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自流井一帶的學校私塾的教師學生,無不興奮起來,教者盡心教,學者也努力學。♀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當時有許多人向他說︰「你這個法子真好!我們是外行人,不經這一考試,家中的老師究竟好不好,我們怎能知道?」于是教師學生及家庭的心理,就可窺見一斑了。他以為教師與學生,不必用法令強迫他,或是派人去督促他,他們自己是知道著急的;但是把學生的競爭心提倡得過高了,于青年的腦力也有妨害,又當隨時告誡教師,使他們注意,他又向坊間去調查,問他們教科書銷售如何,他們都說一連銷去好幾批了,購者還是絡繹不絕,于是他知道私塾是改良了,從教科書銷數的增加,便是經書雜書減少的明證。
當時自流井的教育經費,是很不充足的,各校教員的待遇,自然也很微薄。他便特許各校的小學教師,自由征收學費,並可仿照先年議學金的辦法,隨家境的貧富,定出錢的多寡,有人說︰「教員收費應加以限制吧,否則他們會任意多收的。」他說︰只規定極貧的學生免征一條就是了。他們有錢之家,是擔負得起的,我們何苦替他們儉省,使教師們餓著肚皮去教他們的子弟呢?但是教師征收學費,他自己也會酌量情形;如果取多了,學生會往私塾去,他校中無人來學,于他是很不利的。他以為教師越認真,來學的越多,教師的收入就越增加,勞力與報酬成正比例,這是一種天然的獎金。♀公家給教師獎金,還有考核不公的毛病;唯有這種天然獎金,教師如不能得,只有怪自己,不能怪他人。因此,他主張與其籌款獎勵教師,不如籌款獎勵學生,學生得獎,教師得名,教師有了名譽,天然的獎金,即隨之而至。他所主張的成績考查會,正是公家拿錢獎勵學生的,但學生又拿錢去繳納學費,仔細推尋起來,公家的錢還是入于教師之手,不過由學生方面周轉一次罷了。學生想得獎,非認真用功不可;教師想增加收入,非認真教授不可。其實公家出錢是一樣的,但多此一番周折,效果就迥然不同了。
他這種成績考查法,是提倡私塾與學校競爭。學校對于私塾,勝之不武,不勝為笑;如果私塾學生,佔了優勝,學校就沒得面子了。學校的教員,報酬雖是微薄,總是得了公家的錢;私塾未得公家一文,而其成績反在學校之上,相形之下,未免太難為情。所以實行這種辦法,各學校是特別戒嚴的,自然成績就好起來。凡當塾師的,只要他的學生考取了,他就要稱贊現行教科書的好處,表彰他自己的本領,這種塾師,也就變成改進教育的勸學員了。假使私塾發達起來,人人都願送子弟入私塾,就不妨把小學教育,讓給私塾去辦。剩下的學款,可以拿來辦平民讀書處,教授力不能入私塾的學生;或是辦師範學校,儲備私塾教師;或是增加每月考試的獎金;或是添設公共實驗所及公共導師。♀到了這種地步,就無妨承認私塾是小學教育的主體,公家只是設法補助私塾的不及就是了。
當時四川各縣私塾的數目,大約十倍于初小學校。全縣私塾的學金,和供給先生的伙食費,合計起來,大約也是十倍于全縣初小學校的經費。他以為興設學校,籌款既很困難,私塾中藏有這樣大的一筆款,就該設法使它發生好的作用。學校與私塾的區別︰一是照章教授,一是不照章教授。若是想出方法,誘導各私塾,也肯照章教授,便是憑空添了十倍的學校。私塾中藏有巨款,仿佛山中藏有金銀礦一般;如此每月的考試獎金,也不過是開礦的一點費用罷了。因此可以說,他所舉辦的那個成績考查會,猶如設立一個大規模的小學校,那些私塾,可認為是他們的分校。分校的校舍校具,薪金伙食,都由學生自備;唯有舉行月終考試時,學生來本校試驗一次。他從此著想,實覺得用力少而成功多,也可說是用少數的金錢,收到最大的效果。——這是他在自流井舉行「學業成績考查會」簡要的敘述。
