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2.第一章 赴 荊 州 上 任(二)

作者 ︰ 興利

第2節第一章赴荊州上任(二)

一天,風和日麗,已是荊州地委副書記的邵敏,熱情地把老戰友饒民太帶到荊州古城上轉了一大圈。他們在北門停下來,登上城樓向東望去,只見荊州古城依地勢高低而築,起伏崎嶇的青磚城牆猶如游龍飛舞在江湖之上。

邵敏興致勃勃向老戰友介紹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荊州城這里還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國的國都在北門外約十里許的紀南城。秦漢以後,荊州城是封建王朝封王、置府的重地鎮。荊州城的磚城始建于南宋時期,公元1187年8月建成,周長21華里。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拆毀荊州城。到明朝朱元璋時又復令修築荊州城,修成的荊州城周長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城高二丈六尺五寸,設六個城門,護城河寬一丈六尺,深一丈許。公元1645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下荊州城,遂又拆平。公元1645年,清朝順治時依照舊城基腳重築荊州城,後又陸續撥銀加固。僅公元1727年至1756年29年間,就四次撥銀共約23萬兩進行維修。因荊州城處于湖區,建築藝術上突出了湖區獨特風格,它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城門有東、西、南、北以及小東門和小北門。東門叫寅賓門,樓為賓陽樓;小東門叫公安門,樓為望江樓,唐代詩人張九齡曾到此飲酒詩賦;西門叫安瀾門,樓為九陽樓;南門叫南紀門,樓為曲江樓;北門叫拱極門,樓為景龍樓;小北門叫遠安門,樓為朝宗樓。」

饒民太用手拍拍厚實的城牆,贊不絕口地說︰「喲!好堅固啊!」

邵敏笑笑又說︰「古人在築城時,為了防止城牆在湖區下陷,用糯米漿和條石堅固城腳,特別是下水道的建造,尤為精深,洞深兩米多。天旱時,可引城外水入城,大雨時可將漬水排出城外。它反映了荊州城的實際需要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

通訊員張道武好奇的在城牆上這看看那瞧瞧,忽然他發覺東邊遠處有一座金頂琉璃瓦的古樸建築,閣有三重飛檐,金頂閃閃發光,底下墊有一座銅蓮花座,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盛開雲天的奇異蓮花,蔚然壯觀。他興奮的問道︰「邵書記,那是什麼地方?」

邵敏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一看,笑著說︰「那是玄妙觀,修建于唐朝開元年間,元滅宋後,當朝統治者為表彰割自己腿上的肉為母親治病的孝子,賜名‘九老仙宮’,觀外的‘九老仙宮’大石碑上記錄此事,碑文是元代歐陽元所作,尼素所書呢!觀內後殿和觀前的玉皇閣為明朝建所建。」張道武點了點頭。邵敏拍拍他的肩膀說︰「小張啊,這荊州城就像古代文化的中心,名勝古跡多著呢!城內西門還有一座開元觀;西門外,也有一座太暉觀,為公元1393年所建;這三觀是荊州城的鎮城之寶啊!民間說‘三罐(觀)不煨茶’就是指這三座觀。東門外還有一座畫扇峰,相傳是三國時張飛挑的一擔土呢!舊志上說它‘西映落月,遠望之如畫扇然’。」

張道武听後心里在想,邵書記當了幾年江陵縣委書記,還真是學問大長啊!

眾人邊走邊談,下了城牆,直奔「三觀」之最——開元觀而來。開元觀始建于唐代,明清兩代先後維修過。來到觀前,只見觀有三殿,氣魄雄偉,令人贊嘆;進到觀內又見古柳參天,勺藥、月季、理菊、臘梅等四季花卉應有盡有,芳香滿園,令人感覺清新撲面,雅致味雋;再看殿閣,一殿、二殿分別為雷神殿、三清殿,相距20米,沿一條直線建築;第三殿名為天門殿,建在一方形磚砌土台上,體現傳統的高台建築的特點。天門喻眾妙之門,妙者即神仙,是說這里是眾神朝供之地;天門殿和雷神殿前各有一座精致的門樓,引人注目。重檐上方,裝飾有寶劍、盤龍,象征眾仙法力無邊,有降龍伏虎之神通;走進殿內,見雕梁畫棟,工藝復雜精致,天門正中央的天花板上還精心細繪由十五條龍和二十只鳳凰組成的五色圖案,栩栩如生;整個建築群紅牆綠瓦,琉璃光照,金碧輝煌,給人以肅穆莊重之感。

張道武邊走邊看,邊看邊想,這「三觀」看到了兩座觀,要是再去西門外把太暉觀也看了,豈不過癮!正美滋滋地幻想時,抬頭突然看見天門殿正中央的天花板上細繪的由十五條龍和二十只鳳凰組成的五色圖案,禁不住拍手叫絕,出口問道︰「為什麼畫這多鳳凰呢?」

殿內一名老道人笑而不語,張道武越是刨根問底,最後老道人微笑著說︰「你知道為什麼荊州城里城外鳳凰比比皆是嗎?楚人的先祖當過火政官,稱為祝融。火是神聖之物,太陽的化身,而太陽被叫作火鳥。于是楚先民就把火鳥畫成鳳頭雉尾,取名鳳,作為族人的圖騰。」

張道武听了心里嘀咕︰你這個老道,還是沒有講出為什麼鳳凰比龍多嘛。

眾人走走談談,不知不覺到了吃中飯時間,邵敏笑著對饒民太一行說︰「老饒,荊州民間說‘無糕不成席’,今天我請你去荊州城內大名鼎鼎的‘聚珍園’吃糕。」張道武隨他們轉了一上午,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待听見邵書記說要請客,而且是在仰慕已久的「聚珍園」吃糕,別說是吃了,那怕是听見「聚珍園」的大名,也饞的直咽口水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