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 第五章

作者 ︰ 金剛心;文鑫

別人以為這麼大孩子就是湊了熱鬧,可是她卻看出了她獨特的理解。+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她問我︰「為什麼有的國手棋被吃了一塊就早早認輸不下了?這樣不對。我下棋就要堅持到最後一個仔。」

這話要是給一些大人听,他們會覺得孩子說的話太幼稚,大人看到優勢已去就覺得沒必要再下了。

可是我覺得我孩子的問題很有境界︰「選手比賽,不光是自己比,還應該對觀眾負責,觀眾是希望看到選手的拼搏精神的。」

我對她說︰「你以後要是能成為國手,一定記著給觀眾貢獻體育精神比貢獻成績更重要。」

我在著名國手常昊的書里也看到了類似的問題,他說他在和圍棋最優秀的棋手李昌昊決賽前,有韓國棋迷給他送花,感謝他曾經下出過很多的名局。他說那一刻他一下子對圍棋有了頓悟,比賽雖然需要勝負,可是觀眾需要選手下出名局。于是他比賽中不再為了勝負瞻前顧後,努力下出最精彩的招術。

看了常昊這一段故事,我為我孩子能發現那樣的問題而振動,不到七歲的孩子能有這種認識,不能不說是鑽研精神在萌動。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我的觀點有很多的支持,總結起來就是這兩句話︰

學畫畫、學圍棋等特長的過程是個能讓孩子的觀察力和思考力不斷升級的過程。智力升級的過程就是孩子「鑽研」精神被激發和繼續培養的過程。

最難得的是,這兩個特長都容易和孩子的自身興趣接軌——

您看,孩子小時候都喜歡「涂鴉式畫畫」,所以畫畫這門特長可以餃接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如果能在涂鴉中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的「鑽研」能力就一點點被鍛煉了。繪畫藝術是人的右腦功能的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小孩子從小開始鍛煉右腦只有好處。

您再看,圍棋本身也是個「游戲」。孩子沒有不喜歡游戲的,所以圍棋也是和孩子「本能的興趣」可以接軌。圍棋還有一個好的特點,它是兩個人對抗的游戲,所以「對抗」會激發出孩子持續的興致。為什麼圍棋更能鍛煉孩子思考的力度,因為有對手,要和對手抗衡就要不停地想辦法。即使不下棋,做死活題也是一種典型的鑽研。

我女兒和所有孩子都一樣,喜歡隨手畫一幅「作品」,有時還給自己畫一個獎狀。我們任她自己隨便畫,沒有干涉,除了幼兒園上了繪畫興趣班外,沒有給她報繪畫特長班,因為時間有限,她已經學了聲樂、和圍棋。

我女兒在學了圍棋後,我發現她的思維明顯動了起來,剛過六歲時,我們帶她去貴州,火車軟臥的包箱關上門都是一個樣,容易走過頭。♀我愛人去洗毛巾,女兒說︰「我把門開著,你過來就能看到我了。」同包箱的阿姨感慨︰「我們這麼大的時候哪里會想到這些,現在的娃兒真是太聰明了。」圍棋培養出來的「鑽研」狀態也在她的學習中表現出來,她早上起來早了,就會坐在她的小桌子上練寫字;學了舞蹈後,就會自己壓腿、劈叉;有時又會拿著幼兒園發的語文課本念起來,不會的字就會馬上問。我們沒有主動要求她讀課文,全憑她自覺,結果她經常「自覺」起來。

說這些是想和天下的父母說︰「孩子如果上學後學習不自覺,不主動,家長就要多要忙很多、煩腦很多。可是孩子如果鍛煉出了自我鑽研的習慣,那她將來學習新知識就會比別的孩子容易許多,她會比較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里。——所以,做家長的,即使是為了自己輕松點,也該好好研究一下‘怎麼鍛煉自己孩子的鑽研’精。如果為了孩子長大後職場更多發展空間,父母更應該從小引導孩子進入能鍛煉鑽研素質的特長里來。」

潛特長四︰孩子愛表現,怎麼選特長?

