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孤家寡人瞎湊乎
以德選人難上難
一天,堯走在路上,他看到一個人坐在路邊,就趕忙走過去問道︰「大哥,你坐在這里有何貴干?」
那人有氣無力地說道︰「我餓的走不動了!」
堯趕快回去舀來好吃的,一邊遞過去,一邊說著︰「大哥呀,都是我的錯呀,是我的管理無能,才使你你挨餓呀!」
那人一邊吃著,一邊不解地看著堯,「你是誰啊?我挨餓跟你有啥聯系?」
接著,堯又問道︰「冬天來了,你怎麼還穿著夏天的衣服?」
那人把吃完的飯,把碗往地上一撂,用手抿了一個嘴上的飯渣,「我就這一件衣服,除了這件衣服,我還能穿啥哩?」
堯又趕快道歉,「這是我使你受的凍呀!」一邊說著,一邊月兌下自己的鹿皮衣服,幫助那人趕快穿上。
那人越听越糊涂,但看到人家這樣熱情,就半推半就地接過堯遞過來的衣服,問道︰「大哥!你到底是誰呀?」
堯帝尷尬地笑著說︰「你還不知道?我是堯帝呀!」
那人一邊穿著衣服,一邊解釋︰「堯帝?你就是自封為天子的堯帝?都說我有毛病,我感到,你也好不到哪里!」
說完,那人覺得自己的話有點重了,趕快補充一句,「你既然是天子了,就要有一隊人馬,要威風凜凜的,看著也像一個天子的樣子!」
堯帝搖搖頭,「人馬難找啊!」
那人忽的一下子站起來了,「大哥,不對,堯帝,要不,以後我就跟你混吧,你能夠封給我一個啥官?」
上下打量他一番之後,無奈地搖搖頭,「兄弟,我這里現在也是缺吃少穿的,除了官位,啥子也沒有,你還是想想其它出路吧!」
那人看堯帝說得可憐巴巴的,「我這人,不識農時,除了會當官,其實啥都不會。」
堯趕快說︰「你不識農時,怎麼不早說呢?我家門前有一種草,是一種神奇的草,每月的初一開始生出一個夾,以後每天生出一個,到半個月就能生出十五個莢,十六日以後,每天落下一個莢,到月底正好落完。到下個月,它又重新著這種表演。你挖去一顆,種在自己園子里,你只用看看結幾個莢或落了幾個莢,就知道這天是本月的哪一天了,就可以確定是種是收了。」
那個人謝過之後,就把堯帝的神草帶走了。
堯除了關心眾生的疾苦之外,還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理洪水上,他專門建立一個隊伍,四處建立防洪設施,由一個力大無窮、名字叫鯀的人負責。鯀其實是不願意從事這項勞動的,因為,這里真如堯帝自己所說的,除了官帽子,啥也沒有。誰願意白白干活?誰願意受人指使?但是,鯀實在是同情堯帝的處境,一個光桿司令,連要飯的都不願意跟他,這天子今後可怎樣做呀?鯀經過左思右想,還是接受了堯帝的任命,成為堯帝最早的追隨者。
後人曾嘲笑鯀是一個不會治水的專家,但在洪水剛剛退去的時候,對于大江大河,除了堵,別無他法!如果你讓他去挖條河中的淤泥,河面洪水滔天,怎麼能夠接觸水中的淤泥呢?至于他兒子禹,采用疏的方法,也只是在洪水徹底消退,河床中的淤泥暴露上來以後才采取的辦法。所以,後人的評價,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由于大洪水,許多生命,在洪水中,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長出更加龐大的身體,這些生命,對人類恨之入骨,它們都把人類當成自己的食物來源,有的甚至僅僅把人咬死當成自己的快事。對此,堯帝命令追隨者,讓他們在天下召集身強力壯的男人們,組成狩獵隊伍,專門消滅這些危害人間的大型動物,羿就是在堯帝的感召下,成為其中的一員。當時,羿與其他百姓一樣,已經形成了被統治的慣性思維,自己一家躲在泰山的半山腰,別人捎來一個口信,自己就乖乖地出去大開殺戒。