此外他對于平民教育,也是計劃周詳,當時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四川分會,選舉董事,宗吾被選為董事之一。會中希望他發表意見,他便作了一篇《推廣平民教育之計劃》。那篇文字,可以說是補《考試制之商榷》及《學業成績考查會之計劃》所未及的。
他看到當時有些地方,私塾日益發達,許多家庭都甘願出錢把子弟送入私塾,學校日益退化,以致學生寥寥,有名無實。依他的意見,各地有名無實的那些初級小學,不妨改為平民學校,內容可取私塾的組織,個別教授,有讀整天的,有讀半天的,有讀一二小時的,有來問字的,均可听其自便。每逢趕場的日期(「場」即四川鄉鎮中交易的處所,每隔幾日,人民前往買賣,名曰趕場),教師並可兼負講演的責任。籌措學款,既是非常艱難,即不妨把平民教育、社會教育、通俗教育及義務教育等項,合為一起辦理。一般貧民,並非不知讀書的好處,實在是為生活所迫,要謀衣食,不能來讀。若是有這樣的一種平民學校︰听人民來去自由,一面謀衣食,一面來讀書,學者不感困難,自然就容易推行了。初級小學的弊病,在分班教授,按鐘點授課;民間早膳午膳,早晚不一,學生來校,自然先後不齊,又學生常常耽誤時間,缺課甚多,也是補不勝補。各家父兄,見課本中有許多未教,就很不滿意,因之把子弟送入私塾,而私塾的組織,恰能彌補這種缺陷,這也是私塾發達的原因之一。所以他主張初級小學的內容應該改組,平民學校也應該改組。通常的平民學校,大半是夜間授課,因為做工的人,到了夜間才得暇;但情形各有不同,白日也有得暇的。如果平民學校的教師,白日夜間都在校內,來學的人就很感便利了。
他以為平民教育,應該擴大辦理,教育一般民眾,不僅僅教不識字的人。吾國人民,除一字不識者外,有讀過一二年書的,有讀過三四年書的,還有些人讀書雖多,對于時局卻茫然不知,其程度是參差不齊的;兼之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有些是有職業的,有些是無職業的,種種情形,也是萬有不齊。因此供給人民所讀的書籍,也應該萬有不齊,方能與他們相應。民間通行的讀物,都是印版書;唱本戲本一類的,他們尤其喜歡看。主持平民教育的機關,就應該順著這種趨勢辦法,多征集些著作品,或白話的,或淺近文言的,都不必拘定,總以富于趣味為主。通行的唱本戲本,字跡非常惡劣;但因為富于趣味,詞句淺顯,只要讀過一兩年書的人就能看,間有不認識的字,也可以意會。因此編著平民讀物的人,或用教科書的體裁,或用戲本小說的體裁,或用功世文、三字經、四字經,以及其他各種體裁,當應有盡有。更可把外國壓迫我國的情形,諸弱小民族被侵略的事實,和其他應該知道的常識,分別編入,把字跡刻端正些,發交賣唱本戲本的人,沿街售賣,並派人講演。人民縱有不認識的字,有不了解的意義,但有了問難的地方,他們讀起來,一定很有趣味,輾轉傳播,如此人民的程度,自然就培養起來了。
他主張各街宣講「格言」的人,和在茶館內說「評書」的人,應該由教育局把他們召集起來,傳習改良,授給他們一些新知識,把應該供給民眾的讀物,叫他們拿去傳播,講給眾人听,這等人的語言態度,與街市上的人是一致的,他們說的話,眾人都肯听;若是上流社會的人去講,反覺得是異言異服了,所說的話,必不能深入人心,這就好比孔子出游時所發生的一段故事一樣︰當年孔子出游,他的馬吃了農人的禾苗,農人把馬牽去,孔子叫子貢去要,子貢百般解說,農人堅不肯還;孔子又叫馬夫去要,馬夫幾句話,說得農人歡歡喜喜,就把馬送還了。因為子貢與農人,知識不相等,說的話是隔閡的;馬夫與農人,知識很接近,一說就投機。所以教導民眾,不可不明白這道理。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