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宋太祖建隆二年,在四川閬州閬中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一戶大戶人家,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呱呱墜地,其父乃是初涉仕途的陳省華。舒 陳省華初為人父,十分高興,按照宗譜字派應該是堯字派,那麼堯字之後取什麼字好呢?他想了半天,最終給大兒子命名為「陳堯叟」。幾年之後,陳省華又添二子一女,二子分別取名為堯佐、堯咨。一女則取名為「堯玉」。陳堯叟三兄弟牙牙學語時,陳省華就開始教子了,至堯叟七、八歲時,陳省華就苦口婆心教育兒子說︰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邂。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
…嗩…
他不厭其煩地將讀書博取功名贏得遠大前途日日勉勵兒子。因他的三個兒子爭氣,他又教子有方,而且陳堯叟聰明過人,逐級科考莫不名登榜首。端拱二年(公元989),陳堯叟打點行裝,赴京趕考。而此時,堯叟之弟堯佐因比堯叟還聰明不少,已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狀元及第了。
此時的陳堯叟,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進得考場,他不假思索,一揮而就,第一個就交了卷。
數日之後,喜報傳來,陳堯叟名登榜首,高考狀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見。
堯叟器宇軒昂,舉止大方得體,回答皇上垂詢時口齒清晰,辭意暢達。太宗很是高興,問左右的大臣︰「這個年青人是誰的兒子?」王沔回答說︰「他是樓煩縣(也稱婁煩,在山西境內)縣令陳省華的兒子。」太宗于是召陳省華進京陛見,覺得陳省華是個人才,就委任陳省華做了太子中允(太子屬官,屬詹事府,掌侍從禮儀。父子同日升任同樣的官職,受同樣的賞賜,實屬曠代殊榮,一直被傳為佳話。
且說陳堯咨因僅中進士,卻被粗心的喜報人誤報至陳省華家,因此知道了有傅堯俞這個人物。其夫人馮氏自從知道傅狀元的鼎鼎大名,便對陳省華說︰「堯玉年己十八歲了,還待字閨中,這還了得,何不請人作媒,將傅狀元招為上門女婿,豈不大妙?」
陳省華登時作色道︰「此事萬萬不可。」
馮氏不悅地說︰「卻是為何?」
「話說本朝二十年前有位叫韓南的書生,多年苦讀終于如願考中進士,便有人來「捉婿」,而他也不回絕,卻寫了首詩奉上‘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進士服)。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倘若傅狀元七老八十的,豈不誤了女兒終生?」。
馮氏听了說︰「在我朝,評價一個家族興盛的程度,就是看這個家族中有幾人登科或幾個女子嫁給士子,所以金榜題名的士人就成了豪富之家擇婿的首選,因此演變出‘榜下捉婿’的風尚。每至張榜唱名之日,達官顯要、各地富紳們甚至全家出動,一大早就到金明池(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位于開封外,園林中建築全為水上建築,池中可通大船)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各豪門大戶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整個場面簡直就是在「搶」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錢以鉺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緡。風俗如此,我等何不效而法之?也好早日美滿解決女兒的終生大事。」
陳省華怒斥道︰「此等傷風敗俗之事,你居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竟然要效法!真是頭發長,見識短!」
馮氏嘟囔道︰「你不是常說人多力量大嗎?咱們三子一女,如果女兒出嫁了,人就少了,女兒不出嫁,招個上門女婿,豈不是人多力量大?你不是常說你的老家義門陳氏聚族多少多少人嗎?咱們也從我做起,也不分家,豈不是好?」
