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蕪艾收到一張寄自上海的明信片。「滿上海的空氣我努力呼吸,好聞的張愛玲的味道。」
鄒小可心中的上海仍是張愛玲的上海,是文藝女青年的集結地。
程曉湄那個電話幫了忙,通過那個電話主人的朋友的朋友引薦,鄒小可在一家傳媒集團找到工作,記者。還在試用期,每天早上出去采訪,晚上回朋友家休息,回家路上吃幾塊錢的蓋澆飯。最通常的是酸辣土豆絲。鄒小可自信滿滿︰這就是我想要的,快來上海吧,有利于減肥,這里人走路都比我們那里快一些。
鄒小可十月初回來了一次,她要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忙里偷閑,老友小聚。鄒小可又瘦了一圈,辛記者主動作東請她吃好的。鄒小可一邊放開胃口吃一邊說︰到了上海才知道,那里媒體全是北大復旦這樣的精英人才聚集地,書到用時方恨少,更何況我這種自學成材。即使拿到本科文憑想要留在上海媒體也要經過一番搏殺。難怪當初報社一直因為我本科文憑沒到手而不給我轉正。現在回過頭看,也理解了。
原來這才是鄒小可離開的真正原因。就像愛上一個男人,他也願意照顧你,但始終名不正言不順,他的心里有一根標準線,而你在那根線下。知趣的,自然會華麗轉身,自去奮斗一番天下,有年輕還怕沒希望?上海的國際化為鄒小可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她再次感受到天高任鳥飛。上海人排外,媒體嚴格的學歷要求,這些在鄒小可看來,都不是不可克服的。
瞬息萬變這話用在職場上也是沒錯的。鄒小可請假一星期復習考試,再回上海,面對同樣的那些人,味道就全變了。那天她正轉公交轉得暈頭轉向,忽然接到主任的電話︰鄒小可,你在哪里?鄒小可說,我在外面采訪啊。主任說︰采個什麼訪,你還不回來卡位?每天人不見人,稿不見稿!鄒小可無語,從前在家鄉報社那種熟悉的邊緣化和無措感又回來了。人不見人,是因為要出去找線索,稿不見稿,是因為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還有每次報的選題都被毫不留情地否掉。沒有瘋掉,是因為鄒小可強大的小宇宙一直在給自己打氣,這一次,一定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曉得奮斗是好的,但是光曉得奮斗不抬頭看看形勢顯然是行不通的,
上海的這家報館不同于老家,管理上非常嚴格。老板即講效率也講形勢,本來就是一個新來的異鄉人,好幾天不見人也不見稿,的確夠醒目的。這次被訓之後,鄒小可像被打回原形。又沒有戰斗力了。她承認她是一個有點情緒化的人,她也不擅于處理這種職場上的關系。
其實也不難,如果寫不出稿,至少老老實實坐在那里,也是好的。至少是對領導的一種尊重。但,沒有人告訴她,沒有人提醒她,只有人對著她咆哮。她第一次在上海掉了眼淚。
鄒小可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出換湯不換藥的杯具。那段時間,她每天早上在床上,都不想起床,內心充滿了茫然與恐懼。這些事,多年之後,她才一點一點倒給辛蕪艾,當時只在電話里命令小辛用筆給她寫信。她要那種印花的信紙、親筆信。她給小辛寄照片,她希望小辛也回寄。她想用這種原始的溫暖燃起自己的信心。
辛蕪艾的工作狀態正在一個上升的快速通道上。一周正常情況下六個版,組里五個人,每天都在競爭。如果排排座發稿子,每個人大概都得餓死。優勝劣汰,分數說話。打分的先有評分組,後有老總,堪比重點中學。人生真是怕什麼來什麼,當年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現在是分分分記者的生活費。每個月的記者排名同樣要張榜公布,貼在報社的走廊上,和中學時代的後黑板一個思路。豈敢落後?羞死你。辛蕪艾是嘗怕了那種滋味,阿彌陀佛這次沒有數理化,幾個漢字的排列組合,還是搞得定的。報社激烈的競爭讓人處于輪軸轉的狀態。辛蕪艾發誓要在這一輪的分數戰中名列前茅,月兌穎而出。
故而她人不在上海,生活節奏也不比鄒小可慢多少。哪里顧得上給她用筆紙寫信?直到有一天,鄒小可在電話里通知她她已離開報社,通訊地址也變了。她才不好意思自己對朋友關心太少。但是她實在沒有時間做那些事,她的時間是要寫字的,她寫字是要換分的,她只有多得幾分,才能多拿幾塊錢。
不過她還是有良心的,敏感地听出鄒小可在電話里情緒低落。「你怎麼了?」「當初你如果讓我留下來,也許我就不會走。其實我告訴你我要到上海,是希望你給我參謀,但你沒有攔我,我就像月兌僵的野馬這麼奔馳而來……在所有的情感記者中,你算是出色的,看問題也最準……」「你隨時可以回來啊。」「不,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能風雨兼程。」不必多言,辛蕪艾已能體會到朋友的低谷。小可的話讓她心酸自責,因她特殊的職業身份,她之于朋友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朋友,還是一個關鍵時刻出謀劃策的人。但是她沒想到,真的沒想到,特別是在小可面前,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妹妹,羨慕她的瀟灑人生。
一個諸思虹,一個鄒小可,兩個人讓辛記者想起來都痛心。自己身為情感記者,卻像狗頭軍師一樣給朋友幫倒忙,越幫越忙。說是為朋友好,想是讓她們開心,她們卻越過越不開心。辛蕪艾第一次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懷疑。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安撫她。
「也不是你的責任啊,有些事的確是不能輕易去試去探的,刺探人心是雙刃劍,在你知道真相的時候,之前你表面看到的全然變味。換工作也是,如果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去美國也還是改變不了什麼。你的確是情感記者,可也僅僅是他們的朋友,不能代替他們的……」
「如果沒有我這個所謂專業人士的存在,也許諸思虹就不會想到試探,也許鄒小可也不會想到把她離職的事告訴我,對不對?」
我無法回答,我不是諸思虹,也不是鄒小可。在這個世界上即使再親密再了解,我們也究竟不是任何一個其他人,所以既無法代替對方做決定,也不必背負對方的那份煩惱。無論我們做何行業,我們都不是聖人,也不是救世主,盡好本份就好。
「你說,我當初沒有攔一下鄒小可,是不是潛意識里覺得她走了,我就少一個競爭對手?在所有的情感記者中,只有她的文筆可以和我相比,我心里甚至清楚她的才華是在我之上的,所以我害怕了,所以我故意放她走?她走的時候,我去送她,幫她拎行李,這些都是假惺惺的?如果我對她是真交情,為什麼她要求我給她寫信時我沒有寫?是不是對她在上海有一絲的羨慕到妒忌……」
我舉手投降。當情感記者糾結起來的時候,最好任何人都不要靠攏。所有的情感記者都是有一點神經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