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 第二十二章

作者 ︰ 金剛心;文鑫

第七章學特長時,愛孩子的家長該做哪點反思?

寫這個主題是想與天下家長說︰

如果您沒有心思從潛特長的角度給孩子選特長,也建議您多想想理由︰孩子學特長有哪些很具體的理由?還是有些具體的理由好,畢竟帶孩子學特長是個挺漫長挺費精力的事情,家長心里有了很具體的理由,家長在這個漫長的過程才不會剛開始激情充足之後就味如嚼蠟,甚至煩躁郁悶。♀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

差不多三十年前,圍棋國手常昊的媽媽騎著舊自行車帶著小常昊學特長、上下學;等小常昊去了北京學棋,常昊媽媽從頭學導游,轉換職業就是為了去北京照顧兒子。她這麼大的動力顯然是在心里有很具體和充分的理由的,如果沒有讓她很有信心的理由,她哪會有這麼大動力?

但是我觀察到今天的家長,太多人帶孩子學特長只是隨大流,沒有清晰而具體的理由。

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到了三、四歲,家長們就開始為孩子學什麼特長做打算。

別的孩子都在學特長,這種氛圍下,自己的孩子不學是不可能的,區別只是學得早一點還是晚一點,學的種類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學的成績好一點還是差一點兒而已。在寫此書時,還有一個家長與我交流,想知道她的兩歲的女兒該培養什麼特長?

那麼在給孩子選特長時,家長需要很用心找理由麼?想找理由的家長在用心找麼?

當孩子不想堅持學特長時

一:听听孩子的心聲

在和別的家長聊孩子學特長的話題時,有個家長提到了一則報道,引起我的深思。報道說有一個孩子不想再學特長,家長和孩子簽定一份協議,講明︰孩子長大後不要因為沒學特長而怪家長。

我回去做了搜索,還真查到一則類似的報道︰「重慶一名女童因不願上特長班,向父母寫下保證書,‘我自願不學鋼琴、電子琴、二胡、舞蹈等,還包括繪畫、武術,我長大後不怨媽媽、爸爸。’」

我的孩子到沒出現不想堅持學特長的情況,但是我還是能從她的回答里听出點「別的味道」來。

我經常問她︰「你長大想做什麼?」

她說︰「舞蹈家。」

一心想她在圍棋上有點造詣的我故意引導她︰「還有呢?」

她說︰「圍棋大師。」

我問︰「你的三樣特長里只能挑一種,你最想學哪一種。」

她說︰「舞蹈。」

我有點擔心我給她引導的圍棋之路,怕她大了告訴我「我不是真的喜歡圍棋」,于是對孩子不想堅持學特長這個主題研究很多,翻書,查資料,花了不少精力。♀

接著查到了一另則更震動人的報道︰

有個孩子拿小刀在自己的左手背上劃了一刀,傷口好長。刺傷自己只是因為想去打球家里人不同意,家里人不同意是因為這個孩子要去上書法班。這個孩子對記者說,假期里家人給他報了好幾個班,可是他一心想著去打球,這樣的心里沖突就引發了孩子自殘的事件。這個孩子理直氣壯對記者說,他們同學沒幾個喜歡上特長班,都是家長逼著才不得不去的。

這個新聞實在太觸動人了,尤其是我們這些一心想輔助孩子學特長的家長。于是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某些和來咨詢職業困惑的學員順便談到這個事情,咨詢他們小時候有沒有中途厭倦所學特長的經歷。

二,听听過來人的反思

有個學員很有感慨地說︰「我們家一直想我練出點名堂來,可是我真不想當什麼鋼琴家,也不想將來吃鋼琴這碗飯。于是我練鋼琴就成了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長期堅持練,那更是一件非常枯燥枯燥乏味的事情。我小時候為了考鋼琴十級,每天吃完飯後半個小時,必須有一半個小時雷打不動練鋼琴。練到我一坐到鋼琴前就有種反胃的感覺,我猜想那些吃下去的好菜好飯大概吸收不了多少啦。雖然硬挺著堅持到了十級,可是拿到證書後我就很少很少去踫那個鋼琴。」

我問這個學員︰「學鋼琴的這段經歷對你後來的人生有幫助麼?」

他說︰「我練鋼琴練得想反胃,可是我家里人看出來了後您猜他們怎麼說,他們說︰堅持練習不是一般孩子能堅持下來的,如果你這件事能堅持下來,長大後很多事情就能堅持下來了。——這話在我小時候哪听得懂啊,不過現在回憶起來還越體會越是那麼回事。——您要問鋼琴對我今天有沒幫助,說真心話,是有的,我現在有時會忍不住坐在鋼琴旁彈一曲,尤其是我因為工作心里不舒服的時候。」

