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字長文,三國時期郾城人。祖父陳實,父陳紀,叔父陳湛,皆一時俊彥,有名于時。陳群兒時,祖父就看出陳群有才,曾對親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可以成就大事、興旺吾宗」魯國人孔融向來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紀約在陳紀、陳群兩父子之間,因此先與陳紀為友,後又與陳群結交,由是顯名。二人常論騭人物,陳群說︰」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甚相交心。
??陳群進入仕途之後,一開始出任劉備別駕。當時恰逢徐州牧陶謙病死,徐州派人請劉備為徐州牧管理徐州。陳群對劉備說︰「袁術現在坐鎮江淮,力量正強,鯨吞徐州之心,久已有之,將軍去徐州,袁術一定不會甘心,勢必發生爭斗,如果呂布再從後面襲擊,將軍雖一時得了徐州,恐怕也難以保住。」劉備不听勸告,執意前往徐州。袁術果然興兵攻打劉備,呂布也在同時襲擊劉備的後方下邳,劉備兩面受敵,又失去了原有的領地,大敗逃走。可憐劉備數千人馬,妻妾數人,皆或死或降,僅剩得一人一騎,往投曹操。這時候劉備方才痛悔當被沒有听從陳群的意見。陳郡後舉茂才,除任柘令,不成功,于是隨父親往徐州避難。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為曹操所破,陳群父子亦在呂布軍中,見曹操便一同出拜。曹操久聞其名,便任命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當時有人向曹操引薦樂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陳群向曹操力言不可,並以為王模、周逵二人德穢行劣,最終必然壞事,曹操不听。結果王周二人果然犯事受誅,曹操方信陳群之言,但卻不向陳群承認錯失。陳群一笑置之。後來陳群又推薦廣陵人陳矯、丹陽人戴干,曹操皆加以任用。後來東吳為叛,戴干因忠義死于變難;陳矯則成為一位名臣,是以舉世均認同陳群知人之明。
??自從劉備叛走之後,東南多變。曹操便以陳群為酇令,以何夔為城父令,用名士以鎮撫諸縣,使吏民稍定。陳群又任蕭、酇、長平之令長,于父親亡時辭官。陳群後任司徒掾,舉高第,為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
??魏國建立後,陳群又升遷為御史中丞。其時曹操正商議該否復使肉刑,令曰︰「怎樣才有達于古今而通于變理的君子,可以助我決議此事呢!昔日陳鴻臚(陳群之父陳紀,曾任大鴻臚)以為死刑有可加于仁恩的用途,正是在說這方面的事。御史中丞(指陳群)可以申述卿父之論嗎?」陳群說道︰」臣父陳紀以為漢代廢除肉刑而增加笞死之刑,本是出于仁心惻隱,但結果卻令死者更眾,這就是所謂名輕而實重。名輕則人民易犯其罪,實重則輒爾傷民。《書經》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滅趾(以上皆為古代肉刑)之法,是希望可以輔政助教,懲惡息殺。而且殺人償死,合于古制;至于犯傷人罪的人,例如殘毀他人之體而裁剪毛發,卻不合其理,不能將其裁死。若能復用古刑,使犯婬者下蠶室,犯盜者刖其足,如此則永無婬放(指****)穿窬(指偷盜)之事發生了。然而普天之罪惡,雖未可盡皆悉數殄滅,但在此數內,時之所患,確實適宜先行施用。漢律之下所殺滅的不至于死罪的人,是其仁政所不披及的;而其余該死之者,則可以刑殺。如此,則受刑與得生者足以相替了。如今以笞死之法去代替所有不殺生之刑罰,這是憐惜人的支體而輕視人的性命啊。」鐘繇亦與對陳群所議表示同意,而王朗及其它人則多以為未可復肉刑。曹操雖然深深認同陳群之言,但因為軍事未罷的緣故,所以僉同眾議,先擱置這一政議。後陳群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陳群的為人,在朝中對人無適無莫(語出《論語?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指對于人事沒有厚薄之分),貴雅而執名杖義,不會為媚人而違背道德。初時,陳群常非議郭嘉為人不治行檢,故曾數次于廷上投訴郭嘉,但郭嘉其意自若,毫不在意。曹操認為陳群能秉持公正,為之歡悅。陳群的性格正直通雅,多結友人,與同郡辛毗、杜襲、趙儼並皆知名,號為」辛、陳、杜、趙」,又與」直道推誠于人」的李義為友。陳群亦與華歆交深,常嘆歆為」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曹丕在東宮,對陳群深表敬器,待以交友之禮,常嘆道︰」自吾有回,門人日以親。」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諷謀反時,黃門侍郎劉廙之弟劉偉被魏諷誘同,如今按罪連坐,劉廙亦當誅。陳群便向曹操進言,曹操亦道︰」劉廙是名臣,吾本意亦欲赦之。」于是乃復其位。劉廙因而深感陳群之德,陳群卻認為︰」審議刑罰是為國之大本,不是為了私意;而且如今這決定是明主的本意,我又知道甚麼呢?」陳群的弘博而不伐功,就是如此。冬十月,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曹操以孫權之書示外道︰」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爐火上嗎!」陳群便與尚書桓階上奏︰」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于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王位後,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
