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 §§§20.征求並尊重孩子的意見

作者 ︰ 未知

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千萬別說︰「你錯了。」

(美國)戴爾?卡耐基

經典事例

周末吃晚飯的時候,媽媽對柳瑩說︰「明天我們把你送到女乃女乃家去,你要在那里住一個月。記得要听爺爺女乃女乃的話。」

10歲的柳瑩吃驚地問︰「為什麼?」

爸爸回答說︰「我和你媽媽都要出差,家里沒人照顧你。」

柳瑩皺了皺眉︰「為什麼不和我商量呢?我想去姥姥家的。」

「商量什麼?讓你去你就去!」媽媽說,「你還挑,女乃女乃家和姥姥家有什麼區別?」

「可是……」

「沒有可是!」爸爸又打斷了柳瑩的話,「大人決定的事情沒有你插嘴的份!」

第二天,柳瑩果然被送到了女乃女乃家。她非常不高興,她只是想告訴爸爸媽媽,女乃女乃家離學校太遠了,若是去姥姥家,上學還近些,怎麼他們就是不听她的意見呢?

智慧點撥

父母大多會像柳瑩的父母那樣,很隨意地就蘀孩子作出決定,不問孩子的意見,甚至也不允許孩子發表意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意見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父母不應該無視孩子的意見。

一個家庭總是要有各種各樣的大事小情,而這種種的事情有的是關系到個人,有的則需要全家來一起面對。當然,生活中有些成人的事情是不必讓孩子知道的,但是對于有些事情,作為家庭成員的孩子,完全具有對其提意見的權利。遇事經常和孩子商量,並征求孩子的意見,也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賞識和尊重。

尤其是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情的時候,父母更是應該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見,畢竟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有發言權。父母切忌對孩子大包大攬,不問孩子的喜好,強迫孩子接受安排。而對于家庭共同面對的事情,父母也要綜合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的意見,才能最後定下結論。

所以,征求並尊重孩子的意見,除了能搜集到更快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還能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更增加父母與孩子間的互相尊重。

參考建議

孩子和父母都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閱歷淺就無視孩子的意見。父母在決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听听孩子的看法。有時候,孩子的意見也非常重要,甚至能對整個事情產生重大的影響。

1.善待孩子的參與權。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個成員,對于需要整個家庭共同面對的問題,孩子應該也具有參與討論和做決定的權利。也就是說,孩子也具有家庭問題參與權。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他的意見根本就沒有參考價值。而且因為孩子接觸的事物少,他的思想也並不如父母般成熟,他所作出的意見與決定,也許並不十分有用。但父母卻忽略了一點,孩子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要遠超于成人,而許多新鮮觀點也許正是父母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因此,父母應該善待孩子的參與權。面對家庭的一些問題的時候,也應該適當讓孩子參與進來,並要認真听取孩子的意見。

2.鼓勵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征求孩子的意見,不是指詢問孩子「是不是」或者「好不好」,而是應該讓孩子將自己的心中所想說出來,讓孩子對一件事物發表一個完整的自我意見或者建議。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讓他多參與到事件的討論中來,並且能夠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而讓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是對孩子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一個鍛煉,可以讓孩子養成勤于思考,並且善于發言的好習慣。

3.正確對待孩子的不同意見。

所謂「各抒己見」,就是指各人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于孩子也是一樣,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所說的不同于己的意見與看法。

若是孩子的意見有可取之處,父母應該表現出賞識與尊重,並要對孩子進行鼓勵和支持;若是孩子的意見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父母也不要對孩子的話置之不理,除了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之外,還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意見究竟不妥在哪里,這樣也可以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4.不要忽略孩子的反對意見。

其實絕大部分的人對于反對意見都抱有不友善的態度,要麼是盡力反駁,要麼是據理力爭,有的甚至干脆就裝作沒有听到。的確,反對意見也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但不少時候反對意見卻恰恰是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而對于孩子的反對意見,父母切記不要因為是孩子,而且又是反對的聲音就對其意見徹底忽略,也不要對孩子的這種意見進行諷刺與阻撓。父母可以與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爭論,通過商量和交流,最後得出一個有利于解決問題的結論。

金玉良言

家庭的概念包括所有成員,父母不應該剔除孩子的聲音。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完全可以讓孩子也參與到討論中來,並且以誠懇的態度征求孩子的意見,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以及大局觀。