小提示︰沒有家長不熟悉這樣的現象吧?有些孩子特別喜歡爭先,孩子們一起玩什麼、表演什麼他(她)總想第一個表現,于是常常引發小矛盾,被家長責備,甚至責罵。其實,愛表現是孩子的一個「潛特長」,因為它有繼續成長的空間。

愛孩子的家長都會本能地希望︰孩子長大了,最好能有自己的事業舞台。——有的家長即使沒這麼想,但是肯定也沒想過「我孩子長大了,就是一輩子給別人打工、吃苦受氣的料。」如果外人這麼說自己的孩子,自己非跟人家急不可,至少也會罵幾句︰「我們哪得罪你啦,這麼說我們孩子?」

孩子長大了就該爭取自己的事業舞台,不然中央電視台怎麼會有段時間一天到晚告訴13億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多數孩子長大了是要進職場的。

職場上,有很多舞台是留給「會表現」的人的,比如培訓舞台上的講師,業務評比或者崗位競聘舞台上的選手,再比如商務交流時需要的公關先生(小姐);

我們熟悉的很多企業家,如阿里巴巴的馬雲,新東方的俞敏洪等等,都是會表現的人,因為會表現,于是他們就成了企業的「形象廣告」,他們表現得越精彩,企業的形象越閃光。

所以每當我研究這個話題時,就會用另一種眼光看那些愛表現的孩子。同時會想︰「如果家長們能將孩子的‘愛表現’向‘會表現’方向引導、激發,那孩子長大後的發展空間肯定比很多不會表現的孩子大得多。

有了這個認識,我就會對這個話題研究更多,特別是當我有了一個愛表現的女兒後,我更會自發地把這個話題當課題來研究。于是在我培訓和做咨詢時,我就會對職場里很多人進行更多的觀察。

這一觀察讓我對「會表現」與「愛表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中一個認識特別值得家長們反思︰

「愛表現」和「會表現」是不一樣的。

有些孩子小時候愛表現,長大工作了還是愛表現,可是職場里「愛」表現的人特別容易招來同事的厭煩。比如前些天有一個學員向我咨詢,他們有個同事特別喜歡「多事」,哪里有他哪里就數他的聲音最響,在大領導面前他的建議最多,很多建議都給別的同事增加不少額外的事情得做。

而有些愛表現的孩子,如果能在職場里把自己變成了「會」表現的人,這類人特別容易有事業舞台,成為帶領同事前進的火車頭,比如在我這咨詢過職業規劃的一個學員,她包的餃子又快又不露餡。可是有些顧客對餃子煮熟後會出現露餡的事情而抱怨,她發現這里存在價值後,就給領導發匿名郵件,建議企業舉辦包餃子比賽。于是她因為自己包的餃子一個都不漏而當了冠軍,再之後她就順利地升了職。這種例子很多,我們在另一本書里還向讀者介紹過一位超市的收銀員類似的升職故事。

說到這里就想對天下的家長們說︰「如果家長不引導愛表現的孩子學點特長,將來愛表現就可以延續到工作中,‘愛表現’就很可能不會升級為‘會表現’,接著就會因為愛表現而四處招人煩,陷入被同事討厭的狀況里。反之,有了學習力,自動學習學到的東西多了,愛表現就會升華為會表現,未來的事業空間就會大很多。

那麼,哪樣特長能將「愛表現的孩子」的學習力提升呢?

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棋類運動啦。

我孩子學圍棋後,我觀察了很多學習圍棋的孩子,發現這里有很多的孩子屬于「愛表現」一類的,比如老師一提問,總有孩子想都不想就舉手。次數多了,老師不得不提醒︰「積極發言是好的,但是慢一點舉手,稍微想一想再回答好麼?」再比如有的孩子老是喜歡接老師的話,往往老師在講棋時話才說一半,他的下半句就給接上了,那感覺听上去象是想和老師講相聲,老師有時忍不住會提醒︰「听課要有禮貌,發言前先舉手。」

那這些愛表現的孩子怎麼提升到「會表現」層面上呢?

等到下棋的時候,這些孩子的「愛表現」就不得不提升到「會表現」這一層次上了,因為下棋最後是要論輸贏的。

如果輸多了,孩子自然會反思自己的聰明勁頭上哪去了。

我觀察了很久,發現有兩類孩子下棋進步快,一類是學習態度認真的孩子,一類就是愛表現的孩子。前者學得快,這很好理解;後者學得快,我想原因是愛表現的孩子有更多的表現欲,于是棋盤成了他的舞台後,他就開始在「棋盤」上表演了。