??東漢末年察舉制和征闢制的弊端重重,人們都譏諷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曹操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任命陳群專管此事。陳群受命後,制定九品中正任命官吏的制度,即先在各郡推薦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然後由他們將當地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九等(九品),最後,由政府按等選用,這就叫做「九品官人法」。開始,這個辦法還能夠保持曹操用人「不計門第」的原則,以後,豪門士族把持了評定品第,逐步變成以「家世」為重的**制度,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度成為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這個制度從公元220年開始,一直延續到隋文帝初,前後實行近四百年之久。
??曹丕登上皇帝之位後,陳群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黃初中,曹丕意欲追封太後父母,陳群奏道︰」陛下以聖德應運受命,創業革制,應當永為後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獻,從無婦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禮典,婦因夫爵。嬴秦違于古法,而劉漢則沿承古例,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曹丕大悟,便道︰」此議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著詔下藏之于台閣,使其永為後式。」曹丕受禪時,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獨華歆因為以神色不合觸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並無進爵。曹丕久不能釋懷,便問陳群道︰」我應天受禪,諸侯群後,無不人人喜悅,其形盡現于聲色,惟獨相國(指華歆)和你臉有不豫,這是為了甚麼呢?」陳群便離席長跪道︰」臣與相國曾為漢朝之臣,內心雖為陛下感到喜悅,但在義理上,臣等的神色實應畏懼、甚至憎恨陛下才對。」曹丕听後大悅,方知其意。昔年,蜀許靖曾執兄禮以事陳群之父陳紀,又與陳郡人袁渙、平原人華歆、東海人王朗等親善;所以陳群在魏初為公輔大臣時,常與許靖有書信往來,重結舊好,情義款至。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劉巴卒後,陳群常齎信與丞相諸葛亮,問劉巴的消息,並稱」劉君子初,甚敬重焉。」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陳群與僕射司馬懿並舉泰山人鮑勛為宮正,宮正即御史中丞。是歲為蜀建興元年,陳群曾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分別致書與蜀相諸葛亮,向其陳說天命人事,希望蜀漢能舉國稱藩,但無功而罷。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親征孫權,軍至廣陵,使陳群領中領軍。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師還壽春,以陳群假節都督水軍。曹丕回到許昌後,拜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鮑勛時為治書執法,因屢次面諫曹丕而觸怒曹丕,後又于陳留郡界包庇太守孫邕,被收付廷尉並議死罪。陳群便與太尉鐘繇、司徒華歆、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聯書並表」勛父鮑信曾有功于曹操」,求請赦免鮑勛死罪。曹丕不許,仍誅鮑勛。夏五月丙辰,曹丕得疾甚危,未知曹丕死後,陳群受封何官,有何政績,請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