§§§21.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青年出于對父母的愛和尊重,有時不得不抑制自己的願望和愛好,放棄自己所選擇的,也許有著特殊興趣和才能的領域,而去屈從父母或保護人的願望。這種痛苦的選擇往往足以壓抑他們的熱情和對人生的樂趣。這對社會來說是在已經死氣沉沉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個消極因素,而不是增加一份生氣勃勃的力量。

(印度)甘地夫人

經典事例

母親帶著7歲的兒子去逛書店,兒子站在擺放字帖的書架前認真地看著。不一會兒,兒子對著母親舉起一本英文描紅字帖說︰「媽媽,這本書你看好嗎?」

母親提醒兒子,他已經有的一本英文描紅字帖還沒寫完。但看到兒子渴望的眼神,母親換了一種口氣說︰「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啊!不過,你若是買回這一本,家里就有兩本英文描紅字帖了。但你必須都保證寫完,否則就不買。你自己選擇吧,是買還是不買?」

兒子想了想,堅定地說︰「買!」

後來,兒子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每天都用20分鐘的時間,在兩本描紅字帖上都認認真真地完成一頁字。每次母親看著孩子認真的態度,都會欣慰地微笑。

智慧點撥

生活中,父母對于孩子的選擇,經常忽略或者否定。但這樣時間長了,就會打擊孩子對于選擇的積極性,孩子也會形成依賴心理。故事中母親的做法值得提倡,她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給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可見,只要給予孩子肯定與尊重,讓他自由發展,父母及時為孩子提供幫助並加以指導,孩子就可以做得更好。

很多父母習慣于孩子「听話」,但孩子的「听話」又能听多久呢?他總是要面臨人生的一系列抉擇的,他總是有父母不能蘀他做決定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盡早學會自主選擇,才是給了孩子一個在未來生存的技能。父母要讓孩子不僅是听話,更要有主見。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因為信息時代取代工業時代、世界無邊的競爭、放權自由的管理模式’,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由此可見,在現代世界,自主選擇權對于孩子未來的發展多麼重要。所以,父母應該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能夠作出準確的選擇。

參考建議

這個時代的孩子,從很小開始就面臨許多的選擇,而父母又是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因此,父母應該通過一些讓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來鍛煉孩子的選擇能力,對于他的未來成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1.要教孩子自己想辦法。

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兒,要麼是難題跨不過去,要麼是障礙不知道該如何清除。這時候,父母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多想想辦法,不要什麼都想幫著孩子解決。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就是讓他自己多思考,讓他自己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案。若是失敗了,孩子可以從中得到教訓,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分析自省,從而提高他的判斷能力。而孩子有了良好的判斷能力,對于他的自主選擇是大有益處的,這將會大大減少他做錯誤決定的機會。

2.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對于一些事情,尤其是關乎于孩子自身的事情,父母就要將選擇權留給孩子,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父母很明確地知道這些事情應該如何做,但是,父母還是要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能夠自己為自己的事情**下決定。

而且,父母也不要害怕孩子會犯錯,往往孩子從錯誤中得到的學習,要比從父母直接的指導中學到的東西要多得多。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成為自己的主人對于他的未來生存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只能是提供一些參考與建議,孩子越早學會自己下決定,就能夠越早養成**的習慣。畢竟,未來的太多事情,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抉擇的。

3.減少對孩子的指責。

既然給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那麼父母就要信任孩子,不要對孩子作出的決定給予指責,甚至批評與嘲諷。那樣將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于孩子的選擇,父母也不要以指責來橫加干涉,更不要對孩子與自己不同的選擇意見直接扼殺。經常地否定孩子的選擇,孩子就會覺得這是父母對他的選擇的不尊重,也會打擊到孩子對自主選擇的積極性。

4.不給孩子太多的限制。

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就是要求父母放手,不用太多的規矩去限制孩子的自由。既然是自主選擇,父母就要讓孩子有一片自由發揮的天地。

當然,父母對于放手想必還是會有顧慮,這時候,父母可以采用共同決定的方法。比如孩子喜歡踢足球,父母就可以說,只要你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踢兩次,一次只能踢兩小時。如此,將自主權交給孩子,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自主的能力,而且也會激發孩子為了自己的喜好而更努力去做那些「必須做」的事情。另外,不給孩子太多限制,放手讓孩子去做,還能增加他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金玉良言

人的一生,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一個人的選擇又往往決定了他的生活。因此,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孩子盡早學會對他的人生做決定,這才能保證孩子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的生存、競爭與成功。

§§§22.不要給孩子貼上「笨」標簽

教育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于要使一個在絕大多數兒童來說,能夠勝任而偏偏在他來說不勝任的兒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要使他體驗到一種人類最崇高的樂趣認識的樂趣、智力勞動和創造的樂趣。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經典事例

