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板演講錄 第37章 企業文化(7)

作者 ︰ 魏開永

總結2005年的時候,我們是這樣的,堅持不懈的解放思想,形成與時俱進的思維,是企業發展的不懈動力。堅持審時度勢,才能認識機遇,抓住機遇,企業才能有出路。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堅持改革開放,通過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內外資源,不斷創造更多更大價值。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企業共同成長。堅持不懈打造企業競爭能力,是企業的永恆追求。堅持黨的先進建設,才能帶領企業不斷前進。

這是我們這幾年在構建和諧企業和建設企業文化當中的一些領域,現在企業生產經營在蒸蒸日上,重點工程建設日新月異、快速發展,廣大職工大練兵,人心思干、人心思進,搶抓實干、不斷進取的作風正在形成。

這是我們結合自己的企業實際情況,供大家參考。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柳傳志︰聯想制定戰略和執行中的成敗得失

演講背景2006年6月17日柳傳志在中歐管理論壇的演講。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題目是戰略與執行,聯想體系公司非常重視戰略制定,我們早在90年的時候,我們提出了關于想著打還是蒙著打的問題,後來聯想又逐步完善了

我們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一直把定戰略放在管理一個負責核心的位置。今天我想介紹一下以聯想集團故事為主線,來談談我們制定戰略和執行中的成敗得失。我先把架構說明一下︰聯想集團和聯想體系是什麼關系,中間藍的寫聯想控股有限公司,下邊是聯想集團,再下邊是2000年以前,2000年以前沒分拆,我又當董事長,又當ceo的時候,聯想控股公司和聯想集團實際一個董事會和一個管理層。那時候有故事,就是聯想集團的故事,上邊兩個藍的是兩個股東,一個中國科學院佔65%股份,一個聯想控股,職工持股會佔35%的股份,我要講的故事里邊發生在黃的這塊,但是黃和藍的一回事,再看2000年以後,聯想就做了一次分拆,分拆以後,我主要跑到中間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在那兒工作,在那兒當總裁,下面有五個黃框,這個通過聯想控股下面的子公司,第一個聯想集團。第一塊聯想集團,我在並購ibm以前,我是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後邊發生的故事主要指這兒的故事,所以我今天這個案例都跟聯想集團有關發生的事情。

我在介紹中沒有什麼理論,完全講的具體案例,就是這些故事。把這個案例串起來講也是頭一回,我沒有整理的很好。

第一個階段的故事是在2000年以前,那個時候我當ceo的時候,聯想集團的戰略是怎麼回事。在2000年以前,聯想的戰略還是比較粗線條的,如兩個核心要素,一個是願景,就是我們到底要向什麼地方去,一個戰略路線,我們把戰略路線的意思到底做什麼,不做什麼,為了到這個地方去,我們干什麼。第三部分是當年的計劃,當年具體的戰術步驟,到底怎麼布置,要遵循的粗線條的戰略路線。戰略路線說做什麼,我們下邊就做什麼,這是2000年以前。

2000年以前,我們有五條戰略路線,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對我們確實起到整個公司遵循他做這麼一個作用,這五條簡單介紹一下,第一條在it領域里多元化發展,這條對我們有用在哪兒?在it領域里,我們在那個時候,我在領導那個時候,是既有硬件,也有軟件。既做自制產品,又代理分銷國外其他公司的產品,在這個領域里邊全做的,那是我們歷史上逐漸一年年這麼形成的,這是我們一條。但是這條里更重要一句話含義是什麼?非it領域里我們堅決不做。因為在90年到2000年之間,有過兩次國內的房地產**熱,還有過證券市場的熱潮,我們堅決沒有混到里邊去,使自己能夠非常明確不沾他,這個我覺得是我們一個成功。我記得中關村的企業,在94年以前,卷到了,凡是做的好的企業,有錢的,卷到房地產里邊的幾乎非常多,像我們沒卷進去的非常少。卷進去的實際在那時候都是吃虧了。這一條我覺得對我們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實我們在93年的時候,也想炒把快勺到福州買地,後來我們停下來,研究我們圖什麼,到底想干嗎,把這個研究透了,我們想把這個作為路線,後來凡是這樣的事我們都不沾了。

第二條,業務發展以國內為主,就是2000年以前,我這兒應該補充一句話,大家剛才看到我們那個黃塊有五個塊的時候,我們現在控股下邊有房地產公司,如果大家有興趣,為什麼那時候不做,現在要做?到時候有人問這個問題,我再回答,這個跟這個主題沒什麼關系。

