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頌 9.第六章 夜議荊楚水文化(二)

作者 ︰ 興利

第9節第六章夜議荊楚水文化(二)

曹道生正興致昂昂地剝著一個大菱角,听張道武這麼一問,馬上放下手中的菱角,回答道︰「你說得沒錯,荊州好多傳說故事還真的是與治水修堤有關呢。例如息壤傳說的大禹治水、大禹修閘,楚令尹孫叔敖興修水利,秦將白起引蠻水灌鄢城,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開揚口起夏水修運河灌溉農田,東晉大將橫溫命陳遵修荊江寸金堤,南朝平西將軍荊州刺史肖詹堵口搶險,宋朝吉國公孟珙修築‘荊州三海’,明朝荊州知府趙賢重修江陵、監利、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六縣大堤,清朝湖廣總督畢沅著書論說治理荊江的意見等等。」他一口氣說了這麼多的大人物,把張道武听得眼楮一眨一眨的。

「可不是嗎!傳說楚令尹孫叔敖修了一條楚渠,將沮漳河水引經江陵、潛江入漢水,不僅溝通了江漢之間的航運,還可灌溉兩岸農田。該項工程比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和秦建的鄭國渠還早300多年呢!」洪湖縣水利局的朱華義秘書接著說道。

曹道生眨眨眼楮,故做神秘的說︰「東晉的陳遵可神了,傳說他善與防工,使人打鼓遠听之,便知地勢高下,依傍創築,略無差失啊。荊州記載興修水利的古書籍很多,不用說各縣的縣志了,僅專門記述荊江大堤的就有《荊州萬城堤志》、《荊州萬城圖說》、《荊州萬城堤續志》、《荊州萬城堤後續志》、《萬城堤防輯要》、《荊江堤志》等等。」

張道武想了想,又說︰「這些古人在極差的條件下,治水修堤開河,同自然災害作斗爭,還總結了東西記載下來,可不容易啊!」

「是啊,古人在與天斗與地斗與水斗的生產實踐中,不僅給後世留下許多記述其事的書籍,還抒發感情,寫了好多詩詞喲!大詩人李白、杜甫、劉禹錫、陸游、蘇東坡等都在荊州留下了千古名句,信手就可拈來,比比皆是啊!」曹道生感慨地說道。

朱秘書受到感染,說︰「北宋劉敞的《入荊江》寫的多好啊!‘此江自山,浩瀚浮西極。中為三峽束,壅淤氣憤激。崩騰得平地,千里怒未息。雖投洞庭闊,爭道猶窄逼。觸岸皆倒流,勢兼萬牛力。’還有唐朝王建的《江陵即事》‘瘴雲梅雨不成泥,十里津頭壓大堤。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驛賣山雞。’清代洪良品的《又渡洪湖口》描繪洪湖‘極目疑無岸,扁舟去渺然;天圍湖勢闊,波蕩月光圓。菱葉浮春水,蘆林入晚煙;登艫今夜月,且傍白鷗眠。’都是千古佳句呀。」

曹道生接著說︰「是呀!劉德懷作《望海潮?荊江漫游(集句)》曰︰‘江南江北(宋),山奇水勝(宋),綠槐千里長堤(唐)。女敕水拖藍,(宋),白鷳失素(宋),光風冉冉菲菲(宋)。煙艇出魚磯(宋)。閑心隨物態(宋),花鎖春輝(唐)。豪興倘徉(宋),未曾移步已成詩(宋)。蕩湘雲楚水(宋),恣意游嬉(宋),古岸停橈(宋),東郊拾翠(宋),天然秀色冰肌(宋),斜日照花西(宋),銀簧調脆管(宋),一一相思(宋)。萬井千宮富庶(宋),璀璨縷金衣(宋)。’也是千古絕唱啊!」