堯已經成了國王,不久,他娶妻生子,王後很爭氣,很快生下了兩女一男,女孩子叫娥皇,女英,兒子叫丹朱,一家人其樂融融,屋里常常笑聲不斷。他為了讓兒子丹朱的心能夠平靜下來,堯帝從沙灘上撿回一堆堆鵝卵石,並認真研磨,成為大小一樣的圓形石子,然後挑出白色的與黑色的,在平地上畫出縱橫交錯的棋盤,縱向線條相互平行,橫向線條也是如此,他稱為圍棋,他在沒事的時候,就與兒子下棋。
看到父親一天到晚十分忙碌,丹朱十分體諒父親的辛苦,他多麼希望父親能夠與自己下完一盤完整的棋,但這個小小的願望就難以實現,于是,他想出一個辦法來開導父親。
有一天,堯帝從外邊匆匆趕回,看見兒子在旱地上劃船,船前邊有幾個人拉著往前走,丹朱神氣活現地坐在船上,一副悠哉的享受模樣,堯帝生氣地走向前去生氣地說︰「丹朱,你這是干什麼?」
丹朱聳聳肩,得意地說道︰「我這叫陸地行舟。」
堯帝沖兒子罵道︰「這個沒出息的家伙,這麼小的年紀就追逐享受了?」
一邊說,一邊掄起手就要打過去。
兒子趕快求饒,「爹呀,我又不像你那樣,一天到晚都有干不完的事,我是孩子,除了玩,就是玩。」
堯帝停住的手又滲出來了。「你這個混小子,你敢再給我說一遍!」
感到兒子說的也不是啥錯話,堯帝高高舉起的手又放了下來。
丹朱嘿嘿一笑︰「這可是你叫我說的,你一心為百姓,心中就沒有自己,所以呀!你這個天子,我估計天底下除了你,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干,要是反過來,你一心為自己,終日能夠像我這樣,享受陸地行舟的樂趣,你的位子不是你的都搶著干嘛?」
「你胡說八道啥呀?這君王可不是誰想干都能干的,我趁年富力強還有這口氣,就要做一個讓人敬仰的明君。」堯理直氣壯地說。
「你不信咱倆打個賭,你如果能夠把君王的位子按照你的做法讓出去,我以後就不會惹您生氣。」丹朱站起身來,以挑戰的目光看著堯帝。
堯帝氣鼓鼓地說道︰「那好,一言為定!」
話雖這樣講,堯帝想想也是這個理兒,實話難听嗎,要不現在找幾個人試試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于是,他根據眾人的推薦,去北山上找一個叫許由的隱士。堯帝听說許由是個怪人,夏天住在樹上,冬天住在洞里,餓了吃山上的野果,渴了就用手捧著河水喝,一生既不結婚,也不願到世間活動,他是個以清高和有志向的人。
堯帝知道了許由的品德很高尚,他就知道到許由,先給他送了一只葫蘆瓢,許由用瓢喝完水,就把瓢掛在樹枝上,風一吹,發出啷啷的聲音。他覺得這聲音讓人心法意亂,好像誰要在嘲笑自己一樣。于是他干脆把瓢取下來仍得遠遠的,自言自語道,「我決不能接受別人的恩賜!」
堯帝說道︰「我想找一個大賢人,把天下之位讓給他,我听說你智慧高超,完全可以承擔這個責任,不知意下如何?」
許由听了之後,就用手朝自己的臉上抽了幾下,難受地說︰「太陽,月亮已經照耀大地,可是一堆篝火,還想呈自己的微光,那不是太難了嗎?及時雨已經降下來了,可是,還要灌溉地,不是自費力氣嗎?你已經是個非常好的君王,如同天空中的太陽、月亮,你想讓我成為一堆篝火,成為一個灌溉農田的人嗎?」
堯十分客氣的說道︰「你智慧超群,年富力強,又有道德約束,是做君王的很好人選,請允許我把天下讓給你吧!」
許由很客氣地說道︰「廚子雖然不做菜,我也不能越俎代庖,而我,憑啥要听你的?」
堯帝是真心實意地把天下讓出去,幾乎是哀求的語氣,「我由于沒有私心雜念,才決定將天下讓出去,你肯定會比我治理地更好,誠如是,你將流芳百世,千古傳名。」
