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板演講錄 第56章 工作和生活(6)

作者 ︰ 魏開永

第二個問題就是剛才幾位學者講到的關于業務整合和文化磨合的難度,全世界的公司整合成功的大概不到40%,真正取得成功發展40%不到一半,整合本身確實也是疑雲重重,讓我們感到相當的緊張,這就是難題了,好在聯想在這些年來的學習,不僅是學習了業務表面層業務的管理方式,也對管理基礎進行了討論,進行了研究,現在我們聯想應該講具有一個很好的管理基礎,用我們自己的話說,有一個好的班子,有一套好的制定戰略的方法,有一個好的隊伍,因此剛才提了這些難題,有解嗎,我們正在做的解的過程,因為是過程,所以不便宣布,我想不出今年,聯想的具體的開拓性的戰略必然浮出水面。

▲袁岳︰如何在校園里為職業準備整合資源

袁岳︰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

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mpa,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現任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

中國信息協會市場研究業分會副會長,北京科技咨詢業協會理事長,世界專業研究人士協會(esomar)中國區代表,國際管理咨詢機構協會(amcf)中國區代表,北京留學生商會副會長,哈佛校友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西南交大、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管理學兼職教授、mba/mpa兼職導師。

演講背景2007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在中國石油大學做演講。

我想先做一個小小的調查,在座的各位同學今天對自己的未來想要干什麼想的很是清楚、沒有任何職業魂或的請舉手。謝謝。我們還是有一位同學的。那麼對于未來干什麼基本不知道、感到及其困惑的同學請舉手。還不錯,在我問的學校中還算是比較少的。可能跟石油大學有關,石油大學嘛,以後大家去勘探石油了,但也不一定,這個大學還有很多學習管理、學習其它專業的同學。其實我們今天不是正兒八經講的還不是職業規劃,也不是簡單的說怎麼找好工作,我們今天試圖加以解決的問題是︰怎樣為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做好準備。也就是說,怎樣在學校這段時間里,為自己做一個較好的職業準備。

「倒逼機制」

「倒逼機制」,就是倒過來做。什麼意思呢?一般人在循序漸進的方式下效率是低下的,「倒逼機制」就是倒過來給你造成一個狀況,使你的前進、發展、進取的效率比較高。

「倒逼機制」和職業準備有什麼關系呢?你們有很多人稀里胡涂上了石油大學的某個專業,當然不是光是你們稀里胡涂,大學生選擇的專業很多都是稀里糊涂的,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看著那個專業將來找工作好找,基本上都是道听途說,而且也不是根據你的愛好、知識或者你明白與否,基本上根據市場的趨向給你一個選擇。結果在中國石油大學這個口袋里裝了一萬多個土豆,這些土豆大部分不知道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裝進了這個口袋里面,這就是為什麼等你找工作時,你就會多多少少的會產生困惑。當然一些人通過上學了解了專業知識,慢慢喜歡上這個專業了。但還是有很多人上了這個專業後比以往的困惑更多了,更加發現這個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倒逼機制」就是在學校找到和發現自己到底喜歡的方向是什麼。怎樣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呢?我認為要辦三件事︰

第一,不以自己的專業和學校為限地的听課、听講座。將來大家到了社會就知道,我們在工作的中相當一段時間內所存留的知識主要是在校園里獲取的。大家可以多听課、多听講座、多串學校,然後你就形成一個相對愛好。

第二,盡量多讀書,而且要用很短的時間內讀很多的書。如果你用兩到三天讀一本書,那麼你一個月就能讀十本書,一年十二個月可以讀120本書。讀書本身不是用來理解和充分記憶這個知識的,它能讓我們概貌性地了解到那些知識源,這些知識源能幫助我們快速的進行選擇,那一類書、那一類人寫的書對我們有啟發性的。如果有人用三個月讀一書,讀得很細,我建議你用一個小時讀它的目錄,都會比你用三個月書一本書有價值,尤其是站在職業選擇這個角度來說。

第三,做較多的實習。作為一個本科生,你在學校期間至少要有三次實習,這樣你大概就會知道自己喜歡那一類的單位和工作崗位。如果你把每一個假期都當作一次實習機會,你就會有六到七次的機會,你多職業的理解就會比一般人強很多。

第四,要多做社會實踐。你如我們公司給大學生做訪問員的機會,那樣的社會實踐能讓你增加什麼能力呢?快速認識陌生人,而且在一天當中認識至少30個陌生人。如果你每月抽出一天來做訪問,認識30個人,一年按照10個月來計算就可以認識300個陌生人。中國社會普通群體平均每年接觸15個陌生人,你接觸300個,那麼說明你對陌生人的認識能力就超越了常人。

