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7.第五章 荊 南 考 察

作者 ︰ 興利

第7節第五章荊南考察

考查完荊江大堤後,饒民太一行從沙市過長江,風塵僕僕趕去荊南地區繼續調查研究。

荊南地區,北靠長江,南臨洞庭湖,地勢平坦,河網、堤防密布,是湖北省糧棉油主要產地之一。它包括松滋、公安、石首和江陵縣彌市鎮,自然面積5516平方公里,其中大小湖泊77個,面積541平方公里。

第三、四天饒民太看了虎渡河、北閘、南閘、荊江分洪區後,回到公安。荊江縣(1955年合並到公安縣)縣長申保和向饒民太又介紹了南線大堤的情況,他說︰「南線大堤始建于1952年的荊江分洪工程,大堤北為分洪區,南臨安鄉河,西起虎渡河攔河壩與虎東干堤相連,經八家鋪、上碼頭、東至藕池安全區與長江干堤餃接,全長22公里。臨河一面,築有高程42米,面寬5米,長20公里平台,每一公里另築有長20米,寬10米,高程42米的安全土台一個,全堤共22個,並建有藕池、磯家塔、上碼頭、八家鋪四個安全區,面積1.56平方公里。為方便轉移和生產,分洪區修有土路和木橋。為了補充荊江分洪區不足,還在孟溪大垸境內建有虎西預備蓄洪區,蓄洪面積86平方公里,有效蓄洪容量3.8億立方米。1952年11月在荊江分洪工程第二期工程中,還進行了荊右干堤培修工程、虎渡河東西堤培修工程、安全區圍堤及涵管工程、進洪閘東引堤延伸及閘前灘地刨毀工程、黃天湖新堤、安鄉河北岸及虎東堤護岸、護坡工程等工程。同時,為了有效的排水泄洪,今年又在南線大堤修建了黃天湖排水閘,擬在洪水達到41米時,先在荊右干堤無量庵扒口泄洪,余水則由黃天湖閘排出。」

饒民太听了申縣長詳細匯報後,與他一起研究荊江分洪區的防洪措施、分洪設施運用,如何有效轉移群眾等問題,直到深夜。

曹道生秘書從會議室出來,見警衛員梅德才在外面長凳上抱著盒子槍打磕睡,便輕手輕腳走上前,故意「咯咯」咳了兩聲,梅德才一個驚顫跳將起來,見是曹秘書,急忙用手揉了揉充血的眼楮,問道︰「曹秘書,會開完了沒有?是不是吃點‘消夜’的東西?」曹秘書一听,張嘴樂了,說︰「你比領導還著急啊。」梅德才抓抓頭皮,不好意思地說︰「申縣長早就派人安排好了,可惜飯菜都冷了。」

公安縣古時原名孱陵,三國時劉備屯兵當地後改為公安,有孱陵古城、劉備城、囊熒台、呂蒙營、陸遜城、兵器堆等遺址。縣治斗湖堤鎮。縣境通屬平原,虎渡河把縣域分成東西兩部分。公安自古為水鄉澤國,昔稱「七省孔道」,有13條河流和102個湖泊,又稱「百湖之縣」。說起公安,不能不提「公安三袁」。明代萬歷年間,公安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人,學問了得,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被稱為「公安派」。傳說荊州城公安門與南紀門之間的城牆上,建有三座磚結構的形如毛筆筆頭的塔,叫做文峰,民間則稱它為「三管筆」。有人說,這「三管筆」就是紀念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還有人說,這「三管筆」是紀念荊州城三個仗義執言的秀才的。

次日早晨,通信員張道武手拿一張稿紙高興地從饒民太的房間里跑出來,興奮地對大家說︰「你們看,饒專員昨晚幾乎沒睡,寫了一首‘鎖蛟龍’的詩。」曹秘書一把接過,大聲念道︰」自古荊江孽龍洶,兩岸民財吞噬空。一聲驚雷震天響,卅萬英兒挽天工。北閘進洪五十四(孔),南閘節制高高聳。蓄滿渦水六十億,長堤巍巍鎖蛟龍。」

「好詩!好詩!我們一定要運用好荊江分洪工程,造福兩湖千百萬人民,牢牢鎖住腳下這條千百年來呼風喚雨,興風作浪的孽龍!」縣長申保和連聲說道。

上午饒民太一行沿著南線大堤來到公安與石首交界的藕池口,石首縣縣長原有發早就等在那里了。他年青精神,兩眼亮的逼人,見到饒民太後,他立即匯報起來︰「荊江在石首境內河道蜿蜒曲折,歷史上有「九曲回腸」之稱。據史料記載,藕池河即《水經注》中的‘青水口’,宋時築塞,清咸豐二年潰決形成。現長江水入口後分為東、中、西三支流入洞庭湖,河道最大流量為1937年7月的18660立方米秒。藕池河東、中、西三支兩岸堤防共長110公里,為石首縣所轄。」饒民太點點頭,詳細地詢問各種情況。

隨後,原縣長又陪同饒民太一行來到石首縣下30公里的調弦口。原有發擦擦頭上的汗水,接著匯報說︰「調弦河亦名華容河。調弦口即為《水經注》中的生江口,長江水入口後經洋河、華容、潘家渡,于旗桿嘴注入東洞庭湖,長55公里。石首縣管轄堤防有10公里,分別為石鍋垸西段堤和顧復垸東段堤。」

