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春秋 第九十一章 君臣奔隨

作者 ︰ 看雲的季節

話說斗辛以身上錦袍換得漁船,昭王和諸臣一行便從成津乘舟,從水路到了鄖地。斗辛、斗巢都是鄖地之人,對地形道路自是十分熟悉。

那斗氏一門世代為楚國的公族之一,世封鄖地,在鄖地自然是望族,有許多斗氏俊杰都在朝堂做官。那老相國斗成然自從被平王所殺,斗氏大多離了郢都,回到鄖地避禍。後來昭王心感平王諸多失誤,為了安撫斗氏後人之心,便重新啟用斗巢、斗辛等斗氏中的豪杰之人。

在鄖地,斗氏一族依然人數眾多,是名門望族。按照斗辛和斗巢的意思,可以暫時讓平王在鄖地落腳,再圖大業。

昭王因為暫時沒有去處,想著斗辛和斗巢苦苦相請,便同意來鄖地駐扎下來。暫且作為根據地,好匯集各地邊將和潰散的楚兵,以圖東山再起。

昭王領著公主季羋,在眾臣的護衛下乘坐漁船到了鄖地。斗辛、斗巢回到故土,鄉親們自是認得,于是各自相傳。斗辛的從弟斗懷得知眾人奉著昭王逃難到此,便引著族人,來迎接昭王一行。

斗辛對昭王介紹斗懷︰「這是臣的從弟斗懷,是老相國斗成然之子。請大王暫且在此駐足,臣等好發消息告知各地邊將,讓他們領兵到鄖地勤王。」

斗懷拜見過昭王,見君臣一行衣冠襤褸、面黃肌瘦,知道一路逃亡,甚是狼狽,便令僕從整治菜肴,讓昭王和群臣飽食。甚是盡心。

這君臣自從逃出郢都以來,哪里敢如此放松下來飽餐一頓?一路驚驚惶惶趕路逃命,害怕吳軍追趕而來,連睡覺都是要睜開一只眼的。

這飯菜又比路途之中那些干糧好之百倍。自然,君臣上下對斗懷的招待甚是感激。昭王在席上首先就表了態︰「愛卿有勤王之功,後日寡人如果能夠還國,必有重賞!」

斗懷謝過昭王,見眾人都已經酒足飯飽。便安排僕人準備熱湯為眾人沐浴。

此時斗巢和斗辛同案進餐,見斗懷對昭王甚是恭敬。斗巢便有些疑惑,對斗辛道︰「斗懷之父斗成然,被費無極在平王面前屢進讒言,後被平王所殺,斗懷一直對大王心懷怨恨。不想他今日對大王甚是恭敬,莫非有詐乎?」

斗辛沉吟道︰「那是先君之事。再說那也是費無極之罪,斗辛豈會懷怨于大王呢?」

「只是我見斗懷在為大王進獻菜肴之時,面色雖然甚是恭敬,但他一直在暗中打量著大王,所以我總覺得他的神態有些奇怪,我們還是多加小心為妙。」

斗辛見斗巢如此一說,自然不敢大意。便和斗巢商議道︰「今夜我倆親自為大王侍寢,便知道分曉。如果斗懷膽敢有非分之舉,我必殺之!」

斗巢點頭稱是,二人自是用心防備,以防不測。

是夜,昭王因為路途勞頓,所以早早睡下。斗巢和斗欣也不驚動昭王,便立于昭王睡房之外,親自守衛。

其時已是殘冬,南國之夜還是十分濕冷的。斗巢和斗辛雖然凍得哆嗦發抖。還是不敢大意。

至夜半之時,大院之內響起了磨刀之聲,聲音極其刺耳。斗辛讓斗巢護住昭王睡房之門,自己獨自出來看個究竟。

斗辛步出後院,來到前院,只見院中有一人正在月下磨刀,一邊怒氣勃勃,自言自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亡國之君。我必報仇!」