除了本職學習,我們還要去听那麼多的課,看那麼多的書,做那麼多的實習和實踐,你會發現事情很多太多了,這時就發生了時間管理的障礙湖北額困難。「倒逼機制」就是說,一個人在學校做職業準備時要給自己超負荷的安排。因為如果你按照循序漸進的模式,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夠干什麼︰比如有30%的普通人是能夠同時干幾件事的(multi——task),有40%左右的人只能一個小時干一件事情,其余處在中間狀態的人,偶爾只能干一件事。但是如果不在高度壓力下,他是不知道自己能夠同時做幾件事的。所以我覺得同學們在學校里測試自己的職業愛好和職業傾向,包括你的職業特長時,要把範圍放廣一點。很重要的是要測試你的workload——工作量的承受能力,包括在盡量大的範圍里的測試,這樣才能夠優化選擇,知道你的相對偏好麼。「倒逼機制」就是要安排超過你實際具備的能力和工作量,然後在這種壓力下你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如果大家給自己提出一個比較超負荷的安排,一到兩個學期以後你會對自己有非常重要的發現。

在選定了愛好或者方向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使其變成一個技能呢?技能是在愛好、方向選定以後,專心致志地在這個領域操練形成能力。比如我選定了方向後,我比一般人在這個領域里積累了更多的信息,收集了更多的材料,認識了更多的這個領域中的人,听了更多這個領域的講座,所以我在這個領域的了解就會多于一般人,然後我在這個領域有嘗試、有實踐、有實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領域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行動能力。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培養一些技能,這些技能可以變成一些慣常的行為,你會發現這些行為是不累的。

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一點,用「倒逼機制」使自己在較為廣泛的可能性中完成方向的選擇,然後再用「倒逼機制」超常的工作量培養出自己在這個方面的專長。

擴大自己的活動半徑,增長見識

大學是開放性的,僅從不同地方的同學身上就能體會到各地的風土人情、想問題的方式、觀察問題的不同角度。如果你把這些當作財富和知識來學習的話,都會很有收獲。從社會知識的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一本教科書,要懂得從其他同學身上學,這是大學基本要義之一。當然,即使老師同學,不同的課程已經給我們一些見識了,其實還不夠,我們還要更多地走過去。

要成為一個專才,需要你找到心甘情願地投入、有與眾不同的熱情要做的事情。但是,僅僅找到這個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嗎?不見得。因為做好一件事情,還需要你有見識,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並把它解決的很好︰從多個地方尋找信息,從而為他做更好的準備,從多個地方整合人才,從而組成更好的團隊,使事情做更好的結果。見識決定了我們的專業取向做的好還是不好,因此對大學生來說,要把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地用來增長見識。比如你去面試,面試官听你說的話中有3——4個專業術語是這個行當中比較少用的,他會覺得你很專業,其實這並不是專門知識,而是見識。

大學生作為universitystudent,就要有universalknowledge。其實人們並沒有指望你在這個專業skill比人家高很多,或者說你一定把這個事情搞定,但是你要大概能夠說出一個樣子來。因此我們要擴大半徑,用遠距離的活動來增加見識。因為用短距離的活動想問題,可能只會覺得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最好,當我們擴大活動半徑時,才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式、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哈佛就告訴大家一個觀念,在管理學中沒有對和錯的,只是有不同的看法,重要的是把不同的看法拿出來,誰整合的好,誰就是優。所以你怎樣把其他人整合到你的團隊里,怎樣協調整合其他人的意見,和你這個人是否富有見識是很有關系的。

那麼所謂的見識來源于什麼?就是要擴大我們的活動半徑。當我們擴大了活動半徑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很多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听到了很多過去沒有听過的聲音,見到了很多過去沒有見過的事物,它激發了你的好奇心,同時由于它是新鮮的東西,它更容易存留在你的記憶里,而與過去已經熟悉的東西比較,讓你有個文化震蕩(cultureshock),在震蕩的時候你才會反思。通過震蕩——反思的結果,發現原來的那個想法看來不完全對,這有助于我們進步。

