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義是人己兩利的。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西人主張天演競爭,知有己而不知有人,這純是利己主義;印度教義以舍身救世為主,知有人而不知有己,這純是利人主義。中國主義則不然︰純乎利己、孜孜為利者,是孟子所深斥;純乎利人、從井救人者,亦為孔子所不許。儒家的主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九三八年五月,四川省政府改組,政聞編審委員會裁撤,另成立一編譯室。該室的編制僅有編譯五人。宗吾亦為其中之一。不久,因為緊縮編制,改為編譯三人,于是宗吾便被人擠下台了。此事,新近得到一位當年與宗吾同事的徐慶堅君來函有雲︰
「當時緊縮編制改為三人,某君趁機設法改調,某君趁機兼任新檢所主任。編譯室主任某君,則兼一機關報社長;愚則兼另一機關報總編輯。名為五員,實僅存四。此四者中,宗吾先生臉厚不如某主任,心黑不如某新檢所主任;愚則所謂因緣時會,靠土著飯碗團體幫忙不能走者;宗吾先生,遂不得不掛冠而去矣。」
至此,前章所謂宗吾隱于朝者,又須痛痛快快地隱于山林了。
一九三九年三月三日,宗吾滿六十歲,發表了那篇梯突滑稽的《厚黑教主六旬晉一征文啟》(見《厚黑教主別傳》)。四月,他便由省垣回到自流井故鄉去了。我開始讀他的幾種著作,並冒昧給他寫信,就在他回家數月以後的當兒;可是一直到次年春季,才將他從不給生人寫信的舊例打破了,竟蒙他回復了我。接著我們來往的信件便一天一天地多起來,由彼此爭論,到彼此諒解,以至于彼此會晤結為好友,據他自己說,他晚年的家居生活,除從事于研究著述外,大半的時間都消磨在和我的通信中。他那時正在研究「中國民族性」的問題和進一步研究「心理與力學」的問題。
他對于中國民族性的看法,仍不外以上所說的「抵抗而不侵略」的大原則。他的出發點,自然是著重于天然環境,即強調他的地理氣候之說。更想從古今的歷史中尋獲翔實的例證,從古先聖哲的著述里,援引充分的理據,打算寫成一部巨著。不過這部書終未寫成,我所見到的僅是一篇數千字的論文,題為《中國民族性之研究》。在那篇文章里,他特別舉出由中國民族性所形成的中國主義,約有六大特色︰
第一,他說中國主義是抵抗而不侵略的;如果不明白這一層,讀古人之書,就覺得矛盾百出。例如,孟子說︰「善戰者服上刑。」孔子說︰「我戰則克。」這不是明明矛盾嗎?要知道︰孔子的說法,是就抵抗而言;孟子的說法,是就侵略而言;則孔孟的學說,自然就無沖突了。♀中國古人倡出「抵抗而不侵略」的學說,經過數千年之久,養成一種民族性,所以中國的人民任便發出的議論,作出的詩歌,無在不合乎此種主義。例如,漢棄珠崖,論者稱其合于王道,為其不侵略也;秦檜議和,成為千古罪人,為其不抵抗也。秦皇漢武開邊,意在侵略,是中國民族的變態,所以很受歷史家的譏評。唐人詩中亦雲︰「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猶未已。」「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這些沉痛的呼聲,正是為侵略者痛下針砭。及至受人侵略,則詩人的態度又改變了。南宋受金人侵略,陸放翁臨死示兒詩雲︰「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則又力主用武。明胡宗憲督討倭寇時,幕客沈明臣作《饒歌》十章,中有句雲︰「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宗憲起捋其須說︰「何物沈生,雄快乃爾!」這更是歌頌戰斗的精神。像這種「抵抗而不侵略」的主義,是中國主義的第一特色。
第二,他說中國主義是內剛而外柔的。《易經》書是中國哲學的總綱,全書以內剛外柔為美德。例如,「泰卦」是內陽而外陰,「明夷」是內文明而外柔順,「謙卦」則山在地下,「既濟」則水在火上,無一不是內剛外柔的表現。孔老為中國的兩大教主,其立教主旨,一一與易理相合,老子則被褐懷玉,孔子則衣錦尚綱。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孔子則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句句都是外柔內剛的精神。我國數千年以此立教,自然養成一種民族性,所以中國人態度溫和,謙讓有禮,這便是外柔的表現;一旦正義所在,勇氣奮發,不顧身命,這便是內剛的表現。我國民族性既然如此,故我國對日抗戰,最後勝利是決然無疑的。這種外柔內剛的精神是中國主義的第二特色。
第三,他說中國主義是人己兩利的。西人主張天演競爭,知有己而不知有人,這純是利己主義;印度教義以舍身救世為主,知有人而不知有己,這純是利人主義。中國主義則不然︰純乎利己、孜孜為利者,是孟子所深斥;純乎利人、從井救人者,亦為孔子所不許。儒家的主張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人己兩利的主張,是中國主義的第三特色。
第四,他說中國主義是修齊治平一以貫之的。印度學者所講的是出世法;西洋學者所講的是世間法;中國學者所講的也是世間法。但西洋近代流行的各種主義互相沖突,紛爭不已,成為互不相容的幾件事物。而中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于是個人也,國家也,社會也,就毫不沖突。其言曰︰「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儼然將人、己、物、我成為一個渾然的整體。這種兼容並包的精神,是中國主義的第四特色。
第五,他說中國主義是仁義與功利融合為一的。印度教徒滿腔子是慈悲,絕口不言功利;西洋科學家滿腔子是功利,幾不知仁義為何物。而中國學說,則能將仁義與功利融合一致,欲求功利,當從仁義著手。《孟子》全書即是發明此旨。如說︰「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必為政于天下矣。」行文王之政,就是行仁義;為政于天下,就是尚功利。歐人主張武力統一,是用一個「殺」字統一世界。孟子則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是用一個「生」字統一世界。其說絕精,細讀自知。這種仁義與功利融合的精神,是中國主義的第五特色。
第六,他說中國主義是物質生活與道德生活並重的。印度教徒乞食為生,不事貨財;歐美富豪好貨貪財,驕奢婬逸。倫敦也,巴黎也,紐約也,以及日本之東京也,可說是拿弱小民族的血肉建成的。而我國孟子則說︰「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又說︰「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達爾文「生存競爭」之說,孟子復生,亦不能否認;但孟子的學說,一達到生存點,即截然而止。而達爾文則盛倡「優勝劣敗」,成為無界域的競爭。世界列強一得到達氏之說,就像瘋狂一般,向弱小民族掠奪,勢不致列強脹死、弱小民族餓死不止。我國古人早見及此,所以說︰「衣食足而禮義興。」一達到不饑不寒,即教之以禮義。故信從印度主義,不免饑寒;信從西洋主義,蔑棄禮義;這兩者的偏頗極端,中國學說最能折中起來,是為中國主義的第六特色。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