一听這話,許由不由得惱怒起來,于是反問道「難道我是圖個名聲嗎?任何名聲,都不過是外在的形式罷了,為什麼要追求這些呢?請你回去吧!」
說完,走出山洞,在門口的河邊把自己的耳朵清洗一遍。
這時,一個叫巢父的路人看到了,就走了過來,沖著許由嚷道︰「得了吧,許由,錯還是在你,假如你一向住在高山深谷之中,淡泊明志,誰也不知道你的住處,那麼,誰還能夠來找你的麻煩?」
許由想爭辯幾句,覺得巢父說的有道理,頓時啞口無言。
堯帝安慰道︰「都是我的錯,我已經打擾了遁世之人的安靜。」
巢父瞪了一眼,「呸,他故意在外邊東游西逛,成就名聲,現在又出來洗耳,不是真的隱士,也無法超月兌名利的誘惑。」巢父說完又補充一句,,「我以後得把牛牽到上游去飲水,否則弄髒了我的牛嘴。」
從此,許由住在深山老林,隱居終身,堯帝無從得見。
但堯帝一心想著兒子的話,他求賢的標準一再下降,已經不太注重智慧了,但他對道德的要求一點也不降低,他相信,即使是聰慧程度低一些,只要能夠嚴以律己,其智慧的缺陷可以依靠自己的勤勞,依靠實踐來彌補。為此,他把說話很有道理的巢父作為爭取的對象。
他來到許由洗耳朵的地方,在這里等了幾天,終于見到了巢父,開門見山地講了願意把天下讓給他的想法。
巢父听了,冷笑一聲,「想當初,黃帝的子孫霸佔著天子之位,那時候,做官到處都有油水,誰也不願意離開天子的寶座,即使共工造反,苗人起義,也不願意退位。現在可好,朝廷窮得叮當響,你們都爭著不干,還美其名曰讓賢,算了吧,還是你自己干吧!」
听了這話,堯帝的心里涼了半截。但是,他瑾記西王母的教誨,繼續鼓起勇氣,干自己該干的事情。
曾多次尋找巢父,但巢父也不曾再露面,這代經過大洪水的人們,普遍來講,由于經歷了曾經的暴政,對政治已經心灰意冷,具備一點常識的人,都認為,從政是一件害人害己的活,所以沒有人喜歡這個能夠讓白的變成黑的個大染缸,大家都很清楚,政治能夠讓良心喪失,甚至生命丟掉,能夠讓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變態,是一個風險最高的職業,因此僥幸存活下來的人們,沒有人願意從政。
踫了兩次釘子以後,堯帝也意識到,這社會治理並不是像想象的那樣簡單,人類並不一定喜歡道德,如果喜歡的話,就是只喜歡別人講道德,而自己卻要游離于道德之外。因為,講道德對自己一無是處,道德只是抨擊別人的一個借口,是提高自己話語權的一個手段。以德治國,為啥常常不能夠落到實處,就在于貪婪的人,根本就不喜歡道德。
尤其是有才能的人,他們更珍惜自己的時間,他們不願意去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博取一個好名聲。這樣的人,是有道德的,可是,有道德的智慧人,卻不願意去服務大眾。如果真要強迫他們為大眾服務,他們是提不起勁的。按照現有的條件,既沒有繁重的賦稅,也沒有強迫的勞動,社會管理者,手中啥資源都沒有,如何才能夠吸引優秀的人來為大眾服務呢?有道德的人常常沒有智慧,他們只能夠在別人的庇蔭下過日子,但是,這種人,比那些有智慧但並不擁有道德的人強,因為,沒有道德的人,他們的智慧只會用來滿足自己的**與追求,只能夠在橫征暴斂中,更加有恃無恐。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堯帝就在普世價值中,尋找更接近地氣的價值觀,或者說,他要降低自己的用人的標準,這樣,一個叫舜的小伙子進入了堯帝的視野,他早就听說,舜是個道德高尚,有修養,可信賴的善人,在許由、巢父身上踫了釘子以後,堯帝就關注起舜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