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特長的過程中,增加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才最重要
小提示︰能不能為增加「抗挫折的能力」而啟動學特長的過程?——小孩越小,在家越會受到多個大人的呵護,可是與之矛盾的是,小孩子越大,需要承受的外界的壓力和不公平會越多,等孩子長大上班了,職場里的磨練期、動蕩期就接二連三地在那等著呢。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于是天下的家長很值得從孩子小時候起就引入「抗挫折鍛煉」。
十幾年前的一件事我至今難忘,有了孩子後更是時常會想起。那時我在帶團隊做市場,業余時間閑聊時團隊里有為成員和我講了這件事︰「大學里有位好朋友,學習特別好,人也長得好,家里條件也好。可是快畢業時,受了一些委屈,就想不開跳長江了。」
因為這樣的認識,我在孩子學特長後就特別想她能接受些吃苦的鍛煉,抗挫折的鍛煉。
可是孩子這些小,哪有機會在對抗中體會「挫折教育」呢?
我的孩子很嬌氣,動不動就會哭,受一點委屈眼淚就會出來。我有時會跟她說︰「你下次哭的時候先通知我一聲,我拿個礦泉水瓶子接一下,看看能不能接一瓶。」有時會這樣說︰「眼淚是不是咸的?我接到瓶子里下次炒菜就用它好不好?不買鹽了,省點錢給你買《圍棋天地》好不好?」
有時看她眼淚下來,我都心里焦急︰「這樣嬌氣和脆弱,以後進了社會可怎麼辦?」
我愛人想用「激將法」改變她的脆弱,她一哭,就對她說︰「哭吧,先哭個夠,媽媽喜歡你哭。」然後我和愛人就都不理會她。
這個法子似乎有點效果。但是效果又似乎不長。
等孩子六歲了,我們會很支持孩子去學芭蕾舞,孩子打開筋的過程是要吃些苦,忍些疼的。
學了圍棋後,棋類運動的優勢也顯現出來,孩子在頻繁的智力對抗中就可以鍛煉「抗挫折的能力」。
學了圍棋和芭蕾後,我發現她有改變了,雖然還是愛哭,但是有些自我克制了,最讓我開心的是她雖然還是愛哭但是自我調節的能力增強了。
有一次她在下棋時老毛病又犯了,半年前多次犯的錯誤又冒出來了。我回家和我愛人說起這事,我愛人也有點生氣,我們倆一起說她不用心,她的眼淚就嘩嘩流。那一天我和愛人說了她十幾分鐘,她委屈了十幾分鐘。在孩子學習態度出問題時,我和愛人立即站在統一戰線上,我們的態度常常高度一致。
過一會兒,她去唰牙洗腳準備睡覺。我給她倒好洗腳水就離開了衛生間,她的歌聲緊跟著就從我背後傳來,先是一邊唰一邊哼,接著是一邊泡腳一邊唱,聲音也越來越大,我估計是她又想起了電視里看過的美聲唱法,于是她的聲音也開始「美聲」起來。♀
我愛人說︰「她現在會自我調節了。」
我說︰「需要這樣,有樂觀才有抗挫折的能力。」
之後她的另一件事又讓我難忘。一次重大圍棋比賽中,她樂呵呵跑出來,我以為她又贏了,誰知輸了。我問她︰「輸了怎麼還樂成這個樣子?」
她說︰「爸爸說的,輸了也要笑才是本事。」
我說︰「我說的是,下得好輸了也是贏,下得不好贏了也是輸。」
她說︰「你說過的,你就是說過的。」
2011年4月她參加小棋王杯比賽,巧得很,前一天天氣突然獎溫,她就肚子疼,到了晚上就想吐,這一折騰一晚上沒怎麼休息好,第二天一大早就睡不著,之後更讓我擔心,她吃不下去東西,趴在馬桶前吐了兩次。
我對她說︰「你還記得爸爸給你講的一個故事麼?有個深圳的圍棋小哥哥發燒還在堅持比賽?」
我希望她把這一次當成自己的鍛煉。她也沒有任何異議。
到了比賽賽場前,又到樓下的快餐廳的洗手池嘔了幾下,我只好給她帶個塑料袋,然後大聲鼓勵她迎接考驗。我囑咐她︰「如果再肚子疼,就自己想辦法解決,別一難受就跑出來找爸爸媽媽好麼?」