96、97年的時候,96年是聯想危機第一次在中國市場份額佔到最大,排到第一。97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準備排兵布陣到東南亞、香港發展,然後伺機向世界市場進發,到97年夏天的時候,我帶一個代表團,聯想的管理層代表團到台灣去做訪問,訪問的時候看到當時台灣的計算機廠家研發能力非常強,生產能力也很強,但是他們全是代工,全是做oem,詳細問為什麼?就是他們在島內沒有一個保底的廠,要大品牌面向世界非常困難,他們就放棄做品牌的念頭。主要在島內做代工,當時宏基有大品牌的努力,但是當時那批宏基主要是失敗的情況多,台灣企業基本都做oem,這件事給我非常大的啟發,我們在台灣日月潭臨時開一次戰略研討會,決定我們干脆甭出去了,台灣沒有島內保底市場,迫不得已做加工,我們在中國有非常大的保底市場,我們何必舍近求遠呢?實際世界上其他地區的pc增長量遠沒有中國快,我們不必向海外去,于是把兵力收縮回來,這件事其實做的非常對。所以很快我們在96年的時候,中國排第一的時候,市場份額佔7%左右,後來收縮回來以後,到2000年前後已經排到28%、29%了,這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路線。

第三條路線所謂「貿工技」的路線,這個根據我們具體情況制定的,我們在84年辦的聯想,當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投了20萬,後來從來沒有追加過資金,那時候我們一不懂管理,當時沒有學,也沒有錢,做研發基本的錢也沒有,也沒有風險投資公司,這種情況下怎麼發展?我們當時選擇的路等于先給外國公司做代理,給他們做代理的時候,向他們學習管理,學習什麼是市場,什麼是營銷,什麼是服務,等等。在這個階段我們確實學到很多東西,同時也積累了資金,從那兒以後,到了90年,89年的時候,我們在香港辦了我們第一個工廠,所謂貿工技有了這個繼續以後。為什麼要到香港辦自己的工廠呢?因為在當時中國完全計劃經濟,我們想做,有了市場的門路以後,想自己做生產,國家不給我批文,因為當時計劃部門,工業部的領導說,咱們國家有這麼多生產線,何必再加你們這個,誰知道你們一定能做成呢。于是沒有批給我們,沒有生產批文。于是在那個時候,我又帶了30萬港幣和香港兩家公司合資成立香港聯想,在香港聯想辦起了我們自己的生產加工能力。當時主要是生產主機板。到90年以後,國內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出國考察,看到我們真的在世界上有這麼大的份額,這才給我們生產指標,所以我們又打回來在國內建了聯想品牌的機器。所以,貿工技對我們是很適用的做法。至于現在很多高科技企業,認為根本沒必要走這個路,那是很對的,因為現在有風險投資公司,各有各的具體情況,這個完全不能給其他公司做什麼有特殊的經驗,只是我們自己符合當時的情況。

第四條,我們在當時著重發展了產品技術,這個技術在我們內部研討的時候就分成兩種,一種是產品技術,集成技術,一種就是核心技術,產品技術指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把個成熟的技術,根據市場的需要集成起來形成產品打出去。我還舉例子說明什麼是產品技術。

90年代初期的時候,中國家庭用的電視機彩電,大多數全都是日本的,到了90年代後半期以後,逐漸地變成了中國電視機廠家的,電視機佔主流地位,那是為什麼?有很多原因,其中中國電視機廠家突出注意了產品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電視機在日本的時候由于日本的國家電網電壓比較穩定,所以電視機的電源沒有必要花很大的成本精工細作,但是電視機到了中國以後,中國的電網電壓不穩定,220v上下波動很大,因此電視機廠家只要在電源方面加強做好以後,電視機立刻波紋沒有了。所以這種東西並不難,現成的技術,但是根據市場需要進行了改動。

拿計算機舉例子,當97年、98年互聯網盛行的時候,咱們國家的老百姓買了計算機以後,想要上網的話要插一塊卡,然後要裝一套軟件,然後要到電信機關登記這才能上網,而買了聯想的千禧電腦,按一個鍵就可以上網,因為我們把卡和軟件裝好了,到電信機關登記登完了,買了就可以上腦。這有什麼特殊技術?沒有,但是就這一下,那年我們整個中國市場份額擴大了9%。現在我們每次推出的技術里邊一鍵恢復,系統亂了按一個鍵就可以恢復,這個當然有一定難度,這個都對市場非常適用。電腦行業利潤確實是越來越薄,在94年前後的時候,毛利率達到22%左右,到了96、97年以後就直線下降,現在我們國內競爭對手同行大概毛利佔9%到10%,很低了,但是聯想的毛利一直保持在14%到15%,實際就是特別注重產品技術的開發和推動,每用一個新產品總有一個帶頭的技術,半年以後可能被別人追上來以後我們再開發別的,在這個領域里一直領先。這個產品技術干嗎用呢?我們不是只甘心發展產品技術,產品技術擴大了營業額,提高了利潤,有了積累,于是我們就把這個錢開始向核心技術方面挺進。現在聯想的技術部門有兩套,一套是產品開發部,他是放在全系統里,跟銷售是一個大體系,由產品經理決定我們研發做什麼。另一套在聯想研究院,就是為前瞻性的,為核心技術在做積累。最近兩年來,聯想推出了一個叫閃聯,和很多兄弟企業推出一個閃聯技術,把電視機、手機,其他的外圍設備無限聯在一塊,不管你是哪個廠家,只要符合我們協議都可以聯,國外跟我們搶這個標準,聯想花比較大的力量,這都是產品技術存資金的積累。所以產品技術先行,在那個時候對我們是很重要的經驗。