我的孩子也是那種愛表現型的。

記得在幼兒園開始學畫畫時,她對怎麼畫沒什麼情趣,但是畫完了把畫拿給老師看的勁頭卻大得很,恨不得每畫一點就讓老師來看一下。

等她大一點,這種愛表現的特點更突出,學芭蕾可以劈叉了,只要有機會她就會不管地面干不干淨,「叭」一個劈叉就亮出來了。

唱歌時更是如此,如果我和愛人表揚別的孩子沒說到她,她就會立即提出來︰「我呢,我還不是這樣。」

但是有一個大問題我不得不考慮——

職場上愛表現而不會表現的員工容易著人煩,愛表現而不會表現的孩子上學後也容易著老師煩。

這兩個觀念驅動著我想「改造」孩子愛表現的個性。

開始學棋的一年,她愛表現的特點在棋盤上落子飛快。

等她圍棋學了一年半後,我發現她穩當一些了,表現自己之前有時也會有一些思考啦。

有一次,我在旁听。老師讓我女兒的對手下完棋後記得復盤,那個六年級的小哥哥說︰「小妹妹有時六分鐘才下一步棋,我怎麼記得住麼?」

又有一次,我旁听時听老師對一些下子飛快的孩子說︰「你們看看小妹妹,那樣子就是下棋的態度。有點象職業棋手。」

課後聊天時,老師說︰「我發現你女兒雖然比好多大孩子下棋的水平都差一些,可是她有時還能贏這個贏那個。因為她下棋態度好,所以經常能在後面發現機會。」

我會把這些話題和一些咨詢者、學員聊圍棋的好處,希望給這些家長一些借鑒。其中一個很熟的家長和我說︰「我帶孩子去看圍棋班了,可是他不喜歡。」

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是學了幾次後才有點興趣的。

過了半年,有一天,這位家長給我留言說了兩件她孩子的事情︰「老師,我兒子幼兒園班主任找家長談話了——

1、我兒子上課講小話,老師批評了幾次,他都不听,還講話;

2、他說去洗手間,結果一個人去玩滑滑梯了。」我再次建議她︰「帶他學下棋,鍛煉一下專注力,同時也讓他的能力集中到棋盤上好好表現。我看到好多家長孩子學棋,都是因為孩子太愛動。」

我很高興她能這樣告訴我︰「嗯,剛給他報了國際象棋。他們同學報了,他才願意的。」

沒學棋的家長容易以為只有少數孩子會喜歡,實際上不是,很多家長都認識棋可以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多角度的觸動和鍛煉的機會,比如深圳,五百人以上的圍棋學校就好幾家,每年深圳棋院頒發的圍棋業余段位證書就超過八百。

潛特長五︰孩子擅長表達或者想象,怎麼選特長?

小提示︰很多孩子話都很多。當家長發現孩子在說話時很喜歡描述,很喜歡引用曾經听過的話和詞,或者帶聯想的話,這時家長就該多關注孩子的「潛特長」,引導孩子講故事和做主持,朝表達力的方向延伸。

「表達力」是門將來很有用的特長?!——如果家長們听到「表達」這句話,有幾成家長會立即同意這個觀點?

可能多數家長會立即把表達力和電視節目主持人聯系在一起,接著會想︰「表達力即便是一門特長,也是一門使用途徑很窄的特長,遠不如學英語更有用。」

其實孩子長大後進入職場後,「會表達」比「會英語」應用的地方多很多。

英語是門輔助工具,可是表達卻是工作中隨時要用的,人人要用的。

好些家長很可能對上面這個觀點不以為然,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會說話,很愛說話,伶牙俐齒,將來肯定很善于表達。實際上這個觀念不「恰當」。

因為在孩子們長大後,表達力很容易缺乏。我在做培訓和咨詢的過程中,發現這一現象很突出。

我們發現很多大孩子工作中很能說話,一天說很多話,但是卻不是很會表達。舉個例子︰

每個公司,公司里沒個部門都要開例會的,例會中領導最不喜歡那種問一個問題,回答起來抓不住重點,或者說起話來吭吭哧哧比生孩子還困難的員工,當領導听到這類員工私下里說起來話嘰嘰喳喳,心里就容易有更多的逆反心理。

我在多本書里都對這個現象提示再三,現在又提起來,因為

家長們都知道,孩子長大工作後多是要從基層做起的,基層工作每升半級一級,工作待遇就會相差不少。讓領導不喜歡就等于封閉了基層員工升級的大門,因為升與不升基本上都是部門領導個人喜好決定的。好多大孩子看到別人升級心里不服,又不在自己這里找問題,于是就選擇了跳槽找出路,卻不知道新工作一樣要面對舊問題。

我們還發現,很多大孩子進了職場,以為自己很會說話就可以做培訓了,接著很苦惱,自己這麼會說話怎麼領導總是不給自己做培訓的機會呢?

說白了,又要回到「會說話」還是「會表達」這個區別上來。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最新章節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全文閱讀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