她真頂住了。可是不巧的是,第一輪對手沒來,于是她就在餓與困的感覺中對著空棋盤干坐了半個小時。第二盤一上來就輸給了對手,最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從比賽結束後的總分看,她輸的這個對手很弱,贏了她以後,後面全是輸。
她輸了棋,流著眼淚。我親了親她︰「爸爸和你說過的,什麼叫比賽?下一盤更好才叫比賽。」
她的師哥師姐們全贏了,她很尷尬地問︰「你們全贏了。」
終于下午她清醒了些,後面的比賽全拿個下來,而且都是大勝。
之後對她又是一個性格上的磨練。因為她第一輪沒有對手,于是她雖然大分比較超前,可是小分輸了不少,只得了一個優勝獎,可是她沒有計較這些,她拿著自己的小獎狀很是珍惜,她說︰「這是我的第一個圍棋獎狀。」
這類的事情讓我更加覺得「抗挫折的磨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聯想到我在職場上的體驗,更覺得這類磨練對孩子的幫助的無可比擬。
我們在職場培訓時,常會引用一個故事。大家都很喜歡這類的故事,是因為很多大孩子還陷在上學的學習狀態里拔不出來。
這個故事講美國曾經對幾十位優秀的學生做了智商測試,然後跟蹤了十二年,十二年後發現當年排在智商最靠前的兩位在職場混得最差。
這個結論是很好理解的,因為工作後,很多工作要想出成績,必須有一段或者幾段在挫折中前進的經歷,我們在職業分析上稱這段經歷為「必須環節,因為成功者都有抓緊時間向失敗學習的經歷。♀」
這個故事對今天帶孩子學特長的家長們最有啟示,因為我們總結過發現家長最重視孩子的成長環節基本上是「開發智力」。
但是孩子長大工作後,職場里對孩子要求的不僅是「智商」。在一些優秀的企業對優秀員工的測評中,不但包括「智商」,還有一系列很多家長都沒關注過的「這個商,那個商」,比如逆商,代表抗挫折的能力,比如境商,代表著挖掘深度價值的能力。
說這些是想提示天下的家長們︰
家長如果太圍繞「智商」開發孩子的成長,那孩子的成長軌道就很可能遠離了社會對他更多素質的需求。
抗挫折的能力比開發智力更急。
有一天我在帶孩子學圍棋,听見學校新來的一位學員的家長對管招生的老師說︰「我為什麼帶我兒來學圍棋呢,一個是我兒太愛動了,我想下下棋讓他靜下來。」接著這個家長又說了一條理由,「我兒雖然長得挺男子漢的,可是有時好嬌氣。我想他下下棋,磨練一下。」
招生老師說︰「也是啊,現在的小孩都長在溫室里,骨子里都很自我和嬌氣。圍棋就很好,兩個孩子在棋盤上較量,從小就接受挫折,從小就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圍著自己轉,別人的想法是和自己不一樣的。」
在學特長的過程中,增加孩子「學習的靈氣」才最重要
小提示︰能不能為增加「學習靈氣」而啟動學特長的過程?能的,因為學什麼不是最重要,在學的過程中能激發孩子的學習靈氣才重要。——孩子需要學的東西種類繁多,可是學習靈氣卻是所有學習的過程都需要的,所以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靈氣絕對是抓重點。
有一天我帶孩子學聲樂,孩子問︰「帶腦袋來學習是什麼意思?」
我問她︰「怎麼想起問這個?」
她說︰「老師說班上有三個小朋友是帶著腦袋來學習的,其中就有我。」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靈氣,上學能深入學進去,多出成績;工作能深入進去,早點站穩腳跟、早點出業績。
可是孩子長大工作後是怎麼樣呢?
