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楊府,楊思辰收拾好心情,開始編寫所謂的啟蒙課本。自從決定遠離大明朝,在澳大利亞開國,楊思辰就意識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人才匱乏。這個時代會吟詩作對的所謂的才子很多,但真正懂科學、眼界開闊的太少了。這些人用來守成是不錯的,但真要以他們為主體在海外開國,實在太難了。至少這個時代,顧炎武的思想還沒有真正流傳開。忠君報國,依舊是主流。楊家是干海盜起家的,無所謂忠君報國。但僅僅依靠楊家這幾百號人,短時間內在海外開國的可能x ng非常渺茫。
一方面可以聯合其他商人、海盜結成利益同盟,共同開發,共同受益;另一方面,還得培養自己的親信力量,至少要有能力制衡這個利益同盟里的其他人。
培養自己的力量不能太依靠現有的私塾、官學,畢竟這些教育機構講的幾乎全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忠君報國這類思想,而這恰恰是和楊思辰所希望建立的近代國家制度完全背道而行!
必須對儒家學說進行修改,在新的儒家學說當中,著重強調以民為本,忠的對象從君王變成了民族、國家,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必須平等。
新的儒家學說,還必須更改舊儒學對原書的解釋,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釋,舊儒認為,此句意味著君王永遠是君王,臣子必須永遠臣服,父親永遠是父親,無論對錯兒子都要服從;而新的儒家學說則可以解釋為,君首先得像個君,臣子才能盡臣子的本分,父親得做出父親的表率,兒子才能做一個好兒子。這恰恰就和朱熹的「君視臣為手足,臣視君為月復心;君視臣為犬馬,臣視君為國人;君視臣為土芥,臣視君為寇仇。」互相對應。實際上取消了君之于臣的絕對權力,與之相承接,自然也取消了官府對升斗小民的絕對權力,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權利義務相等的法則重新規範起來。
不過這些東西現在楊思辰只能在心里想想,一旦說出來,那可是要掉腦袋的。楊思辰非常非常珍惜自個兒的小命。
為了這個目的,楊思辰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走,先打著格物致知的旗號編寫科學啟蒙教程,然後在海外建立起學堂,宣揚自己的理論,培養自己的人才。
幸好這個時代還沒有滿清的愚民政策,社會風氣還算開放,自然也沒有駭人听聞的**。只要不觸動皇權,不煽動造反,說什麼都行。
楊思辰絞盡腦汁回想後世小學的自然課本上的內容,並且用相對通俗的文字寫出來……忙了一下午,才寫了十幾頁。
揉著發酸的手腕,楊思辰看著自己寫的東西,苦笑著想到︰看來這編書,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這本教材,恐怕得花上兩三天嘍……
…………
初八、初九這兩天到寺院進香、逛廟會。這是松江的傳統。
楊家人也不例外,初八一大早,楊老爺帶著全家人去松江城外的法華寺進香。
楊老爺騎著馬,楊思辰和母親妹妹坐了馬車,出了楊府,楊思辰就發現外面街上是車水馬龍,自家的馬車根本跑不起來,只得隨著大溜慢慢往前擠。楊思辰看著搖了搖頭,心想道︰得,在這個時代遇上堵車了,不知道會不會像後世那樣一堵一整天……
不過楊思辰很快便想起來︰這個時代的城市遠沒有後世那麼大,就算是大擁堵,這車隊總不會一堵就是幾里地吧?果然過了兩刻鐘,楊家的馬車便出了城門。
出了城,楊思辰感覺到馬車明顯快了起來,撩起車窗的簾子,便看見自家老爹那策馬而行的樣子——左手松松拽著韁繩,右手拿著馬鞭,身子微微前傾,兩腳蹬著馬鐙,樣子頗為瀟灑,從背後看上去倒像是一個弱冠之年的風流公子。回頭瞅一眼母親,卻發現母親正斜著眼瞅著自家老爹的背影發呆,對上楊思辰探尋的目光,趕緊把頭扭向一邊,和自己的兩個妹妹說笑去了。楊思辰扯起嘴角,放下了簾子,規規矩矩地坐好,心想道︰回去等閑下來一定要學騎馬!風流公子才有泡妞的資本!!
