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贏得似乎太過容易了。簡簡單單的一個遠程奔襲,不到兩天的攻防戰,輕輕松松就斬首奪城,幾乎是完全一邊倒的戰役,沒有一點懸念感。但看似輕松的勝利,並不是偶然的。除去陳湯遠程奔襲達成的軍事突然性因素外,更是漢匈雙方實力對比的較量所致。
??首先,戰略態勢天翻地覆。想當年,冒頓單于在位時,大破東胡,西逐月氏,南並樓煩、白洋,北服混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26國,統一大漠南北,屬下控弦30萬,雄極一時,久經戰亂、剛剛立國的漢朝自然難擢其鋒。從漢高祖劉邦到文景二帝,大漢王朝隱忍數十年,蓄力數十年,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國力資源,在一代雄才漢武帝手中全面發威。漢匈大戰歷經數十年,戰略態勢開始全面逆轉。
??斗轉星移,郅支單于時代,匈奴早已丟失河套、隴西、涼州等戰略要地多年,何止「亡焉支山使婦女無顏色」。伴隨著漢朝不斷開荒移民、屯田移民、交通西域的戰略推進,匈奴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充其量只能在小國中興風作浪,對比剛剛經歷過「昭宣中興」的大漢王朝,無疑是相形見絀,此消彼長。正如當時一位匈奴大臣所言︰「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如此,未嘗一日安也。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計何以過此!」這就是形勢,形勢比人強——任何一位匈奴單于,都無法無力改變這個實力差距懸殊的戰略形勢。
??其次,軍力對比差距明顯。襲滅郅支單于之戰,不僅僅是陳湯矯詔出兵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同時它更是大漢王朝幾十年來逐漸建設完善的軍事力量(包括制度優勢在內)對抗游牧民族的一次實戰檢驗。
??在對匈奴作戰中,漢朝邊打邊學,邊學邊改,騎、車、步各兵種不斷調整,重新組編。從漢武帝時代起,騎兵發展迅速,公元前119年春漠北之戰時,僅衛青、霍去病兩軍的戰馬數量就達到了14萬匹,實力十分強大。最終漢軍騎兵完成了向戰略軍種的轉變,成為軍中的第一主力兵種,從而使漢軍能夠以機動對付敵之機動,既可遠程奔襲,也能迂回、包抄、分割、圍殲,贏得戰場上的主動地位,殺傷力和機動性都大大提高。
??而且漢軍特別注重將騎、車、步兵聯合作戰。漢武帝時衛青出塞作戰,就曾以武剛車(有皮革防護的戰車)環繞為營,以作防御,同時縱精騎5000出擊匈奴。在實戰經驗不斷積累的基礎上,漢軍形成了一套以騎兵野戰、步兵攻堅、車兵防御的克敵制勝戰法,協同作戰方式漸漸爐火純青。在滅郅支之戰中,也正是因為漢軍軍力強盛,各兵種協同作戰,攻防兼備,萬余康居騎兵才對漢軍主導下防守嚴密的聯軍陣地無計可施,徒呼奈何。更何況,漢軍長短兵器裝備之精良,遠非游牧民族可比。
??反觀匈奴方面,始終長于進攻而短于防守,防御戰從來就不是游牧民族的強項,其與生俱來的機動性優勢沒有任何用武之地。郅支單于最大的戰術錯誤,就是在面對四萬多漢胡聯軍、敵眾我寡之時,竟然據城自守,以致畫地為牢,以卵擊石。結果,耗時兩年建成的單于城在漢軍的強攻之下,一天一夜即告失陷。
??拿破侖說過︰「上帝總是站在物質力量強大的一方作戰。」史實證明,在農業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高度組織化武裝力量面前,尚未完成精細化作戰分工的游牧民族基本上沒有勝算,面對漢朝多年鍛就的屯田軍制、攻防兼備的武器裝備、配合默契的兵種組合,郅支單于決策失誤,焉能不速敗?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滅郅支之戰,漢軍合理利用己方優勢,遠程奔襲兵貴神速,攻城斬首干淨利落,整個作戰流程動似雷霆、疾如霹靂、勢比怒濤,勝得十分漂亮,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對匈奴構成了沉重打擊。
??郅支單于伏誅後,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既高興又恐懼——高興的是死敵已滅,恐懼的是漢軍武力強大。于是,他更加恭謹地第三次單身朝覲,表示「願守北幌,累世稱臣」,這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南匈奴的命運從此徹底和大漢王朝綁在了一起,自秦漢以來的北方邊患從此一舉解除。即便到後來王莽改制、天下大亂之際,匈奴也無力趁虛而入。正如當時漢宗室劉向所言︰「(此戰)揚威昆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以一次戰役而收戰略之功,陳湯從此名揚天下。而如今常為人津津樂道者,是陳湯的一句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其辭蕩氣回腸,千古流芳。
??名將陳湯,一生僅此一戰,但一戰即為數十年漢匈戰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給自己的祖國贏得了長久的邊境安寧——為將者,夫復何求?所以,不管陳湯後來的命運如何挫折困頓,他的勇氣、謀略和才華都儼若一顆璀璨的明星,在勝利的瞬間光輝燦爛,永遠定格在2000多年前中亞塔拉斯河畔的那個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