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書 第三十八章懲戒蒙味

作者 ︰ 風天小畜卦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意為割草伐木。充當強盜不利,抵御強盜有利。

以剛居上,治蒙過剛,故為摯蒙之象,

然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必反為之害,唯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于嚴密乃為得宜,

故戒佔者如此,凡事皆然。不止為誨人也。︰「利用御寇」,上下順也。「擊蒙」和成語「振聾發聵」的意義一致,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听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這也是教育的一種方法;但「擊蒙」的「度」要適中,過了這個「度」就有粗暴的嫌疑—不利為寇。所以說「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達到了這個目的,對上對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都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上了—「上下順也」。

爻辭的「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是說在敲擊振聵蒙昧時,千萬不宜過急過激,不然將激化矛盾,反而釀成仇寇;但如治理蒙昧得當,自當防止了仇寇的發生。也即是說在治理蒙昧時,千萬不要導致仇寇,而要防止仇寇的發生。這是蒙卦的第六爻。擊蒙,是指攻擊蒙昧以去無知。寇,敵人,人丟棄蒙昧無知,就能更好地對付敵人,敵人就不易于因你的蒙昧而攻擊你了。所以說︰「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孩子不懂事正常,但是因為不懂事而侵犯別人就不正常,這個可以打。如果孩子只是有自己的主見,大人是不可以侵犯的。

但是,教育孩子不是以听話為目的。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強行要求他跟自己一樣,一定不能傷害孩子的自我。

不要給孩子灌輸成形的觀念,孩子的觀念要讓他自然成形,總之要讓孩子沒有壓力下自然成長。

教育擊打,不應當作匪寇,而要抵御匪寇。說明的是我們要好好教育那些頑固不化的頑固派,徹底的將他們征服。還要看看教育方式,用的正不正。我們看到很多學校的老師,都有過打調皮學生的經歷,那都是對調皮,不愛學習的學生實在是沒辦法,才出吃下策。這個就要要求打的恰到好處了,有些老師擊蒙的剛好,家長們反而很樂意,有些老師擊蒙舀捏不適當就成了教育意義上的體罰,搞不好還會別免職。所以說,你要擊蒙可以,但你要舀捏好火候,否則,即使是好事,也會被別人誤認為的壞事。

擊蒙即擊打蒙昧,意為嚴厲的教育方式。但下一句︰「不利為寇,利御寇。」意為︰不利于充當敵人(盜寇),而有利于抵御敵人(盜寇)。這句話和前面的「擊蒙」不連接啊。「不利為寇,利御寇。」是在說明什麼道理?

「不利為寇,利御寇。」這句話不與前面的「擊蒙」連接的話,好像在說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

在社會上收到欺騙後產生的覺悟只能增加自己的防範心理,而不能使自己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個時代,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的,就是強盜,不管你是什麼身份。

這個時代是平等時代,就是社會地位人人平等,一切不平等都該取締。

呂蒙在孫權勸告下,勤奮讀書去其蒙昧無知,成為吳國大軍統帥,還一舉打敗了蜀國名將關羽的故事,可解此爻爻義。

故事︰

三國時,吳國有位將領,名叫呂蒙。他一直跟隨孫權南征北戰,為東吳的建國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位呂蒙不愧為英勇的戰將,然而,自小未曾讀書,所以,文墨沒有,行事粗魯,又全不懂禮儀文飾。大家都呢稱他為「吳下阿蒙」。

一次,孫權與呂蒙在一起時,孫權說︰「呂將軍,你現在與我一起執掌國家大政,應該多讀點書,學點歷史和文化知識,這樣才好。」

呂蒙一听,馬上說︰「我一天軍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讀書?以前,我不讀書,不是照樣帶兵打仗嗎?」

孫權笑著回答︰「要說忙,你不會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來,就抽空讀了《史記》、《漢書》和各種兵書。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帶兵打仗經常都忘不了讀書,越老越喜歡看書。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時常手不離書,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說讀書與不讀書,那可大不一樣。書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聰明;書中的歷史經驗教訓,可給人啟示警惕。我治國理政,許多都是從書中受到教育啟發的。」