張道武說︰「你們說得太高深了,我听不懂呀!」

曹道生笑笑又說︰「歷代詩人不僅謳歌了荊江的自然風光,也描寫了自然災害的情景。清畢沅作《荊州水災》,曰︰‘浪頭高壓萬江樓,眷屬都羈水府囚,人鬼黃泉爭路出,蛟龍白日上城游。悲哉極目秋為氣,逝者傷心淚迸流,不是乘桴即升屋,此生始信一浮鷗。’可見受災情景是多麼悲慘啊!」

「可不是嗎,民謠也唱道︰‘江北古長洲,十年九不收,百姓散四方,鍋台芷野兔,年年挑堤不成垸,歲歲栽禾不見熟。’」張道武發起感慨來。

朱華義听張道武吟起民歌,也來了興致,說︰「洪湖小調唱道︰‘敲起三棒鼓啊,流浪去四方啊,鼓兒咚咚,鑼兒鏹鏹,含著眼淚去賣唱,怎不叫人痛斷腸!’舊社會只要遇到發大水,湖區人民就要賣兒賣女,啼饑號寒,出外流浪呀。」

曹道生娓娓說來︰「這荊州的民歌民俗的確與水有很大關系。民間有劃龍船,采蓮船的習俗,就拿采蓮船來說吧,相傳很早以前,荊州城西有一條河,發起水來,兩岸的人民很不方便。一個小伙子想在河上修一座橋,于是打著蓮花鬧,到處去游說。不料,地主老財們見他是個窮人,不僅不幫他,還恥笑他‘賴哈蟆想吃天鵝肉’。小伙子仰天長嘆,無計可施。就在此時,河面上出現了一只五彩繽紛的彩船,只見劃槳的是一個打著赤腳的老艄公,船里面端坐著一位賽天仙的美貌姑娘。老艄公朝兩岸圍觀的人群拱一拱手說;‘有誰能用銀子投中船中端坐的姑娘,老夫就將姑娘許配給誰。’話音剛落,兩岸有錢的人紛紛取出銀兩向船上的姑娘投去,有的還派家丁趕緊回去抬一筐銀子來。哪知,眾人投了半天,也沒有一個投中,銀兩多得差點把彩船都壓沉了。原來那姑娘是觀音菩薩變的,老艄公是赤腳大仙變的,他們被小伙子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幫助這個小伙子,于是才想出這個辦法來湊銀子。」

三人談興正濃,邊吃邊談,蓮蓬、菱角吃了不少,桌子上蓮蓬、菱角殼堆了一大堆。突然,張道武發現饒民太和洪湖縣長劉干站在門邊上听呢!原來他們早就來了,听到同志們在談論,很感興趣,因此沒打攪同志們,就站在門邊悄悄听著。曹道生趕緊起身讓座,將饒民太和劉干等人請進屋。張道武和朱秘書拿起又大又新鮮的蓮蓬、菱角塞在他們手中。

饒民太一邊剝著蓮蓬,一邊笑容可掬的對同志們說︰「你們談得很好啊,很有深度呢!這荊楚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荊州地處楚國國都,是楚文化中心,治水又是歷朝歷代政治經濟大事,其文化的發展當然離不開這條主線,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治水實踐,其內容自然很多都是與治水有關系的了。」

洪湖縣長劉干接著說︰「荊江也是美麗富庶的好地方呀!民歌民謠唱道。‘荊江好,好荊江,荊江一派好風光;南走千里百走萬,趕不上我荊江魚米鄉;荊江水,水兒甜,荊江不愁肚兒圓。只收半季吃一年,收了一季吃兩年,收了兩季富幾年’……」

曹道生等人听後不住的點頭,心里在想︰要是把這些與治水有關的古書籍、人物事跡、實物、詩歌等收集起來,真可以在荊州博物館辦一個水文化專展呢!

眾人正議論的熱火朝天時,突然,縣委機要員拿著一份電報匆匆走進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荊江頌最新章節 | 荊江頌全文閱讀 | 荊江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