陳省華拍案而起︰「簡直荒謬透頂,你可知張氏壽張望族?其至張公藝主持家政時,已經九世沒有分家析產,舉家百余人同灶共飲,長幼有序,和睦融洽,從未因家事發生過矛盾與爭執,州縣官多次旌表其門。唐高宗東巡泰山時,曾親自造訪張公藝家,問及治家之道,張公藝默而不答,只是接連寫了百余個「忍」字呈上,意思是和睦家庭之道,在于相互體諒及忍讓。高宗為之動容,大加嘆賞,厚賞金帛而去……」
「我當然知道。紫微高照清河第,太白永耀百忍堂。」
「你可知道,現在張氏百忍旺族早分家了,早分崩離析了。」
「知道。」
「因玄宗厚賞金帛,張百忍因此想擴大人口規模,為了迅速聚集人口,他便大招上門女婿,鬧得上門女婿比兒子還多。因此也聚族數百人。但是,上門女婿老記著自己的本來姓氏,老記著自己流的是別的姓氏的血,比如姓王的上門女婿,時常自思我本姓王;姓馬的上門女婿,則自思我本姓馬……非張姓也。而張氏僅以‘忍’立家,平常忍為上,才沒有爆發矛盾,一俟遇上荒年,肚皮也填不飽,還要忍氣吞聲,上門女婿首先便忍不住了,首先發難說‘忍,忍,忍,老子忍夠了,分家,分家,分了算了。’此時上門女婿佔大多數,張氏本姓兒子人少力薄,上門女婿一鬧分家,而且齊心協力要分家,張家兒子也沒辦法,只好砸鍋賣鐵,將家分了,弄得好好的一個數百人旺族星流雲散,不知所終……」
「那你老家義門陳氏呢?」
「我們義門陳生的女兒比兒子多了不少,均如同撫養兒子一樣撫養成人,然後嫁了出去。從不招贅上門女婿,我強調,義門陳的女兒比兒子多幾倍,是全部嫁出去的!我們義門陳至今巳聚族上千人口,但聚的是兒子,兒媳,孫子,孫媳,重孫子,重孫媳……且族規森嚴︰凡贅婿及養異姓而亂宗支者,同族攻之。故絕無贅婿亂宗者。人人同宗,個個共祖,血濃于水,更兼天下為公,大公無私,忠君愛國,孝敬父母,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以法治家,故能凝聚不散。」說到這里,陳省華搖頭晃腦,吟誦道︰「共祖同宗血脈濃,義門得立振家風。傳承家範擔千鈞,我以我血薦旺公。」
「臨津艷艷花千樹,夾徑斜斜柳數行。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新登科的進士)。咱不說什麼張氏陳氏了,咱頭都大了,說自己吧,咱們女兒也該成家了。唉,要是配個狀元郎,該多風光呀……」
我陳省華的女兒難道會嫁不出去嗎?你就別瞎操心了。我會安排的。」
在夫人馮氏的強烈要求下,次日,陳省華便安排了個能干的衙役,去打探傅堯俞的情況。五天之後,他興沖沖地回來了,擦了擦滿頭汗水,嚷道︰
「啟稟老爺,傅堯俞原名勝二,字欽之,本鄲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徙居孟州濟源(今屬河南)。父母早亡,由其祖母霍氏撫養成人,秉性聰慧,10歲便能寫文章。未及二十歲即舉進士。尚未娶妻。」
馮氏听了大喜過望,嚷了起來︰「太好了,目前達官貴人捉婿成風,咱何不快人一步,贅為女婿,生兒育女,光大吾族……」
「他自姓傅,我自姓陳,哪里是我的後人,何來光大吾族一說,簡直是欺宗滅祖。」
「兒子是人,女兒也是人,都是我倆生的,為什麼只有兒子才是傳後人,女人就不是?按理,生男生女應該是一樣的啊。」馮氏不服地說。
「生男生女怎麼會一樣呢?是不一樣的,男的是帶把的,女的沒有,哪里是一樣呢?女兒也是傳後人這話簡直大逆不道,女兒怎麼是傳後人呢?那傳的也是別人的種,傳的是別人的後人,只有自己的男孩子才傳自己的種。再說,女兒生的兒子,長得都跟女婿一個樣子、都跟女婿老子、女婿祖父、女婿始高曾祖父一個樣,哪里會長得和我陳省華一個樣了,所以說,女兒也是傳後人,但傳的是別人的後。」
「可是,滿朝文武、達官貴人、莫不贅媚捉婿,以此光宗耀祖……「
「那是他們無知、那是他們不懂。一句話︰亂宗禍族,欺宗滅祖。罪過啊罪過。」
「真是個老古董,咱不說了,睡覺去。」馮氏氣鼓鼓地走了。
次日,馮氏一早起來,又道︰「咱不贅什麼婿了,將女兒嫁給傅堯俞總可以吧。你快找人作媒吧。」
陳省華說︰「為了剎住妄攀高枝、亂宗禍族歪風,我是絕對不會找人作媒的。」
馮氏委屈地說︰「我可是為了女兒,你也不想想看,咱女兒都這麼大了……」
「還是那句話,我陳省華堂堂縣令,身著緋袍,我的女兒難道還怕嫁不出去,你就別瞎操心了。」
未知陳省華的女兒到底是出嫁還是招上門女婿,又嫁給了誰或招了誰為上門女婿,請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