听了孫權的這一番話,呂蒙才知讀書的重要,從此以後,每天軍務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時間來讀書。他還聘請了二位文士,來指導他讀書。

開始讀書時,呂蒙倒沒什麼特別感受。漸漸地,呂蒙讀出味來,眼界不斷開闊,思路日益活泛,才發覺自己以前的許多愚昧無知。于是,越讀越有味,後來竟成為一位飽學之士。

周瑜去世後,孫權任命魯肅為大都督。這位魯肅是吳國一位名士,學問淵博,讀書破萬卷。他與呂蒙都在周瑜手下做過事,常戲謔呂蒙,「吳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魯肅到呂蒙的駐軍去巡視。空閑時,呂蒙主動與他談起學問來,魯肅大感意外。開初,呂蒙是以請教者的身份與魯肅交談;不一會,呂蒙提了幾個問題,魯肅都答不上來;後來,魯肅只有听呂蒙一個人講的份了。」

听完呂蒙高談闊論,引經據典,魯肅十分驚嘆地說︰「想不到你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學富五車了!本人敬服萬分!」

魯肅去世前,推薦呂蒙接蘀了他的職務,深受孫權的器重。

東吳自立國後,一直想奪回關羽鎮守的荊州,但一直沒有成功。而荊州一日不奪回,就對東吳有一天威脅。

呂蒙當上統帥後,一面采取各種軍事步驟,一面聯合魏國,終于使一代名將關羽敗走麥城,奪回了荊州。

人生啟示︰

任何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因而,都有蒙昧無知的地方,都需要「擊蒙」。若不能消除蒙昧無知,就會被「寇」乘虛而人;若能「擊蒙」,有害的「寇」就不會有機可乘了。呂蒙能自覺地「擊蒙」,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素養,消除蒙昧無知,由阿蒙變為飽學之士,實現吳國多年奪取荊州的理想,被傳為千古佳話。我們也應從呂蒙的故事中得到啟迪,時時注意發現自己的「蒙」,並努力去消除它。一個人的「蒙」越少,作為就越大。(並不是因為你的本身的盲區越來越大了,而是因為你位置的變化導致別人對你需要的東西更多,進而導致你的盲區可能越來越大!

向神靈請教,要誠心誠意;割草伐木開荒,要腳踏實地;誠心娶妻成家,要以禮相待。一個「誠」字,道出了為人處世、建功立業的秘訣。誠心真心可以感天動地驚鬼神,所以古人在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話時,不僅有無數真實的體驗作鋪墊,而且也包含著對人的能力的自信。相待以誠,大概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之初最樸實的道德倫理準則。為了使人們確信這一準則的權威性,便構想出了神靈也偏愛誠信的依據。有了這種說法,多少使人們在心理上有了戒懼,行為有了規範。不過,越軌者在任何時代都有。遠古沒有嚴密、帶強制性的法律,越軌者試圖不勞而獲,憑借暴力(**的和武器的)手段強奪。這一來,就給本來就在為生存艱難奮斗的古人平添了防盜御寇這一重任,在與天斗的同時,還得與人斗,以至有了戰爭。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銘記上天神靈偏愛誠買守信的人們,肯定有助于我們在生命歷程中的過渡。

蒙,本有自己的美智美德,故當善罵敢發使其自悟自得.亨有其機,不待強求.誘掖勸化使發其心而自求師.則其機勤,還其機而察之。求我發於初心。一而不雜是性之動,先之故亨其道心。

若初心不專,二三其念,則欲勤而性漬故不先,不亨其人心也.天下皆復其性,而教之能事畢也。

政教之義,輿天地並。故繼乾坤而立屯蒙。

亨者,赤子之心。—真自如,萬理皆備。正可誘之使通。誘之若何?不往教而蒙知所尊。尊而後信。不輕教,而蒙知歷勉,勉而後通.此蒙之所以會亨也.初以柔懦,故應剛柔以濟。

三以頑囂,故戒娶女。

四所應所比所居皆陰所謂獨學麗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者也.幽室之中,非燭何見乎!

