是通用的,晉代杜預在為《左傳》作注中道︰「荊,楚之本號,後改為楚。」有一種說法︰楚國叫荊國,是由避諱而來。因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漢人劉熙的說法︰荊州以荊山而得名。荊山在今南漳縣西,漳水所出,荊州在荊山南。自楚國的先君熊繹被周王封于丹陽(今秭歸),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江陵城北紀南城),400多年間,先後有近20個君王在郢都當政,這里成了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287年,秦將白起進擊楚國,攻拔郢都,楚襄王向東敗走,再也沒能回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南郡是其一。公元前106年,漢武帝開始在郡上設州,從此南郡成為荊州的一個郡,荊州正式成為設官定制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劃,為全國十三個州之一,漢武帝派出刺史(或稱牧)管理。這時的荊州領有八郡,所轄範圍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南陽盆地,兩廣邊緣地區,大致與遠古時荊州的地域相仿。由于南郡轄18個縣,北起南陽到襄樊等地,南跨長江與武陵(湖南常德)相接,東與江夏郡為鄰,向西過宜昌、秭歸直至四川邊境,人口最多,經濟最富裕,故朝廷多把南郡作為荊州刺史的治所。後來,三國荊州之爭,兩晉、南北朝的一些政治風雲,多以南郡為焦點,就不足為奇了。因為,誰得到了南郡,誰就能控制整個荊州,進而鞏固和發展其勢力。兩晉、南北朝後,隨著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加強,荊州範圍日趨變小,名稱也不斷變化。隋代叫江陵總管,荊州大總管;唐代先後稱荊州大總管府,荊州大都督府,荊南節度使,江陵府;宋代叫作荊南府,江陵府,荊湖北路;元代稱上路總管府,中興路。從明代始至清末,一直叫荊州府。清末時只管轄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枝江、宜都七縣。新中國建立後,荊州專區先後管轄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洪湖、天門、鐘祥、京山、潛江、沔陽、荊門和沙市市共十二縣一市,面積3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萬。江陵縣在秦皇始就有之一直未變;公安原名孱陵,三國時劉備屯兵當地改為公安;松滋本屬孱陵,東晉初開始設縣;石首在三國以前屬華容,為西晉初設縣;監利原名華容,三國時吳改為監利;洪湖從前屬沔陽府或漢陽府,清乾隆年間曾于新堤設文泉縣,新中國建立後所設;京山為古雲杜、竟陵地,至隋代大業三年設縣;天門為古竟陵縣,因縣西有天門山,清代雍正年間設置;沔陽為古竟陵、雲杜地,南朝梁武帝所設;潛江五代時為安遠鎮,宋代開始設置,因北境有潛水得名。荊門由唐太宗時的荊州路管尉遲敬德築荊門城始名;鐘祥原為長壽縣,明代嘉靖年間改名鐘祥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