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8.第六章 夜議荊楚水文化(一)

作者 ︰ 興利

第8節第六章夜議荊楚水文化(一)

監利西周屬州國。春秋時為楚容城地,漢初置華容縣,三國時吳黃武元年分華容設監利縣。縣治容城鎮。它南臨長江,與湖南省華容、岳陽、臨湘隔江相望;東連洪湖;北和潛江、沔陽毗鄰;西與江陵、石首接壤。紅軍鬧革命時,監利和洪湖都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中心,賀龍元帥在當地鬧革命的故事家喻戶曉。

監利縣縣長陳志遠陪同饒民太查看了監利縣的堤防和防汛情況。他匯報說︰「麻布拐以下至監利縣城南堤段,長50公里,歲修已完成土方138立方米(該堤1954年後劃歸荊江大堤)。監利縣位于下荊江‘九曲回腸’尾段,大江主泓南北擺動頻繁,歷來圍垸雖多,終屬存廢不定之勢。建國前堤防狀況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遠看一根線,近看是道堤;堤面長野草,堤身獾狗窩;兩人跳著擔,對面不能過。何以抵擋得住滔滔江河洪水。建國後經大力整治,堤防有所改觀,現有灘垸17處,堤長158公里,總面積394平方公里,耕地35.4萬畝。」

饒民太點點頭,慢慢說道︰「監利縣堤防線長,要多準備些搶險器材和物資啊!」接著與陳縣長等人一起研究防汛措施。

第八天,饒民太一行風塵僕僕趕到洪湖縣,駐在縣治新堤鎮。

洪湖從前屬沔陽府或漢陽府,清乾隆年間曾于新堤設文泉縣,新中國建立後才始設洪湖縣。全縣總水面109萬畝,佔縣域面積1/3。百畝以上的湖區有102個,最大的洪湖,水面達52萬畝。百里洪湖,喜濁浪盈天,空中任紫鳶高飛,湖里憑錦鱗低翔。荷花盛開,魚蝦肥美,大小湖泊星羅棋布,數不勝數。三國古戰場烏林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首府瞿家灣就在這里。

洪湖縣長劉干向饒民太匯報了堤防情況,他說︰「洪湖縣境內上起韓家埠,下至湖家灣,全長135公里,是防御長江洪水的屏障。解放前,沿江干堤被修建碉堡、戰壕,挖得百孔千瘡。解放後,人民政府把防洪保安列為首要任務,先後組織民工對干堤進行重建、培修、加固,完成土方514萬立方米,拆遷堤上民房近千戶,消除軍工、蟻穴、獾洞、墳墓等隱患184處。同時,還對東荊河堤洪湖段也進行了整修和加固。

饒民太點點頭,強調說︰「洪湖離武漢最近,守護好長江干堤就是保衛了武漢!你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請你放心,洪湖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最听黨的話!為了顧全大局,我們會作出最大的犧牲!」劉干縣長斬釘截鐵地回答說。這位縣長自此與水利接下了不解之緣,隨後上調荊州專區擔任水利局局長,以後又隨饒民太到漳河水庫擔任工程總指揮部副指揮長,不幸病逝在工作崗位上,此是後話。

晚上,在招待所里,曹道生、張道武和洪湖縣水利局朱華義秘書等人,邊剝吃著又大又新鮮的蓮蓬和菱角,邊聊著這幾天的所見所聞。

張道武腦袋里裝了好多問題,從江陵到洪湖的一路上,他幾次都想說出來問問,可就是沒有機會。今晚可撈著機會了,只見他三下五除二,利索地吃完一個碩大的蓮蓬,然後拍了拍兩手,說︰「諸位,請听我問一個問題,你們說說看,這荊州的故事怎麼都是一些挑土挖土的事啊,莫非與修堤防汛的事有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