饒民太語重心長對原有發說︰「舊社會,統治階級**無能,堤防千瘡百孔,大水來了驚慌失措,堤防三年兩潰,人民群眾被水患**給害苦啦!這樣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人民政府為人民,我們要加倍努力去工作,治水興利,守好荊南四河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調弦口)的堤防啊!」

原有發激動地說︰「饒專員,請你放心,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做到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他真的是說到做到,一年後的大水防汛中,他在去人民大垸魯家台搶險時,英勇獻身。

第六天晚上,大家住在石首繡林鎮。石首在三國以前屬華容,為西晉太康五年建縣,以城北「有石孤立」的石首山而得名,縣治繡林鎮。石首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相傳春秋戰國時範蠡曾隱居于此。俞佰牙與鐘子期亦留有遺跡。史載劉備亦在此成婚。明代養育「三閣老、兩尚書、一太史」。大家細听原有發縣長一番介紹後,抓緊時間繼續研究防汛工作。

通信員張道武又听到了一個有關「石首三寶」之首——筆架魚肚的美麗傳說。相傳古代石首東岳、南岳兩山之間有一個村莊,住著一位名叫畢甲的青年,父母早故,家境貧寒,以幫財主賴三看牛為生。畢甲人窮志不短,常常在月光下以蘆當筆,以河沙當紙,以月亮當燈,讀書寫字,離畢甲不遠處的東岳山下住著一位美麗的慧姑娘,心靈手巧,常幫他削蘆、取沙,兩人情投意合,人們稱他們為天生的一對。一天,慧姑娘到江邊取沙,挖出一個金光燦燦的筆架,滿心歡喜,送給畢甲擱筆。此物非同一般,夜里能閃閃發光,畢甲從此夜夜苦讀。此事傳到貪心財主賴三那里,他垂唌三尺,挖空心思陷害畢甲,佔有寶貝。一天,他叫畢甲到林茂草深的南岳山放牛,暗地里指示人尾隨將畢甲打昏,偷走了一頭牛。事後又硬逼畢甲賠償,不然要搶走筆架寶貝。畢甲走投無路,情急之下將筆架拋進東岳山下的長江。賴三惱羞成怒,活活將畢甲打死。慧姑娘聞訊趕來,放聲痛哭。隨著哭聲寶筆架在江水中忽然出現,金光四射,賴三奪寶心切,親自駕船去搶,慧姑娘見狀,一躍跳進江中搶抓筆架。說也怪,此時慧姑娘突然變成一條大魚,張口吞下筆架。頓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電閃雷鳴,財主賴山驚嚇落水而亡。第二天,在東岳、南岳兩山之間的平地凸出一座山,形如筆架。從此長江里多了一條魚——長吻鮠,人們都說是慧姑娘所變。此魚回游筆架山上下50里,看不見筆架山就回頭,她的魚鰾形同筆架,故得名——筆架魚肚。石首筆架魚肚自明朝起就被列為朝廷貢品,清代紀曉蘭品嘗後曾用十個「一」吟詩︰「一帆一漿一魚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頓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听完這個美麗的傳說,張道武聯想到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心里還真想說些什麼,卻一下子講不出來。

第七天,饒民太從石首過江,來到江北的人民太垸。原有發縣長介紹說︰「石首縣洲灘堤垸很多,荊江在石首境內河道曲折,河床變遷很大,圍垸堤亦常有興廢不定之勢,建國後經整理並垸減堤,現存主要洲垸19處,巴堤小垸21處,其中以人民大垸最大。人民大垸東起監利一弓堤,西止石首,南抵長江,北接江陵普濟,東西寬18公里,南北長14.5公里,面積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萬畝,人口13萬人。大垸前身為一群民垸,最早的成于明代。史載;自清代新場堤潰口,1931年蛟子口再潰,‘官私數十垸,百十里之膏沃悉遭巨浸,連淹九載,幾至無年無災。’新中國建立後,先于1951年將羅公、枚王張、張惠南、肇昌北四垸聯成一垸,稱‘四明垸’。1952年為解決荊江分洪區移民問題,中南區批準堵塞肖子淵(蛟子河),並由石首、監利、江陵三縣民工將永護、顧興、枚玉張、張惠南、魯公、東固、天成南、張復北等16個小垸挽成一體,自此始稱‘人民大垸’(也叫上人民大垸)。上人民大垸共安置荊江分洪區移民6萬多人。垸堤全長47公里,堤頂高程40—43米,堤寬6米,常年擋水堤段長24公里。」

饒民太點點頭,情真意切地說︰「為了荊江分洪工程,人民群眾作出了很大的犧牲,轉移到這里來墾荒。人民大垸關系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要組織力量防汛防洪,守護堤防。但是,也要與那里的人民群眾講清道理,一但發大洪水,就要舍小家,保荊江大堤,因為荊江大堤後面就是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和大城市武漢啊!要將民垸內的群眾盡快轉移到安全地區。」

1957年冬,經省水利廳批準,荊州專區繼續實施人民大垸圍墾計劃,圍堤上起馮家潭,接上人民大垸堤,下抵荊江大堤的楊家灣,全長26.7公里。次年5月竣工,完成土方145.7立方米,建成了下人民大垸。

再說,饒民太一行看完人民大垸後,馬不停蹄趕赴監利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