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前世約了你 海外天國

作者 ︰ 黃成松

海外天國

被稱為「海外天國」的石門坎,最早被人們發現是在一本由英國人主編的小書里。那是一本叫做《未知的中國》的書,關于中國西南的部分,撰稿人硬是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來專門介紹石門坎。西南有很多在地球上氣焰囂張的地方,如香格里拉、玉龍雪山、雲南滇池,貴州黃果樹,四川九寨溝都江堰,還有聞名世界的蜀繡,但是,這些著名的詞語通通都沒有受到那家外媒的關注,那家外媒就唯獨只對石門坎情有獨鐘。這實在是個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為這本書,石門坎這塊失落的文明又被人們記起。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黃昏,柏格理和他的同伴們來到西南重鎮昭通,他們除了看見了高原「殘陽如血,蒼山如海」的壯麗景致外,他們還看到了昭通城樓上血淋淋的人頭和城里面膽小而貧苦的人們。那時候,氣息奄奄的滿清王朝也是日薄西山,氣候將近,但還在做垂死的掙扎,四處鎮壓自己的人民,四處搜羅那些反清志士,進行暗殺。柏格理就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開始了他偉大的傳教生涯。

柏格理在自己的傳道中,發現苗族是一個最苦難的民族,他們吃不飽穿不暖,生病找不到錢醫治,經常受到其他民族欺負,他就準備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苗族身上。他是要「培養他們的認知,已達到民族自立自尊。」在後人的描述中,柏格理「不避艱險,不憚辛苦,愛護苗民,無微不至。寧願自己以命相拼,都不願苗民受土目的蹂躪。」柏格里穿苗族衣服,走遍每個村寨,他從不騎馬、坐滑竿,吃的是苦蕎粑粑和炒燕麥面粉,旅途中跟苗族人一起睡草堆,或在荒郊野外躺在簑衣上過夜,他愛運動,喜歡跟小女圭女圭打雪仗。被苗人稱為「苗王」的柏格里,如同一位過世的家人。

「高山深壑,西南一隅。門坎前潺潺流水風韻如畫,山腰里瑯瑯書聲斯文似曲。興學欲潔淨人類之心靈,教育可開啟智慧之門窗;鐘情于此者心善美,績效卓著者功夫深。恭逢慶典,興學百年;萬民歡呼,群山騰躍。鴻儒聚首,贊柏格理開墾知識荒漠;名家盈室,賞傳教士培育文化綠洲。一代豪杰,百世芳名。拂拭埃塵,尋訪足音。追溯百年,此地荒蕪熊羆樂園。蠻煙瘴雨,人跡罕至;靈秀淑女,空待閨中。伯格理獲此,愛如珍寶,劈山建房,一往深情。體察民俗,麻衣草履,與民同飾;或藏身石窟,或與牛共寢,或冰雹砸身,或飲雪解渴,或野果充饑;對話交流,初姿態表情漸辨音節,遭遇無文字之苦;決心下定,廣采輯標本詳細甄別,歷艱辛始創苗文。小學中學,相繼興辦,世界第一張苗文報在此誕生。開先河,男女生二者同校受業;創首例,苗漢英三語共室傳承。人性道德,文史數理,勞作技能,體美歌舞。鄰近省縣,百里之遙來此寄讀;貧寒村寨,萬難之中學風鼎盛。因陋就簡兮,土屋土豆憂樂與共,牢記著「神與我同在」;熱忱教學兮,年長年幼如饑似渴,苗民大半識字讀經。八方來朝,皈依基督有了靈魂住所;四處奔波,開闢鴻蒙感受「神愛世人」。異域傳教挺身為民抗爭,慘遭毒打;回籍療傷眷戀石門興學,募得捐金。矢志育才兮,延來名師陶鈞;一絲不苟兮,哺出博士根苗。男女老幼,在此同是上帝的兒子;神州大地,這里乃全民體育濫觴。游泳池雖小,山間甘泉洗滌舊風陋習;足球場堪窄,石門學生踢贏軍營大兵。鄉村建設,教堂學堂,紡織工廠,「福滇醫院」,護士學校,疫苗預防,麻風病院,郵政代辦,匠藝作坊,交通樞紐,商賈雲集;公益場,推廣部,試驗場,墾殖部,女乃牛場,良種馬,經互會,儲蓄社,敬老院,孤兒院,避難所,節制會,改良會,同樂會,……。醫療全奉獻,恩惠千里苗疆;墾殖推良種,拯救萬戶生靈。樹木種遍千谷萬嶺,滿目蒼翠;路途修通十里八鄉,馬幫繁忙。文化教育中心,卻現實業興旺。信奉耶穌,世間沒有「不可救藥」,迷途知返冥頑顯靈;進入石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全找不到「低人一等」。關懷我苗胞,勝之父母兄長;教化與啟智,使人如坐春風。那些「迷失在山野的羔羊」啊,得到英雄的救助;無數尋覓到歸宿的心靈啊,吮吸著神的溫馨。構築心靈家園,苦苦守候,柏格理「沉魚落雁」,不愧「苗族救星」;改良民生狀況,欣欣向榮,石門坎「閉月羞花」,真乃「海外天國」。君不見,崗巒溝壑猶如文化殿堂,西南烏蒙山明珠璀璨;忘不了,剩水殘山仿佛現代都市,「中國石門坎」世界知名。循道公會西南苗疆教育委員會在此,西南傳教辦學鄉村建設大本營于斯。甘當僕佣、勤奉獻,開通心靈管道共同除雜草;願做朋友、為手足,建成「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含辛茹苦,柏格理積德跬步,不愧為歐洲之十大傳教士;窮鄉僻壤,石門坎凸顯昌盛,真乃是全球十大模範教區。百年前拓荒者之功也。流過石門的清清溪水啊,歷經了這「曇花一現」的繁榮;孕育奇跡的巍巍大山啊,請再抖擻往日的「天國精神」!救治苗胞病患,不顧自身重疾。救星隕落,磐石動容山泉嗚咽哀號;英豪遠游,烏蒙垂首草木灑淚送行。苗民悲慟哭喊︰「柏格理是我們的」,他怎能扔下我們就走?柏格理、張道惠、王樹德、高志華……,講經文、授知識、醫疾病、養孤兒……。永恆記憶,不朽豐碑!創業者手植之蒼松勁柏,忠實守護這份老業;開山人播種這如茵芳草,虔誠迎送每屆學子。斷壁殘垣,大自然刻錄的世紀影碟;古道台階,造物主播放之百年故事。山風時時親吻,警惕基石易位;驕陽每每撫模,預防歷史發霉。扶困救弱者,人類楷模;潛心育人者,泰山北斗。才疏學淺兮,未能盡意;筆鈍語拙兮,難表輿情。詩曰︰叱石成羊神力量,西南苗疆美名揚。柏格理年年期盼,石門坎再度輝煌。知史才能辨方向,海市蜃樓不迷惘。前人功績如明鑒,瞻望天際常思量。」

