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讀過的歷史 第二十四章 老鄉見老鄉

作者 ︰  魚兒

()孔子在齊國講學兩年,門下集結了一大批對其個人崇拜的學生,並且這些學生回家之後對家長言說孔子的德行,家長再對其他家長傳頌,其他家長再讓他們的孩子來听孔子講課,就這樣,長期跟隨孔子學習的人就多達好幾百,而听過孔子的課或者間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並且崇拜孔子的人,何止成千上萬。

在任何朝代,任何國家,學生都是思想最為活躍,熱情最為高漲,行為最為激進的一群人,他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思潮,也很容易被人利用。而身為一國之君的齊景公,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竟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組織,並且都是對孔子言听計從的學生,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無論孔子是怎麼想的,齊景公也不會允許這件事情發生。但是,想找到孔子的一個過失,並且把他殺掉,簡直是難比登天,要知道,孔子德行兼備,一向是一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並且在生活作風方面也沒有任何「小問題」,至少是沒有發現任何「小問題」,如果強加罪行殺掉他,或者將他驅逐出境,很有可能會引發暴動,但如果放任不管,孔子的組織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讓齊景公寢食難安。

于是,齊景公就暗中授意齊大夫,讓他放出話去,要以個人的名義找孔子的晦氣,孔子聰明絕頂,並且深諳治國之道,一听就知道齊大夫這樣說是要把自己嚇走,防止自己繼續在齊國,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他仍然無法確定,這件事情是齊大夫自己的意思,還是齊景公的授意,畢竟魯昭公還在齊國,孔子的忠君思想讓他不願意離開齊國。但他對齊景公一試探,就真相大白了︰齊國的整個統治層已經不歡迎自己了,但他們還算厚道,沒有把事情做絕,現在走還來得及,遲一步就真有可能性命不保,就這樣,孔子帶著弟子們回到了故鄉。而齊大夫卻背了一口大黑鍋,三千年。

孔子回國是一件震動魯內外的事兒,魯國一時之間,萬人空巷,百姓們熱烈歡迎狼狽的孔子隊伍,像是迎接得勝歸來的將軍。

人群之中有一雙清澈的眼楮,緊緊盯著孔子的隊伍,這雙眼楮屬于一個只有七歲的男孩兒,他被父親扛在肩上,代表全家人一睹孔子的風采。他瞬間就被孔子折服了,不是因為孔子超過一米九的身高,也不是因為孔子的瀟灑迷人,更不是因為他小小你年紀就想搞基,而是因為他看到,在經歷了長途跋涉之後,孔子的學生們一個個在地上拖著腳行動,顯得形容憔悴,狼狽不堪,只有孔子——坐在車里。

是的,他並沒有見到孔子,只是听旁邊的高個之人說,坐在車里的人是孔子。但他從此立下了一個偉大的志向,要成為一個像孔子一樣的德高望重之人,這樣就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並且在大家都步行的時候獨自坐在車里。

這個小孩兒姓曹,名回,字子淵,但如同我們稱呼孔子不為「子子」一樣,我們稱呼「曹回」也不為「曹回」,而是他的氏,加上名,即「顏回」。

等顏回的歲數翻倍之後,他正式拜孔子為老師,跟從孔子學習儒術。他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很快就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先說現在魯國的局勢,魯昭公逃走後,他的弟弟魯定公即位,但是上次的內亂給了魯國重創,國君大權旁落,魯定公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傀儡,傀儡到什麼地步呢?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傀儡的代名詞——漢獻帝。

地位方面︰漢獻帝是天子,魯定公是諸侯國國君。

地盤兒方面︰理論上全天下都是漢獻帝的,但是魯定公只有山東之地,還是理論上。

權力方面︰都是僅限于**打老婆,但是漢獻帝的權力剛開始旁落于冊立他的董卓手中,之後又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沒有「從一而終」但始終只在一個人的擺布之下,而魯定公卻同時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玩兒來玩兒去,由于這三個人都是魯桓公的後代,所以史稱「三桓」。夸張的是,魯國的大權還不在這三個人手中,而是掌握在他們各自的家臣手里,原來他們三個也是傀儡,于是魯定公順利成章的成為了大號傀儡。

