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定公見吳師陳兵于野,為了安撫吳軍,定公殺了在鄭國避禍的楚相國囊瓦,把囊瓦之尸交給伍員,並述明昭王並沒來到鄭國。但伍員仍然不肯退兵,試圖要趁此報鄭國往日殺太子建之仇。
定公無奈,只得召集諸臣,商議如何退吳。此時鄭國是游丕(游吉子)當政,此人雖為鄭國上卿,但毫無其父智謀,只是一個酒囊飯袋而已。游丕見定公相召,卻稱病並不上朝。
這游丕在吳軍大兵壓境之時,六神無主、毫無應敵之能。整日倒是召集些巫師問卦,祭神拜天,祈求神靈護佑。他身為上卿卻躲在自己府上轉移財物,思圖自家退路,鄭人莫不恥之。
定公見游丕稱病不出,自知朝無良臣,軍無良將,自己無人可任。不由得悲從心來,對眾臣道︰「上卿見吳軍勢大,稱病不出。不知各位愛卿,可有退敵之策?」
諸臣莫不面面相覷,見定公束手無計,眾臣便在朝堂之上交頭接耳,惶然無主。此時那庭上禁軍護衛之中卻有一人執戈而出,把手中銅戈置于地上,叩頭三次,朗聲言道︰「臣見諸位大夫並無退兵之謀,臣有一策,請大王裁度。」
定公見是禁軍衛隊首領豐偃,此人一直在自己身邊效力,是鄭國有名的勇士。
「愛卿請起,只要能退吳軍,寡人定當重重有賞!」
豐偃道︰「吳軍此來興師問罪,其意有二︰一為索楚王而來;二為報太子建之仇而來。♀大王已經告知吳將,昭王並不在鄭。那麼吳軍就只有第二個理由對我用兵,那就是為楚故太子建報仇。但是,臣以為伍員身為吳國大將,是吳王闔閭的心月復之人。吳楚為仇,伍員豈會真心為楚太子報仇耶?」
鄭定公一听。見豐偃說得甚是在理,禁不住起身對豐偃道︰「愛卿分析得十分在理。既然伍員不為報仇,那又為何舉兵而來?」
「大王難道不知。我鄭國居于南北要津,是兵家必爭之地。北通諸侯。南接吳、越。與吳國、楚國、晉國、齊國等大國接壤。吳軍此來雖托名為楚太子建報仇,實為取我鄭國河山也!」
眾大臣一听豐偃此言,就更加惶惶不安,便七嘴八舌起來︰
「此時伍員定要取我新鄭才肯罷休,如之奈何?」
「看來不如向吳國稱臣,新鄭暫且可以保全。」
「我看不如向諸侯借兵,以退吳軍。」
……
定公見群臣七嘴八舌並無有用之謀。禁不住生起氣來︰「眾愛卿都是我鄭國股肱之臣,常言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今日為何無一策可退吳耶?」
庭下安靜了片刻。豐偃見眾臣不言,只得又上前奏道︰「既然吳軍有滅我之心。臣以為只能和吳軍來一次生死決戰!就算魚死網破,我們也不能束手就擒!」
定公嘆道︰「寡人怎麼沒有想過?但你想楚國是何等的強大?楚之國力、軍力非吾國所能比,尚且不是吳軍的對手,以至楚王有今日之禍!我鄭國自莊公以後便雄風不再,一直在大國之間左右搖擺。殘喘得以國脈延續,現在有何能力去和吳軍決一雌雄耶?」
豐偃見定公和諸大臣皆有懼吳之心,便以郢都之事說之︰「大王可曾听聞︰吳軍襲破郢都之後,燒殺搶掠,雞鳴狗盜之事層出不窮。楚國後宮和各位大臣的家眷無不被吳軍奸婬殆遍。既然現在我們無路可退。束手就擒不如來一次魚死網破。臣願意以死守城,和吳軍背城一戰,以決存亡!」
定公壯其言,便命豐偃為大將,率新鄭城內的5千兵馬嚴守城池。
那伍員見鄭國君臣沒有動靜,定公也無半點犒師之賞。伍員大怒,令先鋒越朋出兵圍住鄭國國都。
伍員只令越朋圍住新鄭之城,也不急于攻打,欲要耗盡新鄭城內的水源糧草。讓鄭軍自亂,然後可輕松取城。