坐了一會兒,覺得無聊,便潛心開始催動真氣運行起來。楊思辰的內功修習得不錯,小兩個月的時間,便能催動真氣自如游走于全身經脈,再過幾個月,便能催動真氣發功,使內力和已有功夫合二為一了。據紫絹說,若是到了這個程度,便算是小成了。常人若想達到這個程度,估計得三年時間。
過了半個時辰,楊思辰感覺馬車開始減速了,便把真氣收回丹田,睜開眼楮,用手撩起簾子,好奇地向外看去。
楊思辰一眼便看到山上法華寺的大雄寶殿。這法華寺位置選的極好,方圓十幾里就這里有一座三十來丈高的小山,山上還有兩條終年不斷的溪水,正可謂有山有水,是難得的風水寶地。
這時的法華寺很熱鬧,門口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進香的,拜佛的,擺攤的,挑擔的,耍把式的,混人堆里掏包的,三教九流齊聚會,五行八作雲集。寺門口的路兩旁更熱鬧,有某一處或者某一族的居民湊份子,請來戲班子、舞班子、雜耍班子,搭台唱戲,抬神游街,火叉開道,花磚蓋頂,旁邊的觀眾豁命似的叫好。
待馬車停穩了,楊思辰率先跳下馬車,接著扶著母親和兩個妹妹下了馬車。這時楊興潤也把馬拴好,走了過來。
鄭氏由于有了四個月的身孕,肚子已經有點顯懷了,楊興潤爺倆也不好意思再麻煩鄭氏再分心照顧兩個活蹦亂跳的小丫頭。爺兒倆對視一眼,互相點了點頭,楊興潤上前扶著鄭氏,楊思辰則一只手牽著一個妹妹,一家人進了法華寺的正門,沿著石階朝法華寺正殿走去。
過了一炷香的功夫,來到大殿前。法華寺寺院的第一進為天王殿,一進天王殿,楊思辰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天王殿的左右為鐘樓和鼓樓。過了天王殿,就是中間供著「三世佛」的大雄寶殿。由大雄寶殿繼續往前,便來到了圓通寶殿。圓通殿又名觀音殿,殿中供有十一面觀音銅像。寺的最後一進為藥師殿,殿里供奉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殿中的人流並不多,不過香火卻很好。一家人都不是信佛之人,也沒有拜佛。楊老爺也只是給了十兩銀子的香油錢,便扶著鄭氏由小沙彌引著向寺院的後院走去,楊思辰則牽著兩個妹妹跟在後面,眼楮卻時不時地東張西望。
實際上古代華夏漢族人的宗教信仰程度很低,「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有個笑話,說西方人對上帝許願,實現了當然要感謝上帝,沒實現則是上帝對你的考驗,需要更加虔誠。華夏漢人求神拜佛卻是談生意,先許個願,願望實現了才獻上貢品,叫做還願;要是沒實現則一分貢品也不給,還要跳著腳罵「這個神仙一點也不靈,走,大家去別的廟求去,那個神更靈」。華夏漢人以靈與不靈給神仙打分,以完全的實用主義對待宗教,所以後世西方有的漢學家說華夏漢人根本沒有宗教信仰。
旁邊一位解簽大師見楊思辰走近,眼前一亮,對楊思辰招招手說道︰「小施主,看你東張西望,必定是有心結的,不如求根簽,信與不信,權當安心吧」
楊思辰正準備領著兩個妹妹跟著父母往前走,被解簽大師這麼一喊,便停住腳步,轉過頭正好和解簽大師四目相對。這解簽大師白須白眉,面目和善,估計有六十多歲了,身著一裘灰s 道袍,盤腿坐在榻上,面前一條長桌,上面卻只放著兩只簽筒,一套茶具。
楊思辰蹲下把兩個妹妹拉到面前,笑著說道︰「雯妹妹、靜妹妹,哥哥和這位大師說說話,你們去父親母親身邊玩一會兒可好?哥哥一會兒就過來。」兩個小丫頭點點頭跑開了。楊思辰看著兩個小丫頭跑到鄭氏身邊拉起鄭氏的手之後,才朝著解簽大師這邊走過來。解簽大師看了,眼里流露出一絲欣賞的目光。
