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春秋 第九十三章 隨侯卻吳

作者 ︰ 看雲的季節

伍員探知昭王奔隨,奏請闔閭之後,領軍來到隨國南疆,屯兵于野。♀此次出兵,伍員領兵3萬,任越朋為先鋒,大將專毅從之。

吳軍如入無人之境,在隨國的京山之地扎下大營。這京山是隨國都城隨州的門戶,吳軍陳兵于此,對隨國君臣便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軍事壓力。看來伍員欲以兵威加于隨侯,強索昭王。

副將專毅素來謹慎,見隨國毫無還手之力,便向伍員建議︰因為隨國是楚國的附庸之國,國土狹小,方圓不過數百里之地,不如以言辭相恫嚇,不戰而屈人之兵。

伍員深以為善,于是親自給隨侯寫了一封書信,大意略曰︰

……我們都是大周天子的子民,先人各有封地。如今,請賢君環視楚國周圍,那些小國雖然國土狹小,國力衰微,但都是大周天子的臣民後裔。可是今天的漢水諸國,無不被楚王吞噬殆盡——

而今,天佑吳國,不被楚國所欺。吾國君臣勵精圖治,故能陳兵郢都,滅其宗廟,問罪于楚君。如賢君能夠交出楚王珍,與吾國交好,那麼漢陽之田就盡屬于君侯矣!如此,吳王和賢君就是兄弟之交,世代友好,同侍周王,游牧諸侯。反之,如賢君一味陰陽推諉,我等只能陳兵隨州,以問君安!……

隨侯得伍員之書,心知大事不好。♀雖說早已有心理準備,但如今吳軍已經陳兵京山,取隨州不過數日而已。隨侯也不由得心急如焚、坐臥不安了。

隨侯便派人送信與城外軍營中的楚國君臣,請他們進城議事;又召集隨國大臣上朝一起商議應對之策。

昭王見吳軍前來。而隨國兵微將寡,難以為靠。而現在楚軍只不過萬余人,而且軍心未整,戰心全無,根本無力抗吳,昭王便有北奔諸侯之意。

昭王道︰「多謝賢君素來供養我等君臣,今日吳軍相逼,寡人有北奔之意。賢君不必憂慮。」

楚國大臣們一听,無不大驚失色。因為昭王北奔諸侯,那復國的夢想就更為遙遠,那是他們不能接受的,除非萬不得已。

此時子期跪于昭王之前,涕泣道︰「大王如果北奔,那吾**民何以為據?既然吳軍索求君王。臣有一策,請大王應允。」

眾人都望著子期,听他有何良策。

「臣與大王為兄弟,臣與大王的外貌極為神似。現在事情危急,不如把臣替著大王之身,獻與吳軍,來一回偷梁換柱之計。那吳軍得了偽王。自會退軍而去。♀如此,眼下之危可解。」

眾臣听了子期之計,無不面面相覷,默然無言。

昭王把子期扶起,搖頭道︰「兄長之策萬萬不可!一旦被吳人識破,不但于事無補,反而白白丟了兄長性命。此計萬萬不可!」

王孫由于亦道︰「此次吳軍是伍員為將,他原是楚臣,豈會不認得大王?再說就算現在能夠蒙混過關,但暴露那是遲早的事。此事一旦暴露。吳軍又會尋來。臣以為此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確是不妥!」

眾臣思之良久,並無良策。昭王還是提出老辦法︰奔往北面的秦國。那是自己母親成長的國度,那是和自己有著某種血緣聯系的國家,似乎可以依靠。

隨國君臣雖有不忍之意,奈何吳國大兵壓境,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只得為楚國君臣北逃做好物質準備。備好快馬和干糧,又送了些財物。

但是,又一個難題擺

首席教官妻,惹不起最新章節

在了楚國君臣們的面前︰那萬余楚師該如何處置?

任何一個國家,就算能收留這一幫文臣武將。但斷然不會象隨國這樣能夠收留你這樣一支不可小覷的軍隊。

于是,昭王猶豫不決。楚國君臣便暫時在隨國滯留下來,做觀望之狀。

這日,隨侯夜不能寐,半夜方昏昏睡去。後來忽得一夢︰自己身在民間,東鄰為虎,西鄰為肉;手中拿著一方錦帛。

第二日一早,隨侯未起,便傳令太史姚伯進殿,為自己佔卜解夢。

姚伯听隨侯細說一番夢境,取龜甲兩片,祭拜天神地魔之後,佔卜獻謠道︰「平必陂,往必復;故勿棄,新勿欲。」

「卿為寡人解之。」

「卦上的意思是說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在反反復復的順境和逆境之中重復而已。楚國現在只是暫時遇到了挫折,所以故人不能拋棄,新友不可信任。」

隨侯在榻上思之良久,半晌道︰「看來天不滅楚!寡人必想一策相助楚君。」

姚伯道︰「楚國是我們的舊主,就是故人,而吳國就是新人了。東鄰是吳國,在夢中呈虎狼之狀;西鄰為楚國,是為魚肉之狀。大王手中有一錦帛,覆蓋于肉,就是說大王能拯救楚王于窮途。鬼神有明示在此,請大王明鑒。」

于是隨侯再次給昭王送信,讓楚國君臣就留在隨國,自己已經有了卻吳之策。

隨侯與太史姚伯一道,商議推卻吳人之請。隨侯親自擬書,回絕伍員道︰

「敝邑歷經亂世以來,依楚立國。兩國之間,世有盟約。楚君為敝邑舊主,今日逃奔于此,敝邑不敢不納。現在楚國君臣听聞將軍領兵前來,已經逃往他國去了。請將軍細想︰我隨國之微豈敢阻大國兵威耶?所以楚國君臣擔心吾國兵微將寡,非將軍敵手,早已經投奔他處去了,請將軍明察!」

伍員接到隨侯回書,心里細細一想,也覺得隨侯說得十分在理︰這楚國君臣也不會傻到在隨國等死,任人宰割吧?所以對楚國君臣已經離開隨國這個消息深信不疑。

伍員出示隨侯回書,讓專毅和越朋等諸將看過,便商議道︰「楚王離了隨國,究竟奔往何處?」

專毅也不知隨侯之詐,便告知伍員︰「小將以為楚國君臣極有可能逃往了鄭國。將軍請看︰楚軍在經過柏舉之敗後,相國囊瓦懼罪不敢回國,逃到了鄭國。這楚國君臣見囊瓦在鄭,必往鄭國匯集。所以小將揣測楚王逃往了鄭國。」

伍員見專毅之言有一定的可信度,自己也有些懷疑昭王逃到了鄭國。再說,鄭國人以前殺死了太子建,大仇未報。不如趁此機會提兵向鄭國問罪,一可為故太子建報仇雪恨,二可向鄭國索求昭王。

伍員便引著3萬大軍,掉頭奔往鄭國而來,欲移師伐鄭。

不過十余日,吳國大軍已經侵入鄭國邊境,鄭國的邊關守將無人敢與吳軍交手作戰。不過數日,吳軍勢如破竹,伍員已經率軍抵達鄭國的都城新鄭,在新鄭城之郊二十里外駐兵下寨。

此時鄭國賢臣游吉等皆已病亡,朝無良臣、兵無良將。又見吳軍如此神速,鄭國朝堂上下無不大驚失色,不知如何是好。

鄭定公見吳師即來,便怪罪于囊瓦。便派人去截殺之,以囊瓦之尸獻給伍員。並以實相告︰楚國君臣並沒來到鄭國,請將軍察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吳楚春秋最新章節 | 吳楚春秋全文閱讀 | 吳楚春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