五之而曰童蒙吉,是特以嘉美之稱也。乃又曰吉.乃見其聰明好學,柔巽天真可知。其如園中之樹苗乎,尤質之美者,故園丁多以培植,將欲使成大樹,以其美蔭而蔭天下。

九二是罵蒙師,乃居中正之位,即非一校之師。乃天下之師,乃為一國掌教育之責者。司徒之宮,是也。

包有天覆地載之量。擊有移山壓卵之力,寬猛相濟以為用也.禪家亦雲。有攝受之慈.有折伏之威。

上九,艮為手罵石,擊象。

教育方式至關重要,既不能過于包容,又不能過于嚴厲。要學習聖人的教育方式,引導被教育者自己管自己,這才是上策。

我們來說說古代聖賢們教育學生的方法;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首先,每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時,父母應當親切、耐心地詢問孩子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給以滿足。但合理的滿足一過頭,也可能變成不合理,因此父母必須一是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才能換取這種滿足。所以,滿足了孩子的要求後,也應當真實地告訴孩子,父母為了滿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勞動,以便讓孩子在愉快的時候,也知道勞動的艱辛,從而培養體諒父母的情感。其次,對于不合理的要求應當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慢慢平靜下來,並要耐心嚴肅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他的要求不合理。當孩子不听勸告、示威性地反抗時,父母既不應妥協,也不應暴跳如雷,而應冷靜嚴肅、態度堅定。總之,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父母只要保持冷靜,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夠想出有效的對策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會慢慢提高。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父母對孩子的拒絕一定要前後一致。拒絕不是因為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動,它是一個讓孩子對周圍環境、對行為規則進行認識的好的教育機會。

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師,天下的許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為師。有一天,孔子收了一個新的學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後,非常吃驚,因為孔子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老頭子,論相貌,並不英俊瀟灑;論身材,也不壯碩;論談吐或聰明,也只是普通而已。

子夏就想︰「我的老師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師,可是看來並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呀!會不會是傳言太過頭呢?」子夏又反觀自己的同學,個個幾乎都是人中的龍鳳,有許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師英武得多,還有一些談吐和聰明也不輸給老師。

子夏想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些人既已比老師優秀,又何必從各個國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嶺地來追隨老師呢?」

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師,問個明白。他跪在老師的身邊,急切地提出問題。

子夏問孔子︰「老師呀!您覺得顏回的為人怎麼樣?」

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就說︰「顏回的仁義比我好。」

子夏︰「那麼,你覺得子貢為人怎麼樣?」

孔子說︰「子貢的口才比我好多了!」

子夏︰「那麼,子路的為人又如何呢?」

孔子說︰子路的勇敢遠遠的勝過我呀!」

子夏︰那麼,子張的為人又如何呢?」

孔子說︰子張的為人莊重是我萬萬不及的呀!

子夏本來是跪著的,這時吃驚的跳起來,說︰「老師!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比您好,為什麼他們要拜在你的門下學習呢?」

孔子笑了起來,說︰「來,你不用跪著,也不用站著,坐下來,讓我告訴你。顏回的仁義心很強,但是不知道變通;子貢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夠謙虛;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讓;子張為人莊重,但是和人合不來。

這些學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們的長處和短處,發掘他們的優點,改善他們的缺點。他們雖然都有比我強的地方,卻並不是完善的,這是他們一直跟著我,不願離開我的原因啊!」

不只是師生之間是這樣,父母與子女、上司與下屬不也是這樣嗎?天下沒有完美的學生,也沒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屬。如何激發潛能,使優點長處得以發揮,並改進缺點,彌補短處,才是教導者的責任。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百科大全書最新章節 | 百科大全書全文閱讀 | 百科大全書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