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很多人普遍不看好《私人定制》,說是想進來看小鋼炮王朔的諷刺幽默,結果放出來的是春晚式的小品禮炮,如果說你看春晚小品能樂呵,那你看這部電影也能樂呵,如果您不覺得春晚小品樂呵,那你看了估計也不覺得樂呵。誰讓馮小剛是一春晚導演呢?
影片分三個故事,一如既往的堅持了《甲方乙方》地色,荒誕怪異不接地氣,插科打諢沒有主線。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給領導開車的司機,整不明白為什麼領導都經不起糖衣炮彈的,于是自己過把官癮,考驗自己的高風亮節,而結果是縱使拒絕百般,最終還是出自己的弱點而深陷其中。
第二個故事講一俗氣導演,拍電影散發濃濃的俗味,賺了花不完的俗錢,票房10個億,諷刺的是誰就不對號入座了,然後想渲染一身藝術氣息,當一個高雅藝術導演,最終和一個他覺得高雅的彈棉花農民換血,結果農民成了榮華富貴的俗氣導演,享受出人頭地和鎂光燈的榮耀,而導演成了一個藝術家,在一個類似于地下藝術展中給寥寥無幾的觀眾展示著自己無人能懂的藝術作品。
第三個故事走溫馨路線,讓一個撐船的大媽享受一天暴發戶的生活,全程低俗消費,竭盡所能表現暴發戶所謂的除了錢啥都沒有的俗氣,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媽非常入戲的過了一天,然後該回歸正常人的時候還是能當回正常人。
綜合以上所述,你可能覺得這劇本非常春晚,和諧的氛圍貫穿全片,但我認為,王朔真正諷刺對象其實是看客,國人愛看熱鬧,喜歡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斷是否,卻忽略了事物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笑話別人的同時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被笑話的對象,缺乏理性思考。這恰恰如同王朔的一個轉變,從一個鋼炮頑主,變成一個能諷刺而不憤青的人。而且在三段故事過後,馮小剛用了一個外表看似煽情的環保宣傳片,但結尾峰回路轉的以一個諷刺性的采訪總結全片的核心。
那就是,你他媽覺得自己特高尚特有理想的明白人是吧,一句話打你的臉。別氣啊,影片一開始不就告訴您這個故事只是逗您一樂,別較真了嗎?
這個冬天,已經有點冷。
在這麼冷奠氣里,很多人是沖著馮小剛和葛優的名字,走進電影院,去看這場期待已久的《私人訂制》。連一些商家也借這個光,打出了許多某某商品「私人訂制」的廣告。
我後邊的兩個女孩兒,一直在笑。她們是被電影里的搞笑台詞和片段,逗得花枝亂顫。有時候,我也忍不住笑幾聲,範偉和葛大爺硬是能把別人都笑死,他們還在那很冷靜、很嚴肅地繃著。
相比前幾個小品故事的幽默和搞笑,我似乎更偏愛最後的兩個小品故事。一個是河道清潔工丹姐(宋丹丹飾)夢想變成有錢人的故事,還有就是最後一個向大自然道歉的故事。丹姐被「私人訂制」成大富婆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種有關什麼才是幸福、什麼才是快樂抵論。有錢就幸福快樂,沒錢也就要低人一等,王錚亮演唱的那首《時間都去哪兒了》適時響起,讓人想起我們已經年邁的父母,成了影片最大的亮色之一。只不過丹姐也並不是馬青(鄭凱飾)的父母,馬青對丹姐的感情也並不是父母之情,所以這首歌雖然很加分,但細細推敲,還是有點跑題。
影片最後的一個小品故事,是向大自然道歉。這段戲碼直切現在的環境污染,濫采濫伐、任意排污、霧霾不散,在這段戲碼當中都有體現,不過對環境污染的幾個分節表現,似乎都沒什麼很密切的故事性聯系,基本上屬于幾個演員單個兒往外蹦的那種風格。馮小剛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經常觸踫現實題材的導演,他不像張藝謀那樣經常到歷史中去捯飭一些東西,單沖這一點,馮小剛就值得尊敬。
說到這里,其實影片的第一個單元是表現「領導**」。範偉把中國式領導範兒給以漫畫式呈現,有點兒夸張,但又的確很像,或者是很符合人們心目中的領導形象,真正應了「藝術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那句話。就連影片那個「世界最俗導演」也是對現實的一種觸踫,我們看了是圖一樂,但馮小剛就不是對娛樂圈的某些現象有所指,他至少要冒著被某位同行或者是某些同行「對號入座」的可能性誤會。
想想現在對這部電影的詬病,你會發現可能我們並沒有完全懂得這部電影,也並沒有完全懂得馮小剛。馮小剛對這部電影的藝術呈現,可能更像郭德綱的相聲,它並不高雅,它甚至用了很多有點老生常談的段子來逗大家一樂;但是笑過之後,你卻發現這原來全是最現實的生活。
當新一代年輕導演開始集體發力,張藝謀、馮小剛都在逐漸老去。有一天,他們可能會突然宣布息影。那天中午,我和一個親戚一起喝酒。他原本是個特別好酒、好品酒的人,屬于那種即便喝趴下也不喝敗的酒風。但是現在上歲數了,他早已不再主動去找人拼酒,想喝了就端端杯,不喝了也沒事。馮小剛,會不會也是這種狀態?躺著就把電影拍了,他不再全部去顧忌電影要怎麼拍,觀眾會怎麼看,他只是像一個成名已久的書畫大家,在紙上隨意呼啦呼啦,我們看了,可能就是潦草的圖畫;但是另外一些人看了,會從那不是筆畫的筆畫里,看到他已經疲憊和最放蕩不羈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