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于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
朱由檢在年弱時有個哥哥朱由校叫太子,即ri後的明熹宗。朱由校喜歡木工,但身為太子,朱由校讀書時必然會接受帝王之道的教育。
朱由檢當時只是信王,為了避嫌根本就沒人敢去教導他帝王之道,因此年輕時朱由檢一直受四書五經的教育。這在以後害苦了他,因為沒人會意識到有一天朱由檢會登基成為皇上。
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突然病故後,由于沒有子嗣,明熹宗的弟弟朱由檢于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崇禎」。
崇禎自小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面對這種xing格。我們一般都會稱贊他,多半會覺的他是個好皇帝。
如果是平和時期,比如明初,他一定會是個好皇帝,勤政,守祖訓。
崇禎是個守成之君,但可惜他面對的是明末這階級矛盾惡化的局面。他既沒有勇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又不會治人之術,平衡之道(教育從女圭女圭抓起啊!)。
他的死守祖訓,不知變動。心急,沒有擔當,又不肯承認過失這些xing格,注定他不會成為一個明君。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開始,大力清除閹黨。崇禎皇帝鏟除了魏忠賢集團,一時間文武百官皆稱他為聖君。大概是那些文武百官過于吹捧,崇禎自個還真的將他自己當成聖君,他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勤政,開始也是有愛民的,輕徭薄賦的想法。後來局勢越來越糟,他就顧不得愛民了!
不懂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總是心急地認為自己有那個本事能一瞬間將所有事都變好,可事實卻是相反,他所有心急想立刻搞定的事,最後都是更加惡化。從階級矛盾惡化到階級矛盾爆發了,農民起義了!
當他鏟除了魏忠賢集團,卻是沒有去尋找另一個集團來平衡東林集團的勢力。大概是東林學黨在他還是信王時,就一直在他耳邊鼓吹的緣故。使得他當真將一個代表大地主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利益集團看成是忠君愛國,大公無私,一心為國為民的「聖人」。覺的如果朝廷全都是東林學黨的人,那麼國家就會太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自己就可以成為千古聖君,永垂青史。
一時間朝廷上下多是東林學黨,崇禎的各項政策都受他們的擺布。
後世證明,東林學黨當中有聖人,可惜不是主流,而是非主流。東林學黨更多是只顧自身利益的偽君子。一旦觸犯自身利益,東林學黨根本就不會顧及國家民族的利益。他們群起圍攻,勢將觸犯自己利益的那個人以及祖宗十八代都打入jian黨小人。同時他們又貪得無厭,次次伸手跟國家、百姓搶奪利益。東林學黨並不是明末矛盾的根本原因,但它卻是導致了階級矛盾最終爆發了。
階級矛盾爆發了,開始崇禎還是一如既往地信任東林學黨。但當東林學黨提出的各種近似將崇禎當成小孩般哄的意見,沒有讓大明局面變好,反而變化。于是他開始懷疑、疏遠,想找另一個集團來代替東林學黨。
但此時東林學黨已經變成了龐然大物,面對它,崇禎退縮了!
這時的崇禎想的更多地是如何去讓大明生存下去,無計可施地崇禎采取了東牆補西牆、申時借亥時的辦法。
農民軍一有威脅,大明軍隊跑過去打農民軍。滿清有威脅了,再炮回打打韃子軍。結果兩頭不討好,輸給了農民軍,也輸給了滿清,大明可戰之兵最後全部消耗殆盡。
自崇禎以來,大明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少,有農業大範圍歉收的緣故,但更多地是面對代表大地主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利益集團(包含東林學黨,皇親國戚、還有富商礦主等),崇禎退縮了。他采用最愚蠢的辦法,加重了小農階級的稅賦徭役,結果……
從崇禎一生看,這個皇帝我個人覺的他不算個好皇帝,當然也不算壞。只是沒有任何準備,就匆忙當上皇帝,承擔原本不屬于他的責任的一個可憐人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