我又問︰「如果你將來帶你的孩子學鋼琴,你孩子也出現象你那樣反胃的情況,你會怎麼辦?」

他說︰「我自己都有那種反胃的經歷了,怎麼還會讓我孩子再遭這個罪呢?我肯定是要求孩子堅持彈的,但是不會讓孩子靠吃苦耐勞,靠勤奮的汗水彈下去,我不想因為彈鋼琴傷了孩子的心情。」

我問他︰「那你想怎麼做呢?」

他說︰「至少我會讓他自己安排時間,然後彈給我听吧。我想這樣他就不會象我小時候那麼枯燥了;至少我會多帶給他一些好奇心和促動力吧,比如我和他一起欣賞音樂演奏的碟子,比如我會和哪個家長結成對子,讓兩個情況差不多的孩子多接觸一起彈彈琴。反正我想只要多想想孩子的心情,家長就會研究出不少辦法來。」

這位學員的話給了我不少啟發,于是我相信那些學過特長,對特長深有感觸的人一定還能提供很多的經驗之談。♀

我有位朋友薩克斯吹得不錯,以前曾經一起踢足球,不小心把他的眉骨撞傷了,以後我常去看他,于是對他床頭的薩克斯印象很深刻。我曾問起︰「你怎麼有興趣吹這個?吹這個停難吧?」

他說︰「我有音樂基礎,所以學起來也不太難。」

我又問他︰「你哪來的音樂基礎,是不是以前學過別的什麼樂器。」

他說︰「是,以前我是學彈鋼琴的。可是我越學越別扭,最後就跟我媽提出來。我們為這事別扭了好久,最後我答應她以後如果對比的樂器有興趣一定好好學。我還真沒騙她,有一次我和我媽過中秋節在超市買東西,排長隊交錢,排得心焦。偏巧店里放的是《回家》那首曲子,當時听起來特好听。我就和我媽說了,我媽問我是不是想學,我說想,以後就真的學了,我沒敢忘以前和我媽的承諾,真就認真學下去了。」

現在寫這本書時,把這個例子想起來,覺得他說的話很值得為孩子不堅持學特長而苦悶的家長們借鑒。

總結起來,孩子不堅持特長通常有三種家長容易忽視的原因。

第一,孩子只知道必須學,但是不知道如何學?更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樣學得越久,孩子事倍功半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家長給孩子選的特長不符合他的真實想法,隨著孩子個性越突出,他的逆反心理越重;這樣學下去,很可能學特長的過程會半途而廢;

第三,孩子只有推動他學習知識的地方,卻沒有燻陶他、帶動他學習的環境,于是有心學下去的孩子也只是在枯燥中成長,內心的學習動力得不到多少。

對多數孩子來說,「最有用的特長」倒底是什麼?

——給「最有用的特長」一個新定義和新定位

孩子學特長,最常見的兩個現象如果被忽視了,我覺得家長就會變成「穿新衣的皇帝」︰自欺欺人、死不承認。

這兩個現象太普遍,一是本章說的,孩子不想堅持把特長學下去,越學孩子越內心郁悶、煩躁;二是孩子堅持學下去了,學了一年又一年,越學家長越覺得孩子進步慢,事倍功半。

所以遇到這兩現象時,我想就一定到了家長該反思的時候了,反思的主要內容一定不能少了這個︰

最有用的特長是什麼?

在我們有孩子之前,

我在做職業分析時特別主張學醫的人、學設計的人、學編程、學財務等學技術的人最好一直學下去,學到自己的學問自動延伸到事業的軌道上。可是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生畢業後必須重學很多東西才能拿穩飯碗,好些人離開課本和教室就不知道該學什麼了?即使找到了該學的東西也學得不深入,工作好多年也沒學出一技專長,換工作也只好在低水平的薪水和基層崗位里跳不出來。——這還不夠做家長的警惕的麼?這不就說明他們上大學存在走形式的成份麼?

因為有這些認識,所以我用這個觀念再看小學中學的學生,就發現他們也沒有很用心去磨練自學能力。于是我就會想︰「自學能力能不能從小孩學特長的時候開始鍛煉呢?如果學特長的目標是磨練自學能力的話,那孩子上學後會不會就沿著這個習慣讓學習變容易呢?

從我愛人懷上了孩子開始,我就開始留心觀察別的孩子怎麼長長,觀察多了,我的心思基本上鎖定在一個「固執點」上︰等我的孩子長大了,我怎麼才能鍛煉出她的自動成長的學習習慣呢?最不濟也要鍛煉出主動學習的能力吧?如果她上了學也象我們小時候一樣,讓思想的蝸牛沿著課本鋪成的鐵軌慢慢爬,那她畢業進入社會後肯定思維能力很一般,在職場動蕩期中長期找不到出路。

受這種認識的驅使,于是

孩子還在媽媽肚子里時,我和我愛人就經常談論起這個話題︰孩子最該學的「特長」是什麼?學的最有用的特長又是什麼?

