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陳群、曹真與司馬懿等受文帝遺詔輔佐明帝。
??明帝曹睿即位後,陳群進封潁陰侯,任司空,管理尚書的工作。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征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並同開府。十二月,陳群又升為司空,故錄尚書事。是時,曹睿正初臨政,陳群便上疏道︰」《詩》稱」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大道自最近開始,廣化于天下。自從世道喪亂以來,干戈未曾收戢,百姓不識王教之本,而懼亂陵遲已經太過。陛下當盛魏之隆,荷二祖(曹操、曹丕)之業,天下正希望世政至治,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方是百姓之幸。但是如果諸臣群下意盡雷同,是非相蔽,這可是國之大患啊。若群臣不和睦則有仇黨,有仇黨則毀譽無端不止,毀譽無端則真偽失實,不可不深防備,先做好斷絕這種源流的措施。這些意見反映了陳群清廉愛民的政治觀點。
??陳群為司空期間,任賢用能。他重視妻弟荀顗,以之為奇異;又闢北地人傅嘏為掾。陳群亦曾上言舉薦當世隱賢管寧︰」臣聞王者顯善以消惡,故湯舉伊尹,不仁者遠。伏見征士北海管寧,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前雖征命,禮未優備。昔司空荀爽,家拜光祿,先儒鄭玄,即授司農,若加備禮,庶必可致。至延西序,坐而論道,必能昭明古今,有益大化。」陳群亦不忘論騭人物,曾與崔林共論冀州人士,林稱冀州當以崔琰為首。陳群以」智不存身」貶之,但卻被崔林反駁道︰」大丈夫為人但有邂逅而已,即使如卿等幾人,又足以為貴嗎!」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大將軍曹真上表欲起兵數道伐蜀,從斜谷而入。陳群認為當年曹操到陽平攻張魯,已經多收豆麥以增添軍糧,然而張魯未下而軍糧猶乏。如今既無別因,而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糧草必會受到鈔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則勞損戰士,這些都是不可不熟慮的事。曹睿便依從陳群所議。不久,曹真復上表要從子午道出軍。陳群又述說其中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于是曹睿以陳群之議下詔曹真。其時正霖雨積日,陳群又以為應宜詔曹真還師,曹睿從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圍攻祁山,不克引退。魏將張郃深追其軍,為流矢所中,死于木門。曹睿甚惜張郃之死,臨朝而嘆道︰」蜀未平而合死,將若之何!」陳群也道︰」合的確是良將,乃國之所依。」衛尉辛毗則以為張郃雖然可惜,但畢竟已死,不應示弱。于是向陳群說︰」陳公,這是甚麼話呢!當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曹操),及後委以國祚,而文皇帝(曹丕)受命,黃初之世,亦說天下不可無文皇帝,至其委棄天下,而陛下(曹睿)亦自龍興。如今國內所缺乏的,又豈會是張郃呢?」陳群便道︰」亦誠如辛毗言。」曹睿笑說︰」陳公可謂善變矣。」
??魏明帝有一個女兒,出生不到一個月就夭亡了,明帝卻要大操大辦,追封謚為平原懿公主,以成人之禮送葬,還命令所有官員都要穿上白衣喪服,朝夕哭臨,明帝以帝王之尊,也要親自視察陵墓,送其下葬。陳群反對明帝這種過分的舉措,上書規勸。他說︰「按照古人的規定,八歲以下的幼兒死了,禮節上不求完備,現在公主尚未滿月,卻要給以成人之禮,這是自古以來所沒有過的事。希望明帝不要做無益有損的事情,這樣,既可免去宮中之人因送葬暴露田野,影響農民田耕,又可以節省許多無益的費用。作為一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一舉一動,都應當十分慎重才好。而陛下竟至以帝王之尊親自為其送葬,視察祖陵墓。願陛下莫為此等無益有損之事,只須群臣為其送葬便了。乞求陛下車駕切勿起行,這是萬國臣民一至的希望啊。听說陛下車駕打算去到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數萬人,全部跟隨東向,舉朝大小,沒有不驚怪的。有的說這樣做是為了避免衰敗的命運,有的說是準備遷都,有的說不知這是什麼緣故。臣以為吉凶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是沒有什麼益處的。若非出巡不可,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宜處之。這們可以避免全宮上萬人在野外露宿,荒廢農事蠶工。如果讓敵人知道了,必然會生出事來。陛下出巡的煩費,不可計量。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寧,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況且乃帝王乃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難道可以輕易逃月兌嗎?」然而明帝不听。
??青龍年間(234—237年),魏明帝為追求享樂,不顧農時,強征了許多在田力耕的役夫,大造宮室。陳群再次上書諍諫,他說︰「古代夏朝開國之君大禹,勤政愛民,他不準為自己建造高大的宮殿,也不穿好的衣服。現在,國家處在戰亂之後,人口稀少,何況吳、蜀二國尚未翦滅,我們就更應當講武勸農,為統一全國積蓄力量。陛下置統一大業而不顧,卻先營造宮室。老百姓因為勞役而丟下田地不管,他們何以為生?一旦有了戰事,怎麼去應付敵人?「曹睿不听。仍強辭奪理,為自己找借口,堅持要建。陳群便再一次上書說︰「人們想做一件事情,總是會找出一些理由,何況身為皇帝,臣下誰敢違抗?陛下一定要建,我也不能使陛下回心轉意,不過,如果陛下能稍微再想一下我的諫疏,也許會改變初衷,這樣,就非臣下所能追及的了。」明帝理屈,才不得不裁減了一些項目。」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其年朝廷營治宮室,百姓因而盡失農務時利。陳群上疏奏道︰」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宮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曹操)知其疲民也。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曹睿答道︰」王者宮室,亦宜並立。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復興役邪?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陳群又說︰」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夫人之所欲,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前欲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後欲置之,謂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漢明帝欲起德陽殿,鐘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復作之;殿成,謂群臣曰︰」鐘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聖听,不及意遠矣。」曹睿于是有所減省。
??陳群被曹操加以重用,一直輔助曹氏家族,官累至御史中丞。一生為政清明,十分節儉,還最愛周濟他人。他「雖位充祿厚而以貧終身」,其清白可對蒼天。
??未知陳群何年逝世,享壽多少,又有哪些功績,請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