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3.第二章 名 店 聚 珍 園

作者 ︰ 興利

第3節第二章名店聚珍園

荊州城最熱鬧的南門街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餐館(後搬到城中心),門前若雀,摩肩接踵。它就是有百年歷史的「聚珍園」。

「聚珍園」的創始人關煥海是滿族人。最初關煥海只在荊州城東門附近開面館,後其弟弟加入,將面館擴建成了餐館。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逃命西安,御膳房的廚師紛紛流落在外。其中有一位叫肖代的廚師輾轉來到荊州,在關煥海的開的餐館里當上了廚師。肖代有一拿手絕活是「散燴八寶飯」,那可是宮廷食品,推出後大受歡迎,餐館門庭若市,日益興隆,經營範圍越來越大,大有聚山珍海味之意。于是關煥海將餐館更名「聚珍館」,以後又改為「聚珍園」。由于「聚珍園」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一時間成了遠近聞名的餐館,使得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清荊南道觀察使南下巡視到江陵,在「聚珍園」品嘗了「散燴八寶飯」和各種佳肴後,贊不絕口,當即揮筆題寫了「遼沈無雙味,天下第一園」的對聯一副。嗣後,老一輩相繼過世,關家三個兒子關之卿、關玉卿、關少卿承襲祖業,繼續發展。在以後,關之卿的遺孤關金山接過祖業。關金山繼承祖上的傳統經營作風,發揚光大獨特的烹調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生意越做越紅火,「聚珍園」終于成了荊州古城的名店之一。

話說邵敏和饒民太一行人進到「聚珍園」坐定,服務員認識邵敏,自然非常熱情,笑著為客人介紹說︰「本店招牌菜是‘散燴八寶飯’。最早的八寶飯的制法只是蒸,後改成先蒸後燴。此菜選料嚴格,制作精細,它以精熟無雜的糯米、皮薄肉厚核小的紅棗和湘蓮為主,再加薏仁米、桂元肉、蜜櫻桃、東瓜條、糖桂花、金桔蒸熟制成胚,燴時加以白糖、豬油。燴好的八寶飯聚于盤中,色如珠玉,形如琥珀,香甜撲鼻,入口溶滑,營養豐富,久食不膩。人稱’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大家听完介紹,都連連點頭。

邵敏又要了該店的「三大碗」,即魚糕丸子,千張肉,黃悶丸子。通信員張道武輕聲問道︰「這就是荊州民間說的‘無糕不成席’的菜吧?」

服務員笑著回答︰「對!這魚糕就是一道正宗的楚菜。說來話長,傳說有一年夏天,楚平王去雲夢澤游玩,臨走時交待宮人自己三天後回宮,要吃頓魚肚。宮人領命,吩咐御廚去操辦。第四天,御廚起了個大早,到集市上買回最好的魚。回來後心想等中午大王回來時再做。不料大王嫌天氣炎熱,在路上休息耽擱了,中午沒按時趕回。這下可把那位御廚急壞了,原來魚肚已開始離刺,變質了。再去買哪能來得急呢?正在愁眉苦臉時,突然飛馬來報大王馬上回宮。御廚急得團團轉,心想總不能等死吧,急中生智一把抓過魚剖開,去掉已腐的魚肚,留下魚背,剮出魚肉,剁成肉泥,再加上佐料,用武火蒸成糕狀。然後把魚糕切成片,以丸子墊底,加進木耳、筍片,擺在盤內呈魚形端上去。誰知歪打正著,雖說平常沒見過這道菜,大王因餓壞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便狼吞虎咽吃起來,越吃越覺得好吃,不一會便把這道菜吃了個精光,連聲說,好吃好吃,並問這是什麼菜。御廚小心回答說這道菜形如魚,色如玉,名叫玉糕,是近幾天挖空心思琢磨出來的。大王听後喜笑顏開,下令明日還要吃這道菜,並讓王妃寵妾都來品嘗。從此以後,魚糕就成了楚宮廷菜。多少年後這道菜流入民間,成了荊州城一帶的名菜,凡紅白喜事,招待客人辦筵席,都離不了魚糕這道菜,荊州城也有了‘無糕不成席’的說法。」

