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春秋 第九十二章 子西稱王

作者 ︰ 看雲的季節

話分兩頭,各表一枝。話說那楚公子子西,自率大軍一萬駐守監利,欲扼守東渡之敵。卻不料被吳軍繞了一個大寬轉,避開有重兵防守的監利,直取紀南和麥城,把楚軍的防線撕開了兩個大口子,然後進入了無一兵一卒的郢都之城。

至此,子西以郢都為中心、監利為屏障、紀南和麥城為兩翼的防守策略土崩瓦解。子西在監利的一萬大軍便成了一支孤軍而已——孤懸于郢都戰事以外。

待子西探得消息之時,吳軍已經攻破了紀南和麥城,進入了無人防守的郢都。再說昭王已經南逃,不知所蹤;擺在子西面前的形勢十分嚴峻,這一萬人馬該何去何從?

這子西是平王的庶長子,昭王的庶兄,官居左尹之職。此時見吳國大軍取了郢都,擔心闔閭穩住郢都之後,會回身來收拾自己。所以子西率大軍便從監利南撤,在脾泄扎下軍營,暫作觀望之態。

此時,子西有一家臣,名為藍義,是子西的心月復謀士。在以往楚平王在時,就一直輔佐子西。後來楚國發生了太子建被平王所廢,平王立昭王為太子等一系列關于君位繼承的變故。後來平王駕薨,囊瓦有立子西之心,卻被子西嚴辭拒絕。但在藍義心里,一直希望主人子西能夠立君得國。

這脾泄是楚國南方一座僻遠之城。這日,子西在大帳閑坐無事。藍義負手進來,見了主人,便試探道︰「探馬來報。說吳軍襲破了郢都,君王南逃,郢都城內人心惶惶。♀左尹大人有何良策?」

子西本想在吳軍攻打郢都之時趁機在吳軍身後來一個反包抄。無奈吳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紀南和麥城,沒有給子西一丁點兒機會,所以子西只得撤軍離開戰場,一邊打听昭王的下落。

子西道︰「現在大王不知所蹤,如果能知道大王的消息。我們就率軍前去和大王匯集,然後再圖良策。」

「公子可曾想過,郢都被吳王襲破,大王不知消息,楚*民群龍無主。如此,楚國無君,豈不是被吳國所滅耶?」

子西一想。也覺得有些道理︰「既然如此,我們該當如何?」

藍義道︰「我有一策,可解眼下之急,但公子可不得怪罪小人。」

子西細問藍義之計,恕他無罪。

藍義續道︰「眼下我*民群龍無首,如果要與吳軍相抗,收復郢都。必須先聚集士氣民心,方能成事。公子不如在脾泄稱王,這樣可以使軍民有所依附。」

子西听罷,急忙止之道︰「藍義大膽!此是忤逆之罪,豈敢亂言?」

藍義正色道︰「小人是為楚國的存亡而謀劃此策,非為公子一人之得失也!請公子細想︰如果我楚國在這個時候沒有一個能夠有所擔當的人出現,那麼我大楚真正的滅亡之時就為時不遠了!現在吳國君臣一直滯留郢都,沒有定楚之策,此是天不滅我大楚也!這正是我們能夠有所作為的大好時機。♀」

子西見藍義之言雖有些道理,但昭王並無凶信。自己一旦稱王,後日如果復國,卻該如何面對昭王?這才是子西心里最大的障礙。

「大王毫無音訊,如果長此以往,公子徒有愚忠之名,卻不顧我楚之天下!孰輕孰重,請公子自作裁度。」

子西嘆道︰「當日我嚴辭拒絕君位,今日又自立為君。不被天下人所笑乎?你讓我再想一想罷!」

藍義見子西心有所動,便告辭退下。

良久,子西出賬,見帳外將士環立。見了子西,均跪下齊呼道︰「請公子稱王,以順民心!」

子西知是藍義所為,見將士擁立,也只好答應在脾泄稱為楚王,昭告楚之天下。

那楚公子子西便穿上王服,乘坐王輿,在將士的簇擁下立國稱王。于是楚國那些潰散的士兵得知楚王在脾泄,便紛紛前來歸附;那些四下逃難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無不依之于子西,楚*民暫且安居于脾泄的越來越多。

