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開山的大哥郭開維,外號名曰「郭鬼子」。這個外號在A城不能瞎叫,只有古靈精怪之人,才配得起這個名號。民國時期A城有個名將喚為郭松齡,其綽號為「郭鬼子」。大家從他的歷史可以看出,他雖然鬼精,但下場不是很好,落得個不得善終。
郭開維的外號從上中學時就叫響了,原因是他在學校時學習成績一般,但每每考試之中,都是排在前幾名。有好幾次監考的老師都特地坐在他的書桌旁,為的就是看著這位「考場高手」,究竟是如何「出千」的。
但是到了郭開維交卷的時候,仍然是一無所獲。郭開維的榜上前績依舊是「名列前茅」。學校里的校長和郭父是好朋友,拿著郭開維的成績單不停的點著頭,「看來這家伙不是學的不好,他是故意平時表現給別人看的,平時學得很普通,一到動真格的反倒出類拔萃,這才叫真的好學生,他真是郭鬼子啊。」
的確,郭開維從小就十分的另類,他總是一副杞人憂天的樣子,兄弟姐妹,包括他的父母,都沒有見過郭開維笑過一次。從他那平庸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的少年老成,沒有人能從他那詭異的眼神當中,猜出他在想些什麼。
郭開維的二弟郭開明,從小就是個「三好學生」,學習一直很優秀,也就是從那開始,郭開維在家中也就失去了父母對他的重視。郭父常在好友的面前夸獎郭開明,「我家小二的腦子靈光得很,一本書拿來基本上看過一遍之後,就能默寫出來,別的娃子和他比起來差遠了,曰後光宗耀祖的一定是他。」
郭開維听了之後,就變成了一個低調的孩子。在課堂上就算老師提出的問題他會,他也不會輕易舉手,給人的看法就是,他不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
郭父的姐姐一家也在A城生活,姐姐是婦聯干部,姐夫則是省報的編輯。他們家比起郭家這麼多人口,相應的生活條件也就優越了許多。無奈姐夫不能生育,也就沒有生下個一兒半女,每每看到郭父帶著孩子們去他家串門,作為姑父的老人家高興得狠,總說,「要是哪個孩子是我家的就好了。」
話雖如此,郭父是個有心之人,他回去和郭母講,是不是把家里的一個兒子過繼給姐姐,姐夫,這樣也可以給家里減輕點負擔,姐姐和姐夫也會很高興的。
郭母一听,自然反對,膝下的兒女都是自已十月懷胎生下的,她怎肯放過一個兒子給人家。
可是父母的話,讓郭開維不小心給听到了,他自已心想,自家住的條件窄小,姑夫一家住得是大樓房,寬大得狠。再看人家的吃食,頓頓都是大魚大肉,實在可饞。再看看自家,弟弟又多,每每吃什麼好東西,全得可小的來,自已作為大哥,還不好在吃上發作,倒不如去姑夫家當個養子,這樣等中學畢業了,憑借姑夫的人脈關系,還能混得個好的工作。郭開維的年紀雖小,但是他想得倒滿多的。
于是郭開維主動找到父親,和他說想去姑姑家,給姑夫作個養子。
郭父看著郭開維許久沒有說話,他是有想把兒子過繼給姐姐的意思,但是郭開維是他家的長子,在哪個地方說,也沒有把長子過繼給別人家的規矩不是。
看著父親很是猶豫,郭開維就做起了父親的工作。「爹你看,咱們家這麼多的孩子,我年紀最長,平時吃的也是最多的,就好比在晚上睡覺吧,小五和小六兩人也沒有我佔的地方大,要是我走了家里還能輕巧些,口糧也就夠用了,騰出來的地方還能讓幾個弟弟好好學習。」
郭父見兒子如此懂事,也沒什麼好說的了。當下去了姐姐家里,把自已的打算和姐夫說了下。姐夫听了喜出望外,立馬就答應了,還說兒子不能白要,小米五十斤,人民幣二百元,當作答謝。