第五個,97年以後開始注意資金運作,我們以前因為資金少,除了積累主要是銀行貸款,到97年以後,我們注意把這個貸款融資改為擴股融資,這一做以後,注意了以後,聯想由當時的30億的市值發展到今天200多億的市值,聯想集團本身和聯想控股母公司,都從中收回了大概有幾十個億,我們把這個股份攤薄以後都有很大的收獲,這個今天不著重講了。

這五條路線講的是做什麼,不做什麼,為聯想2000年前的發展定了軌道,事實證明是很成功的。這里邊主要的經驗教訓,主要的經驗就是把事想明白了,定下來就要按照這個去做,這個是我們當時的做法。第二件事我想講的,2000年分拆以後的聯想集團,那時候我是聯想集團的董事長,楊元慶是ceo,那時候制定的聯想集團路線是多元化的戰略路線。這個路線應該講受到了挫折。2000年開始聯想分拆,分拆到楊元慶那部分主要以自制產品為主,當時我們把代理產品和軟件分到了神州數碼郭為那邊去,當時聯想在中國的市場上大概營業

額在200億人民幣左右,佔中國市場28%、29%的市場份額。股東要求聯想市場的利潤能夠持續增長。但實際上已經佔了麼大的份額以後,再繼續增長還是吃力的。這種情況下,戰略研究上研究我們到底下面應該怎麼做,當時定位的戰略路線希望做多元化,這也是it領域的多元化,做什麼呢?就是像網絡服務,fm365的網絡,還有系統集成軟件,還開發了更多的硬件產品,在戰略做的時候做的非常詳細,什麼是當前主要盈利產品,什麼是為以後做準備的產品,講的很細致。但是今天看來做的別不成功,在2003年底的時候,楊元慶組織了聯想集團管理層對三年的情況做了復盤,研究了經驗教訓,主要是為什麼不是很成功呢?主要我們在制定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關于資源的問題,要做這麼多事,資源夠不夠?在執行之中逐漸地顯現出來,推動新的業務開展需要的資源肯定有資金了,有人才,還有一向非常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的意識不是很深刻,我估計大家未必能想到是缺什麼。主要缺的是領導人精力的資源。因為楊元慶領導聯想集團,當時是聯想事業部,在94年到2000年的時候,節節高唱凱歌打勝仗,攻城略地非常的厲害,那一個重要的原因,楊元慶對pc感覺極好,比如選什麼型,用什麼方式銷售,甚至到服務,這些東西感覺非常之好,多次在2000年以前做戰略討論的時候,他認為要定什麼指標,下邊認為做不到,他堅決按這個做,都做到了,所以下邊人對他非常服氣。但是分拆以後,情況有了變化,一個是分拆前他實際是一個事業部總經理,分拆以前,他是一個事業部總經理,他專心管業務,分拆以後,他就變成一個公司的ceo,一個完整公司的ceo。這里實際有很多很多跟業務無關的工作,需要耗費他的精力。更重要的是加了新業務以後,比如網絡內容,fm365,里邊還有跟證券公司有關的業務等等,他的這個感覺無論如何就不會說只專心做pc那麼好,而這個東西不斷地會發生矛盾,發生什麼矛盾呢?因為在公司的組織架構是矩陣式的管理,有縱向有橫向的,你比如說人力資源保持一個橫向的平台,他要為做pc的銷售,做pc的生產,要做激勵方針或者考核的方式,同時要為做系統集成,做網絡服務的人,為他們制定考核計劃,這根本不是一回事。這些矛盾產生以後,到誰那兒拍板?在當時的楊元慶還不是很會利用企劃辦我們特用的,一會兒我會說到這個問題。基本都要由他自己拍板,而這些東西對他來說拍板可能也是陌生的,所以要費很大的心思,拍板了以後也未必正確,經常會遇到一些並不見得特別重要的東西,會影響他的精力和時間。而主業呢,我們的pc業務主業頻頻遭到競爭對手的打拼,主要是戴爾,後方陣地連連失守,都沒有時間來調整到底怎麼回事,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失敗。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老板演講錄最新章節 | 中國老板演講錄全文閱讀 | 中國老板演講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