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第三十章新的戰爭(b)
第三十章新的戰爭(b)
麥克阿瑟自然不願意背上戰爭狂人的名聲——其實從他的主張和過往言論來看,中國政府以前稱他為「戰爭販子」也不算冤枉他,因為他一直都在敦促美國政府擴大朝鮮戰爭的規模。然而在回電中,麥克阿瑟解釋說,自己所說的「新的戰爭」是指這是一場不同于剛過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
麥克阿瑟指出,在剛剛過去的那場大戰中,取得完全、徹底的軍事勝利是結束戰爭的唯一途徑,其後的所有政治決定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而現在正進行的這場戰爭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有一個事先確定好的政治目標。這就要求在這場戰爭中除了要追求戰術上的勝利外,還要尋求用政治途徑來解決戰爭問題;其次則要求戰場上的戰術行為,要密切配合政治的需求。
看到麥克阿瑟這樣解釋他口中的「新的戰爭」,華盛頓的政治家們都樂顛了,以為上帝終于顯靈,將最頑固的好戰分子變成了一只溫順的白鴿。然而在看了麥克阿瑟為這場新的戰爭所提出的四點戰術建議後,秉持歐洲中心論的華盛頓政治家們終于明白,在戰略問題上,麥克阿瑟永遠都不和他們是一家人。麥克阿瑟心中的政治目標是在亞洲和**決戰並取得勝利,美國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在亞洲的軍事力量,重新武裝台灣的蔣介石,並鼓勵他反攻中國大陸。
麥克阿瑟說,中國已經動員其全部兵力在蘇聯援助下,介入了戰爭,所以過去所謂的將誘導中國全面介入的擔心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所以現在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態都不會變得更壞(感覺上麥克阿瑟對中國參戰是蠻興奮的,有一點得償所願的味道)。至于蘇聯人,麥克阿瑟則斷言他們不會更深的卷入,雖然中蘇兩國間有一個協定(指中蘇于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麥克阿瑟指出,蘇聯人的態度取決于他們對東西方戰爭實力的對比,而不是其它別的因素。
最後,麥克阿瑟告誡華盛頓的政治家們︰假如我們在朝鮮因為軟弱而失敗,當我們撤離朝鮮後,中國已投入朝鮮的龐大的軍事力量就會立刻轉向別的地區,這將導致我們在遠東的徹底失敗。最後,我們在歐洲也將失敗。
根據在亞洲和**決戰的理念,麥克阿瑟提出了四條針對中國的戰術措施︰第一對中國實施海上封鎖;第二轟炸中國城市以摧毀中國的工業;第三在朝鮮使用蔣介石的軍隊;第四解除對蔣介石軍隊進攻中國南方的限制。麥克阿瑟的戰略實際上是對二戰後杜魯門政府的遠東戰略的徹底否定,也在剛剛接任國防部長的馬歇爾上將的臉上,扇了重重一記耳光,因為蝸居台灣的蔣校長正是被這位馬歇爾上將親手拋棄的。
密蘇里服裝小販被遠在東京的麥克阿瑟背離政府的既定政策的言論,弄得心情異常煩躁。他在日後出版的回憶錄里這樣寫道︰「麥克阿瑟的主張,隱藏著發展成為全面戰爭的可怕的風險」,而且封鎖和轟炸中國的城市沒有任何實質的軍事意義,因為中國的武器彈藥來自于蘇聯;杜魯門指出「如果執行麥克阿瑟的戰略,下一步就必須升級為轟炸海參崴,轟炸西伯利亞鐵路沿線」,這樣做就必然導致大戰的爆發;重新武裝台灣的蔣介石,不僅毫無實際意義(當時台灣只有750萬人口,大約42萬兵員),還將帶來嚴重的政治後果,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朝鮮問題將很難通過政治談判來解決。最後,杜魯門得出結論,他有必要解除這位司令官的職務,假如他再有過火的公開言論。
歷史是最幽默的編劇。就在杜魯門在心里痛罵東京的麥克阿瑟是個大嘴巴時,真正嘴巴比較大還不加鎖的,卻正是這位來自密蘇里的服裝小販。11月30日,在一個記者招待會上,杜大總統一不小心就落進了記者布置的暗道機關,他那張有習慣性臭罵毛病的嘴(總統先生曾經匿名發表文章,痛罵批評他女兒音樂會的評論家),終于公開顯露了其「漏門」特點︰當刁鑽的記者故意問道︰「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會考慮使用原子彈?」時,杜魯門總統回答說︰「我們一直都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他接著又用「我並不希望看到使用原子彈」以及「是否使用原子彈是個軍事問題」等言語來暗示,是否使用原子彈這一問題將由負責軍事的麥克阿瑟來決定——
股市都大漲特漲,我怎麼可以不來湊個熱鬧!否則,我的股票明天不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