好女人突圍記——後退向前帖吧
豐偃見吳軍圍而不打,深知伍員極會用兵,也不敢大意。後來思得一策,欲從城牆之處掘以密道,暗通城外。
轉眼吳軍圍住新鄭已有月余,伍員見城內鄭軍並無騷亂之像,心里甚是煩躁不安,也不知新鄭城內鄭軍的真實狀況如何。
這日伍員走出中軍大帳,見遠處新鄭城樓之上的鄭軍執戈負箭,在城樓之上嚴加防守,與往日無異。
伍員卻見城上有一將,似乎是鄭軍主將模樣,在城樓之上巡視守城的鄭軍。伍員心里暗想︰此人定是鄭軍的守城主將豐偃。听抓獲的俘虜說起,這豐偃是鄭國的勇士,一直擔任定公的禁軍護衛。
「你去把越朋將軍和專毅將軍叫來。」伍員心里不安,對身旁的侍衛交代道。
現在這天氣漸漸開始變暖起來,寒冬已去,那迷蒙的遠山已泛起漫山遍野的綠來。山腰之上,偶爾會有薄霧游離彌漫。
伍員見兩位大將步入了大帳,便起身把二位迎了進來。
見二位落座,伍員有些憂慮,皺眉道︰「吾軍把新鄭圍得個水泄不通,現在已經一月有余,城內卻毫無慌亂之相。不知是鄭國君臣故作姿態還是別有原由?」
越朋回道︰「小將也琢磨了多日,也不知何故。按照一國都城能夠承受的限度,一月過後城內定有慌亂之相。畢竟物資的損耗對于守軍來說有著巨大的心里壓力。」
專毅道︰「鄭國主將豐偃,此人听說對定公十分忠勇。現在被定公重用,取代上卿游丕當權。此人不除,新鄭難取也!」
伍員沉吟道︰「我軍圍城,鄭軍自然不會大意,不如這樣︰選個夜晚之時,找幾個身手不錯的混進城去,細細打探一番,看究竟是何緣由?」
三人商定,為了模清城內軍情,必須派細作入城打探鄭國君臣的消息。
是夜漸起薄霧,越朋從手下選出兩名武藝高強之人,身著夜行衣,趁著夜色的掩護,尋了城牆的一角,用長繩和銅爪,翻城而入。
不過兩日,細作再次趁夜出城,向伍員回稟打探的消息︰原來鄭軍主將豐偃令鄭軍在北門之處挖掘了一條密道通向北門之外。而新鄭的北門是一道最為狹窄的城門,平日基本不用,除非在鄭國有大典、大祭的日子才會打開。所以楚軍圍北門的兵力極少,對鄭軍挖掘地道自然也毫無察覺。
伍員得知緣由之後,令越朋細細查找,終于在北門之外,找到一條密道通向城內。這條密道只能容一人彎腰行進,看土質成色,應該才打通後不久。
越朋道︰「鄭軍既然掘道在此,不如我軍從此洞入城。可以讓城中鄭軍措手不及。」
伍員搖手道︰「此洞通往城內,出口必有鄭軍把守,萬萬不可從此入城!我們的策略是不費一兵一卒要拿下新鄭,而不是和他短兵相接。只要封閉此道,仔細訪查,不可再讓鄭軍得隙,不久城內自會大亂矣!」
不幾日,豐偃知吳軍識破密道,本想依靠密道在夜晚之時可以出城補充後勤物質,現在此計不成,只好另想他策。
如此兩軍在新鄭城下又相持了十余日,鄭國守軍便越來越艱難。城內糧草將盡,百姓已經開始恐慌起來。老百姓一開始慌亂,自然會影響到新鄭的軍心。
豐偃見狀,只得稟報定公,城內糧草告急,守城日益艱難︰
「城內糧草將近,臣請大王在城中昭告百姓,出令懸賞退吳之策!」
定公見別無他法,于是在城中下令︰「如有能退吳軍者,寡人願意與他分國而治!」
自此,鄭國君臣據守新鄭,不願向吳軍繳械投降。定公向民間發出的退吳懸賞令,似乎是鄭國君臣們最後的救命稻草。畢竟,民間自有高手在。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章《漁人退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