郭父當晚用自行車馱著五十斤小米,兜里揣回了二百元錢,就回家了。
望著糧食和郭父拿出來的錢,郭母哭了半宿。她知道兒子明天就要成為人家的了,雖說還算是親戚,但是要管別人叫媽了,這讓她很是難受。
郭開維見母親傷心,打趣的道,「媽,你別這樣,你想我時,叫弟弟給我帶個話,我立馬就回來,這是好事,姑父人不錯,平時還時常照顧咱家,我給他當兒子不吃虧。」
說罷,郭開維把自已的東西,挨個兒地給弟弟們分著,很怕自已走後,他們因為這點不實用的東西分搶而打架。
就這樣,郭開維連一件換洗的衣服也沒有拿,只身一人上了公共汽車,來到了姑姑家,做起了姑父的養子。
姑父很是明理,他認為郭開維十幾歲的半大小子,要是給他改了名子,在同學和自已的心里,一定會樹起陰影,他沒有給養子換名子,依舊叫郭開維。只是把他的戶口從郭家轉出,落到了自已家的戶口本上。家庭關系處標明,郭開維為戶主的養子,也就是辦了這個手續。
不久,動亂時期開始了,郭父由于「站隊」問題犯了事,全家下放了。
郭開維知道消息後,很是慶幸,要不是自已有先見之明,自已也會和其他的弟弟們一樣,去農村挨苦受累了。
動亂開始後,所有的中學,中專,大學全都受到了沖擊,姑父把郭開維叫來,問他是怎麼想的,是想繼續念書上高中,還是想去工廠勞動,當一名學徒工人。
郭開維想得很開,他認為去工廠是最好的選擇,不僅能拿上十幾塊的學徒工資,還能學學技術,必竟現在工人階級還是統治階級不是。
郭開維的工作單位是A城爐具廠,生產的主要以煤氣和液化氣罐用的爐具為主。這些東西在當時的社會上屬于特殊品,因為大多數的市民還住在平房當中,燒得還是「地爐子」,這些高檔的東西全是住樓房的人用的,他們平時是很少涉及的。
郭開維的工作車間是最後的一道工續,這是車工車間,做的就是給爐具車圓,把上面的爐碗毛刺上車平。
不足十六歲的郭開維,雖然在姑父家里吃得很好,但身體仍舊很是瘦弱。每每車床上的鐵屑打到自已的身上之時,都會感到一股刺痛心里的感覺,但是他還是忍受著,他不想讓別人看他干不了,只要是別人能干的事,他也一定能干。
不光如此,為了多學本事,他還主動把師付們的車刀拿來,由自已來打磨。因為他知道,作為一名合格的車工,磨好車刀是必須的,要是連車刀都磨不好,二年學徒期一過,他想評級,評職稱就太難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郭開維被廠里評為「優秀青工」了,當他們走上主席台領獎之時,郭開維這才發現,和他一起領獎的人當中,唯有他一人是個「學徒工」,其余的幾人全都是師付一級的工人了。可是郭開維仍舊保持著原來的板著臉的形象,就連照相時還是面無表情,這讓別人都十分納悶,都認為他是不是不會笑啊。
「優秀青工」的獎金有五十元,這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不是一筆小數目。郭開維把其中的二十塊錢交給了姑姑,自已拿著其它的錢去商店買了好多的「小人書」,就是沒有買糖和水果。郭開維認為,水果和糖吃完也就沒了,在農村下放的家里,小人書大家可以一起來觀看,也只有這些東西也放得長久,弟弟每每拿起書時,還會想起他。
當郭母見到大兒子之時,都快認不出來了。郭開維的一聲「媽」,叫得郭母差點激動得昏了過去。郭開維把買書剩下的十幾塊錢留給了母親,自已反倒沒待上一會,就坐車回A城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