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4.第三章 江 陵 察 堤 防

作者 ︰ 興利

第4節第三章江陵察堤防

荊州地委分工饒民太抓全區水利工作。

地委書記孟筱澎也是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來到湖北的,他高高的個頭,兩眼炯炯有神,說話不緊不慢,有條有理。他熱情地對饒民太說︰「老饒啊,你是荊江分洪的模範縣長,也是荊州人民的驕傲。希望你再接再厲,把全區的水利工作抓起來,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饒民太激動的說︰「孟書記,我的文化水平不高,要做好水利工作還需要向地委領導和技術人員好好學習啊!」孟書記哈哈一笑,說︰「我們**人就是善于在實踐中學習,過去打仗是從戰爭中學會打仗,今天搞建設也是從建設中模索規律。同樣對水利工作來說,也是要從水利工作實踐中,從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中,向人民群眾學習,找到管用的辦法,你在虎渡河堵口時的做法就很好嘛。」接著孟書記把話題一轉,關心地問道︰「听單一介同志說,最近你忙學習忙不過來,飯都顧不得吃,是嗎?」饒民太不好意識笑笑,說︰「近來看了一些水利知識方面的資料,再就是看文件,找了幾本舊志書學習熟悉各地情況。我想最近沿荊江、漢江、東荊河和各縣走一趟,了解堤防情況,作好今年的防汛準備工作。」

「好!汛期來了,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防汛工作上。但要注意身體喲,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孟書記又關心地叮囑道。

專員分工,饒民太分管專署辦公室。

有一天,專署辦公室秘書曹道生拿著一本專題材料向饒民太匯報︰「報告饒專員,按你的指示,我將近幾百年來荊江發洪水各地受災的情況匯成了這份材料,現送來請你過目。」

這位年輕的曹秘書,大大的眼晴,雖然剛二十出頭,但已經給前幾位專員都當過秘書。尤其是1952年他跟隨閻鈞專員參加過荊江分洪工程第一期工程,1953年又參加過荊州水利工程的組織工作,對全區水利情況比較熟悉。最近組織上安排他擔任饒民太的工作秘書。

饒民太拿起材料看了一遍,站起來高興地說︰「曹秘書,這個材料很好,你馬上擬文通知各縣及水利部門,將他們那里歷史上的水災潰口情況和險段等模底調查一遍,編成材料報上來。汛期到了,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曹秘書準備離去時,饒民太又說︰「曹秘書,明天我們到沿江各縣轉一下,考察堤防和防汛的情況。」

「是!我馬上去準備。」曹道生秘書興奮地應道。

第二天一大早,饒民太在江陵副縣長涂一元、李大漢的陪同下,騎馬沿著荊江大堤江陵縣的防段仔仔細細考察起來。

江陵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史載,秦軍于公元前287年攻佔楚都郢後,設置了江陵縣。其名稱,是因為遠處無高山,近處皆陵埠而來,也有的說是由臨江國的國名倒過來叫的。江陵縣府設在荊州城,故荊州城也被叫做江陵城。歷史上,曾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南平國等在江陵建過都,因而江陵亦有古都之稱。江陵縣境內有許多古代墓葬,僅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的有封土堆的大型古墓就有700多座。在八嶺山和雨台山等處,古墓星羅棋布,有的古墓上面葬古墓,古墓群比比皆是。古墓里先後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州勾劍、盲孤劍,吳王夫差矛,楚國絲綢、漆器,編磬、黃金貨幣郢爰,能自動發射的雙孔連發弩,西漢男尸等均聞名于世。「千里江陵一日還」,「瀟瀟沙市雨,淡淡渚宮(荊州城的別稱)花」等詩句已成千古名句。荊州城東門外有「太白湖」,沙市街中有「杜工巷」,傳為美談。三國時,江陵更是兵家激烈爭奪之地,「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家喻戶曉,三國的美好傳說比比皆是。

相傳劉備借得荊州後,派大將關羽鎮守。為了防御曹軍和吳軍,關羽決定在江陵修一座土城。這事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知曉,心想可不能再動刀兵了,于是派九仙女去找關羽索要荊州。九仙女向關羽傳達了天庭口諭,關羽將計就計,對九仙女說︰「仙姑,這凡間的事可比不得天上,若要收回荊州,得比試比試才行。」九仙女自持本事大,于是答應按凡間的規矩比試。她問道︰「不知關將軍要比試什麼?」關羽說︰「比試築土城!」「怎麼比法?」九仙女緊問道。「你修東,北兩面,我修西、南兩面,雞叫為止!」關羽胸有成竹說。「好!小事何足掛齒,就照關將軍說的做,要是我贏了,你可要將荊州交給我!」九仙女根本沒把小小關羽放在眼中。