風雨滄桑,轉瞬百年。這一篇賦文,是後人紀念柏格理在石門坎教授西方文化,傳播基督福音,開啟民智的壯麗舉措而做,基本講述了柏格理在石門坎的主要事跡,老先生如果泉下有知,肯定會欣慰的笑。

柏格理過世後,他的學生們謹承恩師教誨,篳路藍縷,苦心經營,把石門坎的事業推向了頂峰。其中石門坎足球尤為驚天動地。

1934年,駐守昭通的西南軍閥楊森,听聞石門坎的足球的威名後,便有意帶領自己的足球隊來模模深淺。楊森的足球隊在當時的軍營足球隊中以「快、準、狠」的凌厲球風獲得了「猛虎隊」的稱號,在政府和軍隊組織的體育活動中多次奪魁。這個****將軍妻妾成群,一生娶親十幾房,他一一編號注冊,因此他的妻子們號稱「金陵十二釵」。他的足球隊如同他的****韻事一樣威名遠揚。

那是個春天的早晨,在石門坎足球場上,石門坎的足球隊員們和這些軍中之虎展開了一場瀟灑而激烈的搏斗。猛虎隊員們橫掃足壇多年,很是看不起這些學生軍,結果球賽開始不到十分鐘,石門坎學生隊率先攻進一球,開始讓猛虎隊員有些慌了。接下來的時間里,猛虎隊員不敢輕敵,展開了他們的一貫球風,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企圖秒殺這些學生軍。然而,事與願違,石門坎的足球不是浪得虛名,毫不費力的擊退了猛虎隊員的一輪輪進攻。第一場,以猛虎隊的失敗而結束。

****將軍楊森有些生氣,但他還是沉住氣道︰

「明天早上再繼續比一場,堂堂軍中猛虎隊,怎麼能折戟于幾個黃發毛孩?」

一個隊員道︰「長官,石門坎足球確實名不虛傳啊,你看人家戰術多麼的運用得恰到好處。踢球這麼多年,大小比賽我們打了上百場了吧,我可是從來沒有見過今天防守如此細密,進攻如此迅猛,反應如此敏捷的足球隊啊。」

另外一個吃了大虧的對員也附和著道︰

「是啊是啊,我的球一向是神秘叵測,向來是很少有門將能夠接到我的球的,可今天神了,我連續射門6次,人家硬是給我6次都全接住了。這是一支經過專業訓練的足球隊啊。」

楊森沉吟道︰

「你們意思是說,這里藏龍臥虎,有武林高手相助?看來我們還真得重視起來。你們今天回去總結經驗,明天再戰,務必獲勝。」

第二天,楊森又來觀戰,但是,這只號稱猛虎的足球隊,一上場面對那些英氣逼人的石門坎學生隊,如同強龍遇到地頭蛇,空有一生本領,竟然無法堅挺下來,整場球打得磕磕踫踫,無精打采,不一會兒就宣布告負。

楊森看了後雖然感覺沒有顏面,但倒以不太生氣,反而饒有興趣的研究起這支養在深閨人未識卻是驚天動地響如雷的球隊來了。這位久經沙場的將軍不信這個邪,仗著自己的球隊人多勢眾,于是又要求繼續比試第三場。

第三場比賽開始了。楊森親自壓陣,用他昨夜研究的戰術武裝猛虎隊,企圖贏回點球,搬回點面子。連續征戰三天,後援不足的石門坎足球隊此時已經是疲憊不堪加上又是連續贏了人家兩場,感覺不好意思再贏下去了,便放松了下來,猛虎隊最終耗盡全力,勉勉強強的贏了最後一場比賽。

比賽下來後,楊森和旁人說︰

「軍中猛虎落石門,三場比賽勉強贏回一場,我們是顏面盡失啊。」但說歸說,欣賞歸欣賞,他還是把石門坎的足球隊員們好好的表揚了一番,請這些把猛虎打得大氣都不敢出的學生們吃飯。這詭計多端的將軍當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在乎足球也。想在石門坎球隊里挑選精英,壯大他的猛虎隊的實力。

果然,在他的軟磨硬泡下,石門坎四個主力對員被他帶走了。楊森親自批示,把石門坎建成貴州足球隊員培養基地。從此石門坎足球的威名不脛而走,在20世紀三十年代,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熱門話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在前世約了你最新章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文閱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