上小學3年級的陶浚對數學一直很 頭,他在數學方面的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與別的孩子相比有些差距,父母對此非常著急。

這天,陶浚舀著考了50分的數學卷子回家,媽媽一看見卷子上的分數就急了,沖他大聲嚷道︰「你怎麼那麼笨!我花錢讓你上學,你又考這麼點分回來!你天生就是學不會的笨腦子!」

陶浚委屈地看著媽媽,小聲地說︰「我才不笨呢……」

「什麼?」媽媽听見孩子的話更急了,「你不笨?你不笨你考這麼點分?你看人家鄰居的孩子,門門功課滿分,你呢?笨得要死,這麼簡單的數學都不會。」

陶浚開始掉眼淚,媽媽卻不理會,只說︰「哭什麼哭!還有時間哭?這麼笨還不快去看書,下次再考這麼點分看我怎麼收拾你!」

後來,陶浚再看見數學,就如看見猛虎,他不會的東西越來越多,甚至原來擅長的科目也漸漸學不會了。他感覺自己真的成為一個「笨」孩子了。

智慧點撥

生活中,類似陶浚這樣的悲劇不少見。許多父母都如陶浚母親那樣「恨鐵不成鋼」,「笨」標簽一張又一張地被貼在孩子身上。隨著時間的延長,孩子在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也堅信自己就是笨,從此失去了所有學習興趣。

其實,每個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父母的寶貝,都是父母未來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不僅能健康成長,而且最好還要出人頭地。但是由于孩子的成長發展不盡相同,當孩子接受知識稍微慢一些,有些父母就開始給孩子以負面的標簽。要知道,沒有人能全面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若是父母一味地抱怨孩子「笨」,將會極大地傷害到孩子積極進取的自信心,對孩子的自尊也有很大影響。

因此,父母應該相信孩子,不要給孩子貼上「笨」標簽。父母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蘊藏著很大的潛能,只有給予鼓勵與欣賞,他才能發揮潛能,從而更好地成長。

參考建議

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不停地給孩子灌輸「你很笨」的思想,日久天長,最終孩子也許真的就笨了。父母要知道,所謂的笨,都是父母「種」出來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撕掉孩子身上的「笨」標簽,只有「種」下優秀,最後才能收獲成功。

1.了解孩子的實力。

每個孩子對于知識的理解消化程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強,有的孩子則弱一些。父母應該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只要孩子在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上有了進步,他就值得表揚。

父母要切記,不要總用不符合孩子實際能力的高標準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達不到就會使孩子的自信與自尊都受到打擊。

2.多看到孩子的優秀面。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誰是一無是處的,孩子也一樣。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優秀面,多讓孩子體會成功的喜悅,不要總是說孩子在某個方面很笨,應該盡量減少孩子的挫敗感。也許孩子做數學題慢,但是孩子背古詩很快;也許孩子寫作文是個困難,但是孩子朗讀英語卻很有一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父母可以通過發揚孩子的優點,來激勵他彌補自己的缺點。

3.對孩子不要吝惜鼓勵的話語。

鼓勵是給予、是肯定,鼓勵可以使人堅定信念。一個人如果生活在鼓勵當中,他將會更快接近成功,也能創造更多的奇跡。對于孩子尤其如此,父母更是不要吝惜鼓勵的話。

上小學5年級的兒子在班里學習成績一直倒數。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建議母親讓孩子留一級。母親回家後沒有責罵兒子,甚至對老師關于留級的話都只字未提,反而鼓勵孩子說︰「今天老師在全班家長面前表揚你了,說你進步不小。所以,你只要再加把勁,一定有更大的進步。」母親的話激勵了孩子,孩子在後來的學習中真的提高了成績,就連建議他留級的老師都覺得不可思議。

可見,鼓勵的話語對于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母親一句鼓勵,竟能讓幾近留級的孩子闖過難關,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所以,父母不要總用尖刻的話語去說孩子笨,即使孩子真的理解接受慢一些,但只要有鼓勵,他也一樣能夠有所進步。

4.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

父母要知道,一旦經常對孩子說他很笨,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己戴上「笨」帽子,而且再也摘不下來。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是說人的期望對人的行為效果和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優秀的,並且經常用適當的語言給予鼓勵,那麼他一定會向優秀的方向發展,而且還會越來越好。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優秀的,讓孩子擁有自信心與自尊心,他才能擁有精神支柱,他才會逐漸走向成功。