子西既然在脾泄立國稱王,消息不脛而走,不過數日,吳軍便知其情。吳國君臣經過一番商議之後,見是子西稱王,昭王卻無蹤跡,便也不很在意。

子西用一萬大軍守住脾泄,見軍民都來依附,便開始以脾泄為根據地,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以圖復國。子西用大將沈諸梁(沈尹戍之子)為中軍元帥,日夜訓練步卒,以圖復國之望。

一日,沈諸梁派出的探馬來報︰「主帥!小人從北方探得消息︰昭王和眾大臣如今已經逃奔隨國,現在估計吳軍也有可能知道了這個消息。」

沈諸梁听後躊躇半晌,自不能決,便獨自造訪藍義之家。

藍義把諸梁引入室內,心里有些疑惑道︰「將軍軍務繁忙,怎麼會有時間駕臨小人寒舍?」

諸梁附耳道︰「探子來報,說昭王和眾大臣已經逃奔隨國。現在既然公子已經稱王,我們該如何是好?」

藍義听後大驚,思之良久。俄而嘆氣道︰「真是天意如此!如果公子知道昭王下落,必然會摒棄楚王的稱號,投奔昭王以從。如果我們刻意隱瞞昭王在隨的消息,到時公子一定會怪罪下來。不如實言相告,讓公子自行決斷!」

沈諸梁也有此意,便把昭王在隨國的消息告知子西。子西听後,立即下令去王之稱號,歸回臣位;並曉諭百姓,告知昭王在隨,讓軍民前去依附勤王。

數日之後,子西下令楚軍拔寨而起,率領手下萬余大軍繞道奔往隨國,欲與昭王匯集。那些脾泄的百姓,見子西率軍投奔昭王,便自發組織起來,跟著楚軍,一路趕往隨國而來。

月余,子西率軍到了隨境。昭王知道消息後大喜過望,親自出了隨州城外,接住子西。兄弟二人經歷過一番死里逃生,想著此時國破家亡,禁不住相擁而泣。

俄而子西跪下,向昭王請罪,闡明了在脾泄為了集結民心,越位稱王的戰略意圖。昭王知子西之忠,而且賢明,自然毫不怪罪,倒好言寬慰了一番。

眾臣見了無不抹淚,半日方才勸住。

大臣們無不為昭王作賀。王孫由于道︰「如今左尹率軍前來勤王,現在大王有了屬于我們自己的軍隊,然後再向中原諸侯求救,臣以為大王復國有望!」

此時子西手下原有1萬兵馬,因為沒與吳軍交戰,兵力較為完整。後來在脾泄稱王後,又招了約有2千人馬。這段時間各處獲知昭王的消息後聚集到隨國的散兵游勇又有近3千人。所以在隨國的楚軍有略1萬5千兵力,自然是一支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

子期卻奏明昭王︰「既然兄長在脾泄能夠獲知大王的消息,那麼吳軍自然也會知曉君王在隨國的下落。如果吳國大軍前來攻打隨國,卻該如何是好?所以臣建議大王早做應對之策。」

子西覺得子期所言甚是︰「不如把我軍布置在隨州一線,早做應敵的準備。就算不能取勝,君王也可以奔往中原諸侯避禍。」

斗辛道︰「如果僅憑我們這些兵馬,根本無力與吳軍決戰。此前十萬之眾尚且不濟,難道依靠這萬余兵馬就能復國?所以,臣以為我們必須向諸侯求助,獲得諸侯的出兵支持,那才有復國的可能!」

昭王見眾臣各說紛紜,為了便于議事,也為了給隨侯少些麻煩,現在又有了大軍護衛,昭王便決定把大軍駐扎在隨州城以西十里,楚國君臣都往軍營里駐扎,不再留在隨州城內。

至此,楚國君臣在隨國苟延殘喘,謀劃復國之策。而吳軍大將伍員奏明闔閭之後,領兵3萬出了郢都,率軍西渡,尋覓昭王蹤跡。伍員一路追尋,後來打听得昭王奔往了隨國,于是便領兵至隨,欲要向隨侯索求昭王。l3l4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吳楚春秋最新章節 | 吳楚春秋全文閱讀 | 吳楚春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