綜上所述,魯定公比漢獻帝還要廢。

但是,永遠不要低估一個國君的心,听說孔子回來了,魯定公很是高興,就像漢獻帝听說劉備來到了許昌一樣。

魯定公想要讓孔子幫助自己獲取實權,但首要工作就是讓孔子進入魯國的統治階層,讓他掌握權力,才能除掉三桓及其家臣,這就成為了一個悖論,顯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不要以為沒有權力的君主就是低智商的蠢材,魯定公想到了一辦法,這個辦法與齊景公的做法正相反,齊景公為了防止孔子形成龐大的勢力,將他的整個學術集團驅除出境,而魯定公急需孔子培養自己的力量,就經常召見孔子進一步提高他的知名度,並且頒發詔書,以官方的形式鼓勵孔子開設學堂,那些家臣的智商顯然不夠,沒能洞察出魯定公的用意,還以為魯定公在朝政上無法施展手腳,就想要在教育界過把癮。

有了官方的推薦票,孔子的學堂很快就辦起來了,並且比在齊國的時候更加紅火,畢竟孔子一口字正腔圓的山東話還是老鄉听起來最親切。

回到了家鄉的孔子,講起課來也更加的放松,常常妙語連珠,听課的學生們就把這些蘊含深刻道理的話語記下來,帶回家中溫習體會,形成了中國最早的課堂筆記,並且,多年之後,孔子的學生們將各自的筆記匯總到一處,經過刪減整理,編成了《論語》。

這書,一教就是六年,有一位十幾歲的少年來到孔子的學堂,要拜孔子為師。孔子在當時相當于大學教授,弟子多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孔子並不想收這個少年為徒,並且勸他去初等學校就讀,可是這個少年絲毫不為所動,見孔子不願意收他,竟然直接開始背誦孔子的一些出名言論,甚至連孔子與魯昭公、魯定公的一些對話,他都一清二楚。

這讓孔子大吃一驚,竟然還有一位少年,迷戀自己如斯。

這個人就是六年前的那個小孩兒,現在已經十三歲的顏回,他像現在的初中生追歌星影星,收集他們的頭發,血跡一樣,收集整理孔子的所有言論,然後逐條背誦。

但是,你如果以為他是一名書呆子,那就大錯特錯了,顏回不僅聰明絕頂,渾身上下透著機靈氣兒,並且長得帥氣,英姿逼人,很是招人喜歡。

聖人也是有虛榮心的,見到一個如此崇拜自己的少年,孔子在高興之余,也肯定沒有理由不收顏回為徒了。

從此,顏回告別了對于孔子言論的死記硬背,經過孔子的悉心教導與無數個小灶,顏回很快就將這些理論與實際事件融會貫通起來,簡直就是第二個孔子。

孔子越來越欣賞這個學生了,多年以後還曾在人前夸獎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短短的一句話,中國第一聖人孔子,竟然首尾呼應的兩次夸贊「賢哉回也」,這真是一件令人熱血沸騰的事情,不知道他到底往腦袋上撒了多少鹽,才能這麼賢。

另外,這句話還說明了一件事情︰像孔子一樣,顏回的家境也很貧寒,正所謂英雄惜英雄,窮人憐窮人,孔子與顏回正是天生的統一戰線。

孔子與顏回相互找到了精神伴侶,常常探討問題到深夜,孔子對于顏回,亦師亦友。

這種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而放在書中,就顯得更快了,一轉眼,八年過去了,孔子51歲了,已經知了一年的天命,而顏回正好弱冠一年。

在這八年之中,顏回本就不錯的學識更是突飛猛進,性格也受到孔子的影響,逐步完善,雖說「人無完人」,但顏回絕對稱得上是一位「仁人」。少時外露的機靈勁兒被隱藏了起來,處事之時多了幾分沉穩,雖然嘴上還沒什麼毛兒,但是他辦事兒,孔子放心。外顯的小聰明被歷練成為內涵的大智慧,凡是與他深入接觸過的人,都能體會得到他看不出來的聰穎,孔子也時常告訴新來的那些不了解顏回的門生「回也不愚」。

我們不得不感嘆,山東不僅出大漢,還出智者,真是地靈人杰,一個智慧與勇武共存的地方。

這一天上午,孔子私下找顏回聊天兒。

「回,為師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想先听哪一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你沒讀過的歷史最新章節 | 你沒讀過的歷史全文閱讀 | 你沒讀過的歷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