斗辛大驚,故作鎮靜,問道︰「弟半夜磨刀,而且怒發沖冠。卻是為何?」

斗懷也不隱瞞,甩出一句話︰「我欲弒殺君王也!兄長以為如何?」

「你何故生此大逆不道之心?況且吾國正值多事之秋,郢都已經被吳軍襲破。大王存則楚國存;大王亡則楚國亡,你難道不懂這個道理麼?」

斗懷怒道︰「昔日我父親為平王謀得君位,功高蓋世,卻被費無極讒言所害!平王殺我父親,今日我殺他的兒子,以報父仇有何不可?!再者,他已是亡國之君,還有何面目殘喘于世也?」

斗辛見斗懷如此無理,便低聲罵道︰「你就不怕被大王听見?你這是殺頭之罪!君者,天也!天要降禍于人,人又豈敢怨恨呢?再說那都是過去之事,與大王有什麼關系?」

「大王居于廟堂,守國為君,我不敢有弒君之心!但今日他只是一個亡國之君,不再是我大楚的君主了,所以我不是弒君而只是刺殺仇人而已。」

斗辛嘆道︰「大王知道先王犯下了很多錯誤,叔父斗成然也是被費無極讒言所害,所以大王也有所糾正,開始起用我們兄弟。如今你趁人之危,要弒殺大王,天理不容!如果你非得如此,我必先斬你之首!」

斗懷見斗辛如此,只得收起短刀,恨恨不已,摔門而去。

卻說昭王雖然疲憊不堪,但此次出了郢都,一路都是十分警覺,可以說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夜听得院外有呵斥之聲,也早已披衣下榻,站在窗前瞭望竊听。

斗辛和斗懷之言,昭王听得大半。又見斗辛回來,與斗巢在屋外守衛,心內稍安。昭王回到榻上寂然枯坐了一晚,心里算計已定。

第二日一早,昭王也不理論此事,便召集群臣,就在院內商定大家該何去何從。

昭王道︰「寡人失了郢都以來,經過哨馬打探,吳軍只是在郢都一帶活動,目前還不清楚我們的下落。如果我們就留在鄖地,吳軍知曉之後,必然率大軍來追。而我軍邊將和勤王之師卻不知何時能夠集聚到此,所以鄖地並非滯留之地。」

斗辛和斗巢一听,心里甚是明白,知道昭王已經知道昨夜之事,開始有些疑心,不願再留居鄖地了。

此時眾臣之中,唯有子期是眼下眾臣的主心骨,又是昭王的庶兄。子期見昭王不願留在鄖地,現在就只有幾個文臣武將隨行,兵卒一個沒有。並且這鄖地離郢都也不是太遠,萬一吳軍獲知消息,率兵追來,在這里肯定也不能安生。

子期便提出奔往隨國之議︰「臣認為眼下最安全的地方是隨國。大王不如先奔隨國,等待各位將軍、大臣到隨國聚集,再依仗隨國這個根據地圖謀復國之策。隨國北面可通諸侯,南下可至郢都,臣以為是不二之選。」

昭王問道︰「如果吳軍得知我們的消息,自然會提兵攻打隨國。如隨國君臣被吳軍要挾,又該如何是好?」

「隨國自從臣服我大楚以來,年年遣使進貢朝拜,對大王甚是忠心。如果吳軍相逼,隨國君臣自然不會加害我等。再說隨國在北,與中原諸侯相通。如果吳軍來攻伐隨國之時,我們也好有個退路,可以離隨投奔中原諸侯。」

昭王見子期說得在理,便同意子期之議,一行人掉頭往北,趕往隨國。

斗辛和斗巢商定,告誡斗懷道︰「賢弟從此放下復仇之心,可為將來大王復國立下不世之功!我們兄弟二人往隨國輔助大王,你從此以後在鄖地召集鄉鄰,擴充士卒。現在吳軍自顧不暇,只會關注各個重鎮邊關,不會在意這些小地方。待時機成熟之時,我們會揮師復國,賢弟到時可以作為內應,那復國的第一功非賢弟莫屬!」

斗懷應允,讓僕從多多準備干糧物資,用牛車裝載,以備楚國君臣一路食用。又備下一輛馬車,給昭王和公主季羋乘坐。君臣一路匆匆忙忙,趕赴隨國的都城隨州。

那隨君听聞昭王逃往隨國而來,便秘密派遣隨軍,換上便服,出城五十里迎昭王入都。l3l4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吳楚春秋最新章節 | 吳楚春秋全文閱讀 | 吳楚春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