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前世約了你 少林僧兵

作者 ︰ 黃成松

少林僧兵

那個冬天,我從大連回來後,在武漢三鎮逗留數日,游歷了三鎮風光,最後一站是歸元寺。巧合的是,歸元寺的所在地,竟然叫做翠微路,跟我在大連辦的翠微文學社同名。這讓我著實吃驚不小,冥冥中,似乎是已經安排好了似的。然而,我的來歸元寺,不是欽慕禪宗,也不是求神拜佛,而是為了一群在辛亥革命熊熊烈火中浴血奮戰,為了共和國的明天壯麗殉難的少林僧兵。他們就來自歸元寺。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新軍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趕走鄂州督撫,成立了湖北軍政府。起義軍向全國發布電報文告,一天之內,中國大地風雷震動,全國十四省先後宣布獨立,月兌離清王室統治,建立革命政權,響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廷听聞武昌之變,驚慌失措,急忙派兵鎮壓,無奈滿清政府的八旗軍作戰不力,久克不下,清王室只好起用賦閑在家的袁世凱,企圖撲滅剛剛燃起的革命烽火。老奸巨猾的袁世凱在清王朝數次央求下,感覺清廷已經給足了籌碼,遂決定出山,擔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調遣北洋軍南下,攻打漢口,包圍漢陽武昌。革命黨元老黃興出任革命軍大元帥,指揮了在辛亥革命數次戰役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的戰役,即中外史家萬眾矚目的陽夏保衛戰。

陽夏保衛戰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進行的,從1911年10月18日出戰漢口,到11月27日漢陽失陷,前後戰斗41天,史稱「陽夏戰爭」、「陽夏保衛戰」、或漢口、漢陽保衛戰。陽夏保衛戰是辛亥革命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犧牲成千上萬人,為抗擊清軍、捍衛共和作出了很大貢獻。陽夏保衛戰系由漢陽戰役和漢口戰役組成,其中,漢陽古琴台和昭忠祠先後是革命軍的司令部,歸元寺是革命軍的總糧台,漢陽三眼橋、米糧山、鍋底山、仙女山、十里鋪等地展開過激烈的爭奪戰。陽夏保衛戰雖然以失敗告終,然而卻將清軍主力死死地拖在湖北,長達四十日之久,為其他各省的獨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作為革命軍總糧台的歸元寺,由寺內高僧雲岩長老主持,組織了一支身懷絕技的「和尚大隊」,奔赴前線,與革命軍一道並肩作戰,共同抵抗清軍。歸元寺和尚隊是在辛亥革命期間受革命黨人影響建立起來的第一支僧團。當時經報界披露後,迅速在南方佛教僧侶中掀起波瀾,上海玉佛寺、紹興開元寺、戒珠寺等紛紛效仿,以寺產充軍餉、組建僧團參軍。

1911年11月20日,《申報》專欄作家嘉定二我發文贊道︰歸元寺和尚投軍去了……若不獲罪于佛、菩薩,必獲罪于眾生。……佛雲︰吾不入戰場,誰入戰場?

佛教自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改朝換代的歷史洪流中,和尚的袈裟與權杖,棍僧的吶喊與羅漢的拳頭,隨處可見。唐朝時有十三棍僧救秦王,少林寺為了唐朝的開國犧牲慘重,于是有高僧玄西域求法,天竺取經的故事。明代有抗倭名將戚繼光,集結南少林,成立少林僧兵,投入戰場,勇敢殺敵,令倭寇聞風喪膽。在近代的革命斗爭中,佛家也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助了一臂之力。

佛教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宗教,為什麼佛教中人會參與革命活動?佛法倡導贊嘆和樂共存的道德,對斗爭確乎不敢提倡,從沒有把戰爭描寫為光明與美麗,但它是世間相的一角,釋尊並不一概抹煞它。佛教理想中的輪王政治,在推行和樂共存的仁政。輪王必有一「主兵臣」,這等于說︰離了為正義與自由的武裝,就無從推行和樂共存的仁政,戰斗並不一定是可詛咒的。推行仁政的領袖,要具備種種的條件,首先是「軍眾淨潔」。軍眾,不但是第一,並且還需要純一不雜,具有崇高理想的淨潔的軍眾。為自由正義而戰的武裝,才能確保無諍的和樂共存。可見佛教徒參與革命,也有佛教經典之依據。

歸元寺的僧兵在雲岩大師的帶領下,參加了陽夏保衛戰。這只僧人兵作戰勇猛,以一當十,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理想信念,身先士卒,抗戰在第一線。