楊思辰對這個說信也不信,說不信嗎,也反駁不了,當下帶著可有可無的心且閉了眼搖著,卻突然掉出來一支。楊思辰想這作不得數,只記了一下簽號,再搖,復又同出兩支來。細一看,仍是適才那支。
那位解簽大師看完簽文,便是︰「中簽申宮︰咬金探地穴人行半嶺r 餃山,峻嶺崖岩未可安;仰望上天為護佑,此身猶在太平間。」這簽文,楊思辰隱隱約約懂得。說的好像是程咬金意外得了皇袍,做了三年混巨魔王一說。大師笑著替楊思辰解釋道︰「此卦淘沙見金、人處險境之象。凡事有貴人之兆也。小施主業已度過一劫,也只管寬心便是了。」
楊思辰听罷,不由地高看解簽大師一眼,說道︰「承大師吉言,將來如大師所言有所成就,定不忘大師提點,小小謝意,還望大師收下。」說完便拿出了一個五兩重的銀元寶,遞給解簽大師。解簽大師也沒客氣,接過銀元寶轉手塞進袖袋里。
楊思辰也沒在意,朝解簽大師拱拱手便追著自己家人朝法華寺後院走去。
待進了法華寺後院,方才發現這後院原來別有洞天——青山綠樹掩映,門前小溪潺潺,坡上馬鳴牛哞狗兒叫,宅外菜園阡陌相連,院內花草覆假山,秋千玲瓏蹴鞠場,樓上觀湖景,亭中賞銀杏,耳听山寺鐘鳴,室聞蘭芳花沁。
好一幅田園山s 圖!楊思辰不由得贊嘆道。楊老爺和鄭氏隨著人流進了回廊,坐下休息,兩個小丫頭卻爬出回廊,跑進菜園子,向著秋千跑去。楊思辰見狀,苦笑著搖了搖頭,趕緊翻過回廊,追兩個小丫頭去了。兩個小丫頭見哥哥追過來,便沿著田埂,分開跑,楊思辰抓住這個,卻漏了那個,抓住那個,這個又跑開了……楊思辰見此,索x ng放開了,跟著兩個小丫頭跑。反正自己看著,不出事就行。其他孩子看見了,紛紛爬出回廊和兩個小丫頭一起玩。不少僕婦丫鬟見狀趕緊翻出回廊跟在少爺小姐身後,生怕有個閃失。
楊老爺和鄭氏看著孩子們在菜地里瘋跑,哭笑不得——這倆丫頭,被自己慣得太野了。
過了一刻鐘,楊老爺看不下去了,跳出回廊運起輕功朝思雯奔去,楊思辰見狀,也運起輕功朝思靜奔去。瘋跑了有一會兒的兩個小丫頭看著躲不過去了,加上也跑累了,索x ng不跑了,往地上一坐,就地撒起潑來了,登時把這爺倆唬得愣在那里。待這爺倆終于把這倆小魔頭抱回回廊,周圍的人早已是一片哄笑。一家人沒敢再在回廊停留,匆匆出了回廊,進了事先定下的小院子。
進了院子才發現到中午了,小沙彌送來了一只大食盒,楊思辰看了父親一眼,楊老爺朝楊思辰點點頭,楊思辰接過食盒,給小沙彌道了謝,才將食盒提來放在石桌上,把菜和米飯端出來擺在石桌上,食盒里的飯菜非常簡單︰一盤燒豆腐,一盤拔絲蘿卜,一盤素炒青菜,一盆白菜豆腐湯,外加五碗米飯。
楊老爺笑著解釋說︰「按照法華寺的規矩,這齋菜是一定要吃完的,否則就是對佛主不敬。所以這分量是按人頭做的,咱們一家人恰好能吃完。」說完便拿起筷子夾了塊豆腐放到鄭氏碗里,然後端起碗開始吃飯。
楊思辰見狀,看了兩個小丫頭一眼,見二人正在往嘴里扒飯,這才端起碗開始吃自己的飯。兩個小魔頭顯然餓狠了,整頓飯只顧著往嘴里扒飯,沒有說話,也沒有調皮。
吃了飯,鄭氏帶著兩個小魔頭進屋休息去了,楊老爺在屋外石桌前坐下休息。楊思辰則在後院四處閑逛。
下午,楊老爺陪著鄭氏在屋內說話,兩個小魔頭則繼續在寺內瘋跑,這可苦了楊思辰,既要看著她倆,不讓她倆出事,還要防著兩個小魔頭時不時的來上那麼一出惡作劇。
待快要離開時,一個小沙彌叫住楊思辰,把一個厚厚的信封遞給他,說是解簽大師給的。楊思辰累了一下午,也沒多心思想,向小沙彌道了聲謝,將信封往懷里一揣,便跟著父母無j ng打采地往山下走去。
待一家人回了楊府,已是月上枝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