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第一百二十五章 現在的學校

作者 ︰ 李宗吾

是按鐘點授課。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本日應授的功課,即使學生業已了解,鐘點一到,還是叫他們上堂听講;其有程度太差,听了茫然不解的,也要叫他們上堂听講。因為不如此,就不算整齊劃一了!犧牲學生的精力與時間,去換取形式上的整齊劃一,這便是現行制度。實則所說的三年畢業四年畢業,並不是所習的學業,要三年或四年才能完畢,不過是講堂上規定了若干鐘點,必須去坐滿罷了。仿佛是三年的有期徒刑,或是四年的有期徒刑。所以現在的學校,也可以說是監獄式的學校。

按現在學校的組織法而言,管理人對于形式上負責任,鈴子一響,只要他能把學生弄上講堂,他的責任就算盡了;教員對于時間負責任,只要他每點鐘能在講堂上講過五十分鐘或講過四十分鐘,他的責任也就算盡了。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本是很好的教授法,但如今用不著了,鈴子一響,就須上堂听講,不憤者也要啟,不悱者也要發,學校的組織如此,怎麼會不生流弊呢?

拿斯密士的「分工原理」研究一下,就知道學校內的學生損失的勞力和時間,真是不可思議了。據斯密士的調查,一個人做針,每天只能做二十枚;倘把做針的工作分開來,一個人拉,一個人截,一個人鑽,一個人磨……共分為十八人,每天可做八萬六千枚,平均每人每天做四千八百枚,所得成績增加二百多倍。現在學校的組織,每日要學幾種學科,每科以一點鐘為限,這就像一人做針,時而拉,時而截,時而鑽,時而磨是一樣,當然有許多勞力和時間,作為無益的消耗了。雖說學生肄習各種學科,與做針的情形不同;但明白了這個原理,就知道每點鐘改習一種學科,是最不經濟的。中學校應習的各科不該同時並進,所有各科學習的先後,和學習的時間,都應該酌量變通,取消那每天學習五六科的辦法,所得的效果,一定要增加許多。

若取一種未經學習過的學科,自己去研究,就知道其中的甘苦了。遇著不了解的地方,往往鑽研許久,都不了解,一經了解,以下的即迎刃而解。有時發生了興趣,津津有味,自己不忍釋手,進行非常之快,比那教師講授的速度,真有天淵之隔,而且是自己鑽研得來的,心中也格外暢快。好比煨肉的方法,初時用猛火,到了沸騰後,改用微火,只要能夠保持沸騰的溫度,雖是微火,所得的效果仍與猛火無異。凡人看書,有時發生興趣,津津有味,這就是煨肉到了沸點的時候,就該一直看下去,這是用力少而成功多;倘此時無故把它放下,隔許多時候又來看,自己也覺得興趣沒有先前那樣好,看下去就較為艱難了,這便是煨肉停了火的緣故。必要耐心再看許久,方才發生興趣。若把平日自己看書的經驗,下細思考一番,就可發現學校每一點鐘換習一科的弊病了。

例如學校內,學生上講堂,听教員講某種學科,初時一二十分鐘,還沒有什麼趣味,這就是因為煨肉的水還是冷的。♀入後越听越有趣味,就是到了沸點的時候了。忽然鈴子一響,改授他科,這就像肉還未煨好,就把罐子提開,改為煮飯一樣。學生又要經過一二十分鐘,才能發生興趣,正在津津有味的時候,鐘點又到了,又須改授他科,這就是飯還未熟,又改而炒菜。每天學習五六科,改變五六次,結果時間耗費了,精力也疲倦了,所受的益處,依然沒有好多。

有人說︰「每日功課,難易相間,才不虧腦力;每一點鐘換一種學科,使腦筋變換,才不受損傷。」宗吾對于這個說法,也有點懷疑。請問世間的事何者為難?何者為易?依他的解釋︰(一)前進無阻則易,前進有阻則難,所以行平直的路易,行崎嶇的路難。(二)順其習慣則易,違其習慣則難,所以讀書人以寫字為易,挑擔為難,而勞工則以寫字為難,挑擔為易,當學生學習某種學科,正在津津有味的時候,如果听他一直做下去,豈不是前進無阻嗎?忽然換一種學科喊他去學,這就像行路的人,正在順利前進時,忽然有了障礙,不得不折而他走是一樣。又學生正在發生興趣時,順著他的慣性讓他前進,自然是很便利的;為什麼要改授他科,阻止他的慣性呢?這明明是化易為難,何嘗是難易相間?我們也只能講明這個道理,使學生自擇其所謂難所謂易,不能鑽入學生的腦中代擇其所謂難所謂易。學生習某科,他要想繼續下去,不肯中止,這是可以的;他自覺厭煩了,想另換一科,也是可以的。當純由學生自動。教師在旁邊輔導,隨時指點,卻不可強制他。這樣學生的進步,自然很快,腦筋也不會損傷。