面對來勢洶洶的北洋軍和出爾反爾,支持袁世凱的西方列強的艦隊,革命軍經過了劉家廟大戰、大智門之戰、漢口街頭巷戰,漢陽保衛戰之後,兵員大減,很多士兵不敢再戰,或是偷跑,或是渡江回到武昌,前線革命軍再無戰斗力,漢陽終于陷落敵手。漢陽陷落,大元帥黃興悲慟萬分,將軍覺得從萬里迢迢的海外興匆匆地跑來,卻親歷了陽夏之戰戰敗,辜負了湖北人對他的期望,也辜負自己對革命的一片忠貞,一番雄心付諸東流,站在鸚鵡洲(今漢陽攔江大道以南鸚鵡大道以東的長江邊),看大江滾滾東去,心痛欲裂,一心求死,被跟隨身邊的田桐拉住,隨後被黎元洪派人接到武昌。漢陽守軍渡江撤到武昌,包括漢口撤往漢陽的漢口民軍。不久,黃興離開武昌,啟程去了南京,協助孫中山,建立了南京中華民國政府,開啟了辛亥革命史上更為輝煌的事業。

歸元寺僧兵繼續堅持抗戰到最後,面對大軍壓境,寺廟不保的危急情況,負責陽夏保衛戰的糧台總辦王安瀾決定焚燒歸元寺內的糧草,不給清軍留下任何值錢的東西。歸元寺長老雲岩大師同意毀寺報國,大師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誓與寺院共存完,當歸元寺的大火燃起,雲岩手持法杖,步入滔滔大火中,圓寂升天。陽夏保衛戰以歸元寺的大火,雲岩大師驚天地泣鬼神的慷慨赴死悲壯地落下帷幕。今天,在《歸元禪寺志》中有一段異常感人的描述︰「隨著大批清軍沿京漢鐵路步步緊逼,勢單力孤的革命軍節節敗退。為使大批糧秣不落入清軍之手,情急之下,辛亥革命糧台總辦王安瀾決定點火焚寺。雲岩長老和僧眾不計較寺廟損失,毅然同意革命軍焚燒。面對民軍慘敗、漢陽失守,雲岩長老痛不欲生,決心誓守歸元寺,以身殉法」。當晚,雲岩整衣持具,端坐佛殿觀音菩薩大士座前,僧人看到大火已燃至師父座前,紛紛來勸,雲岩說︰「寺燒了,我也就死了,我的事了結了,你們不必管我。」大師遂與寺院化為灰燼。

中華民族是一個「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民族。中華民國成立後,當上了民國副總統的黎元洪感念歸元寺在辛亥革命中的義舉,帶頭捐錢支持歸元寺的重建,還將當時用作鋪設電線桿的木料撥出一部分給歸元寺作重建之用。黎元洪任職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幾年間,多次回來拜謁,撥款捐物,還為歸元寺題寫了匾額三塊,其中就有今天依然還懸掛在歸元寺門樓上的「歸元古剎」。在這里,佛家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因果報應」與儒家的「仁義道德」「投桃報李」的思想相得益彰,甚是溫情。這也算是對大火中死去的雲岩大師的一個安慰吧。

幾經風雨,幾經修繕,輪回百年之後,今天的歸元寺依然巍峨的屹立于長江之畔,漢水之濱。寺內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綠,曲徑通幽。寺內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觀琳瑯滿目。院內梅花、桂花、玉蘭、紫薇等百花吐艷,松柏、棕櫚相映,山石盆景相輝,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

久聞歸元寺羅漢堂大名,我便有意去一睹風采。歸元寺的羅漢堂是一座新奇的藝術寶庫。走進羅漢堂,見到的五百羅漢千姿百態,坐臥起立,栩栩如生;喜怒哀樂,形象生動。羅漢本是凡人做,歸元寺的羅漢堂演繹的是人世百態圖,感受到的是濃厚的生活氣息︰有的盤腿端坐,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瞑目思過。或騰雲駕霧,仙風道骨;或降龍伏虎,壯志凌雲;或棋逢對手,難解難分;或抱膝苦吟,嘔心瀝血;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或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或笑逐顏開,得意洋洋;或舉杯邀月,肆意顛狂;個個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生活氣息濃厚,人情味道純樸,蘊含了強烈動人的生命本色。

傳說在這里數羅漢能夠預測吉凶禍福。我在羅漢堂流連忘返的時候,一女香客走上前笑著對我說,小伙子,既然進來了,就以你的年齡為準,或者隨便想一個數字,數數羅漢,測測你的運勢吧。佛門聖地,相遇于陌生人,提一沒有惡意的建議,也算是一種緣分吧。數數看吧,盡管我不相信這些東西。我默念一個數字,最後停留在了一尊頭戴金冠、手持籃子,大肚圓腰的佛像前。佛像對應的是降魔軍尊者,偈語是︰

君之才智勝諸葛;

三十六計籠一籃。

自利利他康莊道;

少有險水與高山。

那時候,我剛剛離開大學,前途未撲,感覺頗有那麼一些意思。于是記住了這幾句話,慢慢參悟。那次去的歸元寺,應該說是革命軍引導我去的,是那些少林僧兵的美好故事吸引了我,在那里看到了翠微泉,看見了翠微花開,數羅漢是陌生人的建議,一切隨心所欲,自自然然。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佛家不是說「一切隨緣」麼,或許,這也是一種福緣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在前世約了你最新章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文閱讀 | 誰在前世約了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