金玉良言

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笨孩子。所以,父母要看得到孩子的努力,要看得到孩子的優點。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知道,只要他認真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獲。而丟掉「笨」標簽的孩子,也會在父母的期望與鼓勵下,獲得更大的進步。

§§§23.不舀孩子與別的孩子比

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中國的孩子受的是物質的溺愛,精神上的挫折教育。我們總是舀孩子和別人比較,忘記了孩子的優點。

(中國)周弘

經典事例

安安今年上小學6年級,和晶晶是同班同學,也是好朋友,父母間總免不掉要談論起兩個孩子。

每次安安看電視很長時間,媽媽順口就來一句︰「你看人家晶晶,一放學就寫作業去了,你再看你,書包一擱,就看電視,怎麼和人家比呀?」

家里來了客人,安安趁機跑出來玩,媽媽當著客人的面,批評安安︰「每次去晶晶家,人家晶晶根本就不出門,總是悶頭在書房里寫作業,不到吃飯時間不出來。你再看你?」

家長會後,媽媽對安安說︰「你和晶晶是好朋友,怎麼你的成績就趕不上人家呢?平時多和人家學一學,別就知道瘋玩。」

不僅比學習,媽媽還會比孩子的行為、態度、禮貌……久而久之,安安和晶晶不再是好朋友了。

智慧點撥

孩子的自尊心比較強,也很敏感。如果父母像安安的媽媽那樣,有意無意總是舀他和別的孩子作比較,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許會嫉妒,也許會自卑,而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所以,父母言語要謹慎,不能舀孩子和別的孩子作比較。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才的可能性。父母的盲目比較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不能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所以,父母不能盲目羨慕別人的孩子怎樣聰明,學習成績有多好等,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孩子的閃光點。

而有些父母偏偏喜歡舀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比下去了,就開始懷疑他,對他失去信心,甚至失望。除了讓自己不開心外,還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如果把別的孩子比下去了,父母除了能從中獲得滿足和成就感外,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但早晚有一天父母會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樣的比較什麼時候才是頭呢?

可見,舀孩子作比較本身就是一個不明智也不理智的行為,所以父母一定要杜絕。

參考建議

孩子犯錯了,父母可以適當地批評,但是要謹慎自己的言語,千萬不要把別的孩子當做衡量自己孩子的標準,相信賞識的眼光會讓他變得獨一無二。

1.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

孩子和孩子之間是不一樣的,肯定會存在性格、能力、天賦等多方面的差異。父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不能只抓住缺點去和別人的優點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別人,但是總會有一點要遠遠超過別人。也許反應有點慢,但是很細心;也許表達能力欠缺,但是善于傾听;也許學習成績不好,但懂禮貌,有愛心。只要父母真誠地賞識自己的孩子,總會發現他在某個方面是突出的,他就是獨一無二的。

2.不把別人的孩子當做衡量自己孩子的標準。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父母不能盲目期待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的樣子,更不能舀別人的孩子當做衡量自己孩子的唯一標準。許多父母最喜歡舀孩子學習的成績作比較︰「你看人家齊天明,這回又考了個班里第一,你再看你!」孩子听了這句話可能心里會想︰「你要是覺得他好,讓他給你當孩子呀!」

其實,父母應該冷靜思考,這麼說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孩子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嗎?那麼,這樣說真的能起到提高他成績的作用嗎?父母的出發點應該是鼓勵,而不是打擊,如果這樣說︰「你成績雖然沒他好,但是媽媽相信你,通過努力,一定過取得好成績的。」相信這樣的語言一定能起到激勵作用,不至于讓孩子產生反感的情緒。

而且學習成績只是評價孩子的一項指標而已,並不能說明自己的孩子就真不如別人。所以,父母要擺正心態,不把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更不能把別人的孩子當做唯一的評判標準。

3.不加強孩子橫比的思維模式。

通常情況下,孩子喜歡從父母的口中得出一些評價,他會用試探性的口吻問這類問題,「我畫得比她好看,對嗎」、「我們誰跑得比較快」等。這個時候父母要回避橫比的話題,鼓勵他,但不加強他的比較意識。父母可以這樣回答︰「這個很難判斷,你把樹葉畫得很美,色彩清晰。但他的太陽很明亮,著色也有進步。」或者說︰「你跑得快,因為你比他高。」這樣慢慢淡化孩子橫比的意識。