到了酉時,一場天上和凡間的築城比試開始。只見關羽動員十萬將士,挑的挑,抬的抬、馱的馱,干得熱火朝天。九仙女看得笑彎了腰,心想︰你關羽就這點本事啊?自己卻不動手,站在半空中只顧笑。等到關羽將南面的土城堆了一半時,九仙女才止住笑,不慌不忙下來取土。只見她翩翩飛起,略施法術,用衣裙包了一包土倒在東面,再向這包土吹一口氣,剎那間就變成一個城垛,不到一個時辰,東面的城就築好了。她洋洋得意,如法炮制,不一會,北面的城也快完工。正當她滿面春風,用衣裙兜回最後一包土時,突然,听見公雞高聲打鳴,心里驟然大驚,抬眼西望,只見西、南兩面的土城均已築好。「啊呀!」她一聲驚呼,心中羞愧不已,嘴里慚愧難言,慌亂中將衣裙兜的那最後一包土撒落在地,須臾間變成一個小山包。她忙駕起祥雲,滿臉羞愧回天上復命。

原來,這是關羽巧施的妙計。他見九仙女法力了不得,自己的十萬將士哪是對手,腦袋一轉,計上心來。他命令士兵砍來蘆葦,在西面扎了一面城牆,然後派人去農戶家雞窩邊,使勁拍打簸箕,「卜卜卜」的拍打聲引得公雞發力高鳴,一下把自以為是的九仙女給懵住了。她不察是真是假,就以為輸了這場比試。後來民間就把荊州城叫做「簸箕城」,又因為關羽是用蘆葦扎的城,故又稱為「蘆席城」。

听完涂縣長講完這個傳說故事,大家已來到荊江大堤起點棗林崗。

通信員張道武心想︰這荊州城的故事怎麼多半是修城挑土的啊?誰知,他這一想法竟引起了一場荊楚文化與治水的精彩議論,此是後話。

站在棗林崗上東望,荊江大堤就像從腳下射出的一條射線,一直向東射去。

涂一元站在荊江大堤的起點向大家介紹道︰「從1951年起,荊江大堤起點由拖茅埠向上延伸到了棗林崗。建國前荊江大堤的狀況實在令人擔憂,據資料記載,1948年荊江大堤堤面寬度,最寬者僅萬城、李家埠兩段,共2公里達到12米;最狹窄為郝穴堤,有一段不到3米。大堤堤頂高程經實地查勘,沿江各地的堤頂最高不過0.9米,最小者僅0.5米;堤上雜草叢生,堤街房屋櫛比,堤內隱患嚴重,堤外灘岸崩塌,堤基嚴重滲漏。表現為堤身月兌坡、漏洞、跌窩、裂縫,甚至堤基管涌。其中險情嚴重情況復雜者,主要是堤基管涌,此外,崩岸險情亦很嚴重。管涌有謝家倒口等近30個險段,崩岸有江陵柳口等9個險段。」

江陵縣副縣長李大漢,高挑的個子,消瘦的臉龐,一對大眼閃著英俊堅毅的眼神,他是一個意志剛強、工作責任感很強的人,兼任荊州區修防處江陵縣管理總段段長。他在現場亮開嗓子匯報說︰「建國後,1949年至次年春,重點修復1949年大水沖壞堤段,清除國民黨軍隊遺留在堤上的軍工建築及堤身內的牆角、暗溝、棺木等隱患,完成土方133萬立方米。1951年主要培修重點險段,完成土方329萬立方米。1952年大堤歲修工程,江陵縣組織2萬民工,自棗林崗至麻布拐,加倍翻築42處,長45公里,完成土方142萬立方米。剛才涂縣長說的兩類險段中,還有龍二淵、蔡老淵等處,堤外無灘或窄灘,深泓掏刷岸腳,堤內淵塘沼澤密布,故外崩內浸兩種險情同時存在,險象萬生啊。」

大家邊走邊看,邊听邊談,探討爭論,興致勃勃。饒民太走熱了,解開衣領,月兌下草帽當扇子使勁的扇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