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與爭 5.第三十二章 九兵團入朝(A)

作者 ︰ 草葉笛

第5節第三十二章九兵團入朝(a)

第三十二章九兵團入朝(a)

(幾十年後回看這段歷史,我們發現正是**的一變再變導致了9兵團未在東北換裝、整訓,就進入北朝鮮高寒地區作戰,從而使得幾萬士兵凍死凍傷。)

1950年9月7日,上海江灣路9兵團司令部,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主持了該兵團軍以上干部會議。陳司令員在會議上宣布了軍委解除9兵團準備攻取台灣的任務,轉為北調山東整訓,擔任入朝作戰第二梯隊的命令。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隨即命令兵團司令部制定了詳細的部隊北運計劃,正式命令于9月20日下達所轄第20、26、27軍。由于南京下關輪渡損壞,9兵團北移的出發時間推遲到10月1日,按27軍、20軍、兵團部、26軍的順序,從浙江、江蘇、上海登車北上,于十月中旬開始陸續抵達山東。由于交通狀況不佳,26軍拖後的部隊延遲到10月28日才到達指定的集結地。

在9兵團北移期間,中央軍委進一步加強了宋時輪的兵力。先是將原30軍的88、89師和32軍的94師分別調入26、20、27軍,接著又撤銷了在四川起義的原國民黨董宋珩部的番號(第16兵團),將其1.5萬名士兵也編入9兵團。經過這番加強,9兵團的兵力猛增到近16萬人,麾下3個軍12個師,成為當時中國大陸唯一的超級兵團。

在9兵團北移期間,「華東軍區亦將按南方氣候縫制的棉軍服下發部隊」。此舉,按葉雨蒙先生的說法是「引起了宋時**惑不解」。宋上將雖沒有高寒地帶作戰經驗,但畢竟在黃埔軍校喝過墨水,知道穿著江南的棉衣上朝鮮是要凍死人的,于是一到山東他就親自前往省府求援,寄望于山東省能解決9兵團的入朝冬衣。可是當時的山東省工業並不發達,省內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血汗工廠(如果是現在就簡單了,鈔票往桌上一堆,來搶訂單的工廠主怕是要擠破省府的大門了),省政府掌握的能生產適合高寒地帶棉衣的產能很低,而9兵團在山東待得時間又不長,所以山東省雖有心幫忙卻無力提供該兵團所需的冬裝。最後,16萬大軍就攜帶著江南的棉衣上了北去朝鮮的火車。

幾十年後的今天,關于9兵團冬裝大擺烏龍的詳情,依然不能從公開資料里得到明確的說明。我們可以找到的說法是一個三野的首長,向當時的代總長聶榮臻打了包票,由三野自己在11月1日前解決。隨後,聶代總長就將這個包票轉給**(10月27日電報),再由**批發給在東北負責的彭德懷和高崗。

通過這個省略了細節的描述,看起來除了這個三野的某首長外,其他能決定9兵團近16萬士兵命運的大人物,都變得毫無責任了。至于在棉衣事件中,負責在東北軍區和三野間協調的聶代總長是如何溝通傳遞信息,又是如何「繼續檢查」某首長的「包票」的,這類瑣碎的細節,雖然藏有導致事故的魔鬼,卻一向不被國人所重視。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假如再有戰爭發生,細節這個魔鬼還是會繼續出來展示它的魔力。

10月23日,**電告陳毅︰「(一)請令宋時輪同志即來北京。(二)宋兵團須從速進行政治動員和軍事訓練,並準備先開一個軍去東北。」在北京,宋時輪面見**,並受領了入朝任務後,于27日返回山東曲阜的司令部,隨即著手安排北上事宜。**則在10月27日10時,電告在朝鮮前線的彭德懷︰「宋時輪已來京面談,九兵團定11月1日起車運梅河口地區整訓,前線如有戰略上急需可以調用,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調用。」

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則踩著宋時輪的腳後跟,在10月28日也到了9兵團司令部駐地曲阜。次日,9兵團在曲阜衍聖公府上的樹林里,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正式通報部隊將要入朝作戰的決定。朱德受**委托,在會上做了動員報告。此時,基層官兵還對此一無所知,繼續在夜里做著攻下台灣,去日月潭邊找美麗的高山族姑娘跳舞的美夢。

10月29日上午6時,衍聖公府上的會議尚未開始,利原海域的美7師第17團還未離開運兵船,**更改9兵團入朝計劃的電報已經飛到朝鮮彭德懷的案頭︰「請你們考慮除第二十七軍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開輯安或滿浦直上前線外,余兩個軍是否接著開通化、輯安地區休整待命,以備必要時使用」。到目前為止對9兵團的安排,都是先去東北整訓後再擇機入朝,于是東北軍區也就按著這個計劃在布置後勤補給工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了幾十年仗的**人,這點東西還是不用人教的。

10月的最後一天,**同志再次更改了9兵團的北上計劃,原因是他忽然覺得美軍「有分路向臨江、輯安方向進攻模樣」。這次電報直接發給9兵團司令宋時輪︰「(一)九兵團全部著于十一月一日開始先開一個軍,其余兩個軍接著開動,不要間斷。(二)該兵團到後受志司指揮,以尋機各個殲滅南朝鮮首都師、第三師、美軍第七師及陸戰第一師等四個師為目標。」——此時志願軍雖在朝鮮打響了第一槍,但還未與美軍交手,北京的**卻忘記了出兵前定下的原則,前期不打美軍,改為要一口氣吃掉兩個美軍師了!

朝令夕改,兩日一變,仿佛在舞台上演川劇絕活。不過十幾萬大軍千里奔赴戰場,可不是搭個草台班子唱社戲,統帥輕浮的結果只能是士兵白白送命。所謂的軍情緊急又從何談起?不就是一個以為有「進攻模樣」嗎?此話語如果用古文講出來,我們就很熟悉了,「莫須有」——就是可能有的意思。事實上,此時美第10軍還在灘頭,擔負阻擊作戰的志願軍42軍124師還在往南趕的路上,尚未進入預定的阻擊陣地。

11月1日,27軍在泰安登車北上,目的地輯安。可是大軍剛出動,11月2日,**的電令又到了,命令該軍打頭的兩個師改道去安東,並從那里過江進入北朝鮮西部。而此時的東線戰場卻不再是「進攻模樣」了,陸戰1師已經和124師370團在水洞前面的煙台峰交火;至于西線戰場,不僅預備隊50軍尚未接敵,更有10月23日從天津啟程北上的66軍在手,何須調用原定用于東線戰場的27軍?不過**同志是領袖,他的決定自然是英明的,底下人執行就可以了。27軍的部隊在行駛的火車上,電台聯系不到,宋上將一時束手,最後改道命令是東北軍區派人在車站攔截火車後,向隨車的師團指揮官轉達的。

11月3日夜,20軍在曲阜、兗州等地上車;11月4日,宋時輪帶著兵團司令部從兗州北上;11月5日,26軍在山東滕縣登上北去的列車。至此9兵團近16萬士兵全部踏上了北上朝鮮的征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戰與爭最新章節 | 戰與爭全文閱讀 | 戰與爭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