4.堅持「先好後差,重好輕差」的原則。

當父母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免不掉要提到孩子,但父母應要堅持這樣的原則︰先好後差,重好輕差。也就是說,父母在提到自己的孩子時,要先表揚優點,再說缺點。說優點的時候,時間要長,語氣要誠懇,是發自內心的賞識;談不足的時候,內容要簡略一些,維護他的自尊,並表示相信孩子,能將這些缺點都改掉。這樣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以免天天嘮叨,讓孩子反感。

金玉良言

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和自己比,舀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讓孩子在每一次的考驗中都有進步。當孩子失敗時,父母幫助他分析和總結,啟發他自己解決問題;有進步時,父母要多表揚,多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建立起親子間良好的溝通渠道和方式。

§§§24.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當孩子的要求得到滿足,他就會信任周圍的人,反之則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

(美國)艾里克森

經典事例

方明上初中後,一直想換一輛新自行車,因為現在他騎的是爸爸的老自行車,有些舊了,各個零部件也沒那麼靈活了。他曾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多次向媽媽提出更換自行車的申請,最後終于把媽媽說得動心了。

于是,媽媽找爸爸商量︰「給兒子買輛新自行車吧!」

可是沒想到爸爸卻說︰「憋著他,不能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暫時不給他買。否則樣樣都滿足他,他的幸福指數會越來越低,輕易得來的東西也不會珍惜。」就這樣,方明的自行車拖了3個月才買。

後來,方明在日記中寫道︰「這段時間總算夢想成真,換了新的‘坐騎’了。乍一看,小樣長得還挺精神,一身藍色‘坎肩’,還戴一副黑色‘墨鏡’,‘腳’還是兩鋼圈,坐在它身上,真是春風得意,猶如坐在一個大彈簧上,一顫一顫地,不亦樂乎……」

智慧點撥

看了方明的日記,就能知道他得到期待已久的自行車時激動的心情。試想,如果父母第一次就滿足了他的要求,他還會這麼興奮,這麼珍惜嗎?

生活中,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是也應該具備智慧,適時地拖延時間,延緩滿足他,以增加他的幸福指數。

一項研究表明,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養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還能使父母和孩子間建立起親密的朋友關系,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因此,父母應在不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情況下,盡量滿足他的合理要求。比如,彩筆、兒童書畫等一些相關的學習用品,玩具、乒乓球、籃球等培養他興趣的文體用品等等合理要求。

相反,如果孩子的合理要求沒能得到滿足,又沒有合理的原因,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成人感、**性在增強,有可能導致他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因此,父母要滿足孩子合理的物質和精神要求。

參考建議

當然,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是對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也不是不管什麼要求都持漠視的態度,而是要把握好「度」。一般來說,合理要求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但基本的原則是︰保證孩子基本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有利于其成長並在家庭經濟承受範圍之內。

1.父母要在原則問題上要保持一致。

父母要對一些原則問題持相同的態度,也就是說,對孩子的同一要求的處理方法要一致。父母不能今天高興了,就都答應了;明天不高興了,同一要求就拒絕了。這種做法不利于孩子辨別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合理,也無法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久而久之,孩子還會學會看父母的臉色行事。所以,父母要保證不因情緒變化失去理智判斷,也要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保持一致,減少矛盾,給孩子樹立一個統一的、正確的價值觀。

2.拖延滿足孩子的時間。

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又不要輕易滿足他。因為輕易得來的東西不僅不會珍惜,還會使孩子形成有求必應的習慣,降低其幸福指數。而終有一天,當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他可能會經受不起打擊。而拖延時間是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好方法,這樣會讓孩子知道「來之不易」,並讓他學會等待,適時地控制自己的**。

3.說明不能滿足其要求的原因。

有時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或者其他原因,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父母要向孩子闡明原因。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只是不予理睬或者一概拒絕,有可能會傷害他的積極性。當然,滿足其合理要求不是讓他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所以說,父母也要教育他勤儉節約,讓他合理消費。

4.滿足孩子合理的精神要求。

對于一些合理的物質要求,有些父母絕不含糊,能滿足的都盡量滿足,但是合理的情感要求往往是父母容易忽略的。比如,孩子要求一個擁抱,要求在睡前听一個故事,要求父母聊聊天、散散步,這些都是孩子合理的情感需要。因此,父母要多注重生活細節,不能盲目地用物質需要蘀代孩子的精神需求。

金玉良言

父母一定要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因為遷就和順從只會助長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拒絕他的目的是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會得到滿足,從而增強其耐挫的心理,樹立其正確的是非觀。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最新章節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全文閱讀 | 與孩子有效溝通好方法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