工場的管理法,是以最少的消耗收最大的效果為原則,對于金錢材料勞力時間四者,俱有精密的計劃。金錢材料,不能妄費,自不必說;就是工人的勞力,與做工的時間,都是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不使他有絲毫的虛耗。如果用管理工場的眼光,來考察現在的學校,他那金錢材料勞力時間四者的虛耗,真要令人驚駭不已,幾乎無一個學校不是以最大的消耗收最小的效果,無怪乎教育日形退化。

現在的學制,勞力與時間的虛耗,既如上述,至于金錢材料的虛耗,更是所在多有。例如,各學校的儀器標本,封鎖的時候多,利用的時候少,為什麼不把它公開,使一般人都享受利益?這就是材料不經濟的地方。從前書院的山長,得了幾百串錢,那全書院的學生數十個,或是百多個,都由山長一人去教,此外沒有一個冗員;現在教育上的組織,就是拿錢的人多,教書的人少。教育廳設廳長、科長、科員、幾十個人,是拿錢不教書的;省設省視學若干人,是拿錢不教書的;各縣設教育局長視學員,是拿錢不教書的;各中小學校校長,多半未擔任功課,是拿錢不教書的。從前書院時代,學生的品性,由山長負責,未另支薪,現在把它劃分出來,每校設管理員數人,這些人所得薪水,都比從前山長優厚,但他們可無須教書,實際上在教書的只有所謂教員罷了,此外還有文牘、庶務、會計、書記等,都是拿錢不教書的。至于教育局董事,教育委員或學董,都支所謂車馬費,也是拿錢不教書的。拿錢不教書的人有如此之多,教育經費哪能不支絀?用了那麼多的金錢,費了那麼大的勞力,所得的結果,不過是造成一個讀書不自由的組織罷了。倘把所有的組織細加考察,無在不是荊棘叢生,諸多窒礙,維新之初,手訂學制的諸公,未免太不思索了。

其次則談到學校以外的情形︰從前科舉時代,自然是弊病不少;但那個時代,卻有一個極好的精神,只要立志讀書,就有書可讀。國家衡文取士,只問學業,不問貧富,試場之中,貧如乞丐的,富同王侯的,是一樣待遇,無絲毫的區別。現在學校的組織,完全是家資富裕的佔便宜,學校的等級越高,所需的費用越多,于是高深的學問,就成為家資富裕的私有物了。貧苦人家的子弟,是終身得不到高深學問的;即使實行義務教育,也不過得點粗淺知識罷了。

但就全人民而論,貧窮的人多,富足的人少。現在的學制,只有富家子弟才有入學的機會,貧家子弟,是在擯棄之列,立法未免太偏枯了。我們實地考察,凡是富家子弟,多半怠惰,貧家子弟,多半奮勉,中國歷史上,許多名儒碩學,都是從貧寒的家庭出來的。若照現在的學制,繼續行下去,國家必要少出許多人才,無形之中就是受了極大的損失。

從前科舉時代,可以一面謀生活,一面自己用功,國家行使考試時,對于此等人,與在書院肄業的人,同樣待遇,沒有什麼歧視之心。現在學校的組織,定要身在學校之內,住上若干年,才能承認他是某某畢業生;至于校外自修的,任他學問如何好,政府是不能承認的,依然把他當做棄材。若把科舉時代名人的歷史一查,在他們未遇之時,有教學糊飯口的,有充當書佣的,有務農下力的;假若這些人生在今日,可以斷定他們永無出頭之日。現在充當小學教師和充當書記的一流人物,要想得個碩士博士,是終身不可能的,這不能不說是學制上的缺點吧。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最新章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文閱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