大家听完他的這一番細細說,味口早已被吊起,等菜端上來,都動起筷子,「呼呼啦啦」一陣吃喝起來,吃過方知「聚珍園」的菜肴名不虛傳。

吃過飯,邵敏又領著饒民太一行去「顯真樓」照相館留影。

晚上,他們來到荊州劇場看戲。上演的劇目是漢劇「秦香蓮」。小有名氣的荊州漢劇團團長陳仲君飾演包龍圖,她剛登場亮像,就贏得台下陣陣叫好聲。原來陳團長打小學戲唱的是老生,藝名「八歲紅」,走南闖北,紅極荊州。她那高昂激揚的唱腔,聲聲句句有板有眼,讓觀眾不斷地為她拍掌叫好。

張道武和梅德才是第一次看漢劇,此前他們在家鄉只看過荊河戲,今天見到「八歲紅」精彩的表演,手都拍紅了。回到宿舍,他們還在回味著戲里精彩的段子,眼前盡是「八歲紅」的矯健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掉。

一晃端午節到了,警衛員梅德才興高采烈地向饒民太報告︰「饒專員,今天是端午節,你猜猜看,誰請你去吃棕子?」

饒民太正專心研讀舊《江陵縣志》,只听見梅德才說要過端午節吃棕子,便隨口答應︰「好,吃棕子。」他又埋頭讀起來。梅德才見首長忙工作著了迷,很是心痛。原來,請饒民太吃棕子的是荊州專區專員單一介同志。

單一介是河北棗強縣人,1947年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來到湖北,建國後是首任江陵縣長。他見饒民太剛到荊州,家沒搬來,便與妻子金明商量,把饒民太接到家來過端午節。單一介的家住在荊州城解放巷專員公署大門後面靠右手的一間平房內,很簡僕。一張雙人床,兩個衣箱,一張四方桌,四把木椅,即是辦公桌又是飯桌,家里收拾的干干淨淨,井井有條,一看就知道女主人是一個精明強干的人。

饒民太準時來到單一介家,單專員夫妻倆滿臉笑容把饒民太迎到家中坐下。單專員長得身高魁偉,和藹可親,笑起來臉上還有兩個淺淺的酒窩。他笑眯眯地說︰「老饒啊,隨便坐啊,咱們好好過個端午節。」金明是河南人,「革大」一期畢業,心地善良,非常好客,她一邊煮棕子,一邊說︰「你們先坐下,棕子馬上就好。」梅德才在一邊幫忙。

單一介笑著地對饒民太說︰「我在江陵縣工作了幾年,才知道荊州人民要過三個端午節呢。」

「是嗎?」饒民太不解地問道。

「可不是嗎,這還有一段典故啊。端午又稱端陽,荊州人民群眾把農歷五月初五叫作頭端陽,五月十五叫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稱末端陽。話說公元前278年5月,楚國大夫屈原在流放地听到南逃的楚國鄉親們說郢都失陷,悲痛欲絕。初五那天,懷抱石頭自沉汨羅江。當地鄉親們劃起小船去打撈,並把食物拋進江中喂魚,以免傷害屈原。後來,這一天演變成劃龍舟和包棕子的習俗。十天後,屈原沉江的消息才傳到淪陷的郢都,當地老百姓又按楚俗紀念,這是二過大端陽。到了五月二十五日,郢都周圍的鄉親們始得消息,于是又來紀念屈原,這是三過末端陽,所以荊州便有了三個端陽節啊。」單專員講的很細。

警衛員梅德才在一邊听完這一段故事,嘴里小聲嘆道︰「哎,這古荊州城習俗還真不少呢!」

「來來來,吃棕子」女主人金明笑盈盈地將冒著熱氣的棕子端上了桌子——

荊州人民要過三個端午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