成為一個擅長交際的人

將來無論是在科研院所,還是在其他單位、其他環境,我們在團隊協作、市場發展、以及各種交流機會中,我們的地位取決于我們和陌生人的關系,即我們把陌生人變成熟人的能力。

在傳統文化里,講究把少數人變成熟人,讓大學多數交易在熟人里進行,如果要拉什麼關系什麼的,就要找個熟人托一托,然後來辦事,這就是我們的基本模式。現在社會里,傳統的依靠親友關系建立起來的熟人的範圍越來越小,我們將來有幾套石油設備是賣給熟人用的?有幾瓶可樂是賣給熟人喝的?學校里的校長認識幾個同學?——現在商業,公共管理和社會事務都是基于陌生人管理的原理。所以我們在學校里要培養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能比其他人更快的認識陌生人,把陌生人變成自己的熟人。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什麼?熟人和陌生人比較,在資源交易的時候,熟人是優先的,特別是在我們這個熟人的社會里。如果你能很快的把陌生人變成熟人,那麼你就有較強的能力優先獲得資源,而且在這個資源緊缺的社會,先獲得資源的人很快就獲得馬太效應︰有的人更多,沒的人更少。

那麼你怎樣認識陌生人?你不能就這樣去套近乎,你要找一個跟你們倆都有關的事或東西,這就是關聯性原則,這是在認識陌生人時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也是最容易去發掘的。比如你要認識某個人,將他發展成為你的良師益友,你怎麼跟這個人建立關聯性?你得對這個人寫過的文章、說過的話、做過的采訪、管一個生意做一個系統的研究。最後你發現這個人有什麼特點,尤其這個人特別在乎或特別倒霉的是什麼,形成這個人在關聯中的敏感的東西,然後你在那個地方作用,就會比較有效。還有在短期內認識陌生人的模式,比如說相似性原則。什麼叫相似性呢,比如口音一樣的老鄉、同一個學校的校友,要發現這些相似性,你就要做一個有心人。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則,比如第一影響原則。我們現在與以往相比,認識陌生人的就會多多了,所以我們現在的社交原則是形而上學,而不是唯物辯證法的原則——為了認識這個陌生人,我們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認識他。所以大家現在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專業上有個詞叫關鍵瞬間(momentoftruth)。即便一個普通同學,你的形象對你被陌生人接受的影響。跟以往相比是大大地上升了。今天的大學生除了學習專業之外,這方面也應該好好地學一學。

反思模式

在大學里,大家很自然地向老師學習,向師兄師姐學習,我們總是向上面的其他人學習。反思模式是告訴我們要向自己學習,從自己的行為和實踐中認識自己是什麼,應當怎樣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著很多的行為和心里活動。就算分析它本身都是非常有學問的。但是我們很少去關注,很少去分析。有一句話︰智慧在街上呼喊。就是說智慧不是只在聖殿里面,只在咱們這個象牙塔里才有,街上到處都是智慧,只是看你有沒有發現留意,看你有沒有把這件事與另外一件事情做比較,對他們進行總結、判斷、提煉。所以知識分子余非知識分子的真正區別不是有沒有受過教育,有的人就是博士畢業了,還不是知識分子,因為事物在他眼前經過,他從來沒有想過對他進一步的「知」和「知」;有些人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他總是相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知」和「識」。所以知識分子中「知」、「識」的兩個詞是動詞,你有了行動,就是知識分子,沒有這個行動,就不是。

經常反思我們生活中的行為,可以讓你形成一種能力,任何東西你都能夠琢磨出名堂來,一旦這成為你的技能後,假如你到一個單位面試時,你從進入到他的走廊,上他的衛生間,一直到倒她的水,你就給老板總結了幾點︰我覺得這個公司其實要加強管理的。老板就對你刮目相看了,你可以不一定要講專業,僅僅在那麼短的時間里,你就具備這樣的分析能力,老板就會覺得你將來一定是個人才。這就是我建議大家的「反思模式」。

被動模式

現在很多同學上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者雖然上了這個專業,將來也不一定干這行,但我還是要建議你讀完這個專業,你不一定要得到最好的成績,但你要馬馬虎虎過的去。不僅今天在學校里,將來工作了,你也要記得每段時間里要給自己一個被動的學習機會。所謂被動學習,就是說即使這個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我也要試圖去學習。雖然我們一方面鼓勵大家尋找自己喜歡的方向,但愛好本身就是一個缺陷,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也是一個偏見,當我們只按照愛好行動時,我們會變得很是固執。當然固執是有助于職業成功的,因為你會聚精會神的朝著一個方向前進,但它同時會減弱我們的見識。很多人太固執了,以至于它很少有見識,我們的心態慢慢的會變得比較衰老。我們小時候的心態比較開放,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得不接受不喜歡的課、不喜歡的老師、不喜歡的形式,比如考試。這樣我們每過一個階段,雖然在總的職業方向里是向著自己愛好的方向發展的,但同時我們在被動學習中去接觸。了解了一些東西,變得開放起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老板演講錄最新章節 | 中國老板演講錄全文閱讀 | 中國老板演講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