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有一很現實也很嚴峻的問題存在著︰

多數的孩子學了特長後,特長並沒有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貢獻實質

這不是我們多有先見之明,而是我愛人的不少同事業余時間都在圍繞著孩子轉,于是上班後閑聊的話題也總是圍繞著孩子轉,接著這些話題又成了我和愛人之間討論的內容。

我因為是做職業顧問的緣故,我听愛人擺談這家的孩子學畫畫,那家的孩子學跳舞,我就直言不諱地問︰「你沒問問她們,孩子為啥要學這些特長?想收獲些啥?」

我愛人立即和她的同事站在了統一戰線上︰「等我們的孩子到了三四歲要學特長時,你就知道你剛才的問題多余了。孩子這麼小,肯定是學些她喜歡的東西,哪個家長會想那麼多?」

我說︰「別人想不想我不管,我得好好想想。小時候孩子有家長的正確引導,長大了肯定是不一樣的。」

我愛人還是覺得我犯了教條主義,她繼續和她的同事們保持一致︰「你踫到我的那些同事別亂問,誰家的家長都不傻的,都很用心到孩子學特長的。」

經我愛人這麼一提醒,我在以後就多了雙眼楮,觀察我們認識的人,

于是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早早地吃過晚飯穿好舞蹈褲,一打招呼,孩子家長說了︰「帶孩子學舞蹈去。」晚上散步,就听到有的人家傳出鋼琴曲,我愛人就會很有興致地說誰家的孩子在練琴。等等

每次看到這些情況,我就會舊話重題︰「一年一年會很快過去的,這些孩子能學出啥來呢?」

我愛人深受同事的思維的影響,她說︰「你這就老外了,誰家的家長都明白的,孩子學特長並不是讓孩子將來就非要干特長。就象六歲的孩子要上小學、十二歲的孩子要上中學一樣,四五歲的孩子都要上幾個興趣班、學幾樣特長。」

我還是不同意這個觀點。

接著,我們很留心觀察她們的孩子是怎麼學特長的,收獲了哪些東西。

一晃快五年過去了,我的孩子也到了學特長的年齡。我再看五年前我和愛人談論的那些學特長的孩子,很多問題就從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里暴露出來。等我的孩子六歲了,那些孩子也到了考初中的年齡,于是那些暴露的問題就更加清晰了。

有些家長想讓孩子上好的初中,可是孩子的成績有差距,這個時候,彈了七八年鋼琴的鋼琴沒有為孩子加分,畫了七八年的畫畫也沒幫上忙。給孩子加分的是家長找的內部關系,給孩子加分的是家長多掏出的省吃儉用賺起來的「辛苦錢」。更主要的是,以我今天的職業眼光看這些孩子,他們再過七八年,他們很可能還會在職場里因為沒有足夠的自學能力而吃苦頭。

于是我就忍不住想︰「如果家長在那麼長時間里,象抓孩子學特長一樣抓孩子的自學能力,那這些孩子在考初中的時候還用家長這麼操心麼?」

于此,

我給特長下了一個定義︰

「孩子最該學的特長名叫自學能力。」

我給特長重新定位︰

「鍛煉孩子思考的能力。」

我說這些話是很由衷的,我們看到過那麼多的大學畢業的大孩子在職場里困惑、無助,每次體會他們的心情,都會忍不住想我們自己的孩子將來怎麼成長?特別是看到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時,

2010年對「80後」來說意義非凡,他們中間將首次出現30歲群體。《人民日報》的調查顯示︰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職場人在工作上力不從心。

接著又看到了

《廣州日報》2010年2月15日報道,截止2010年2月5日零時零分,共有來自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國各地的3313位「80後」在網上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八成「80後」存款不足10萬元,婚房成為「第一恐慌」。

這兩篇報道讓我更要忍不住去想︰如果不想我的孩子的未來是這樣,那今天該怎麼培養學習習慣和擁有什麼樣的特長?

我們在職場上看到太多的大學生帶著倉庫型的大腦進入工作崗位,而那些能在銷售、策劃等崗位月兌穎而出的大學生都有一個加工場型大腦,他們能在工作崗位上能生產出功力強大的「思想產品」,于是他們成了解決問題的高手而不是被問題解決掉。所以,我們在給白領做培訓時會有一個主題︰打造自己的未來,必須把大腦由倉庫型轉變成加工場型。

因為有職場上這種認識,所以我很不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大腦里裝了很多東西,成了一個擺放百科全書的大倉庫,但是遇到工作困惑卻不知道多角度設計工作思路,如果真這樣,那我這個職場培訓顧問就太失敗了。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最新章節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全文閱讀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