我在職場里看到比較多的大孩子都比較缺少靈氣,缺少職業靈氣最大的影響是︰很難找到工作突破口。接著,幾年一眨眼過去,可是工作舞台和待遇基本上的扭秧歌——前一步退兩小步最後還是還是原地踏步。原地踏步的最大負作用是︰生活成本一年高過一年,可是收入卻跟不上消費上漲的步伐。
如果順著這個觀念引伸,就發現孩子上學時缺乏學習靈氣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稍微留神一下就能發現,同時上學的孩子慢慢的就在成績上拉開了差距。等到小升初,高中升大學時,拉開的差距就更是明顯了。
于是在寫「特長」這本書時,就很想提示天下的父母們︰孩子學特長的時候,不能只是學啊學,而不去培養孩子的學習靈氣。
學特長時,孩子學習靈氣的不同會很快表現出來。就拿我孩子學圍棋的事情說吧,我孩子去學圍棋時,我經常在羅老師的圍棋高級班上旁听。這里的孩子有好幾個已經圍棋業余五段,四段、三段更多一些,有的孩子沖著羅老師的名氣來,于是自己還沒升段也要求留在高級班。我和愛人有時會和別的家長交流,原來現在在高級班學習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四年左右的學習經歷了,可是有的孩子的段位一直在升,有的孩子竟然才升一段,還有的孩子更離譜段位也沒有。
細問一下,這些段位高的孩子很少有家長輔導的,都是靠自己的學習靈性學部出來的。
我查了很多資料,也和一些搞特長教育的老師交流過,有一些關系到學習靈氣的「內容」匯總于此,供天下父母在引導孩子學特長時借鑒。
第一,學英語這門特長時,怎麼鍛煉學習靈性?
想孩子會說外國話、能听懂英語的家長越來越多了。或說太多了。
但是只是讓孩子學啊學,學費交啊交就可以讓孩子學到真功夫麼?
不是的。
我以前的同事中有一個人,他是學中文的,可是他的英文也比較有造詣。
不但他能如此,他家里的哥哥姐姐都如此。有一次我需要花錢請人翻譯一本公司資料,他說他能找到人。于是我就知道他的家庭燻陶。
我向他請教學外語的靈氣怎麼培養。
我問︰學外語少了要學單詞,而且要一直背單詞。背單詞夠枯燥吧?這麼枯燥的學習里你從哪找到的靈氣?
他說︰通過回憶來默寫。我們家幾個孩子學單詞都經常用這一招。他接著說︰如果少了「在白紙上通過回憶來默寫這一環節,」學單詞就會熟悉得很慢、單詞量想上去要花的工夫就會很多,即使單詞量上去了,能隨口應用的單詞的量也會上不去。
我又問他︰為什麼常出現這種尷尬的現象?有的人學了十六年的外語還是听不懂說不出來;
他說︰因為,背頌會讓孩子的大腦能有一個裝單詞的倉庫,但是不會在孩子的大腦中建設組裝單詞成簡單句子的車間。
老師一邊念,孩子一邊默寫的方法只會在還子的大腦里留下倉庫,但是你看到哪個大工廠的車間也是倉庫的?因為單詞都躺在倉庫里,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會了上百、上千的單詞,可是還是說不出幾個能表達想法的句子。
于是就出現了這種怪現象——
有些學生會十個單詞就敢說外語句子,雖不和語法,但是可以促進交流;而更多的學生肚子里裝了上千個單詞還是一張嘴就緊張……
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那一張白紙就能憑回憶快速寫出幾百、上千的單詞,那怎麼會出現單詞裝了一肚子,張嘴還是只能說中國話。
听他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了。
我把這一段回憶下來,寫在這里供天下父母們參考,孩子學單詞的過程中——
「通過回憶來默寫單詞」是一個能激發靈氣的關鍵環節;
老師一邊念,孩子一邊默寫的方法容易事倍功半,說難听一點會誤人子弟……
第二,把講故事、當小主持人做特長時,怎麼鍛煉學習靈性
我的孩子沒有專門學這門特長,再學就真的忙不過來了。當時在家里時,我們會鼓勵她講故事,當小主持人,尤其是有孩子在一起聚會時,電視里有小主持人主持活動時。
雖然是偶爾為之,可是依然感覺到孩子多了學習的靈性後在表達上時有「特別之語」。比如有一天,我愛人在洗鍋,女兒說︰「哎呦呦,哎呦呦,弄得我好難手。」我愛人忙問怎麼了?她說︰「你把鍋和鏟子弄得那麼響,它們能舒服麼?」
基本上,規模大一點的藝術學校都會開設「講故事班,學當小主持人班。」可見想從這樣的特長里鍛煉表達力的孩子不會少。
可是我在培訓行業呆了十幾年,卻發現很多小時候學過「表達」特長的大孩子站不穩大台面。
站不穩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大的主題去講。」
大舞台需要大主題,有了大主題還要有對眾人有啟發和幫助的材料才行。于是很多人就被擋在了這一門檻外。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我的一位外企學員很能講,他說「很喜歡站在台上被萬人注目的感覺」,他也對自己很自信,因為他曾經業余歌星在酒巴趕場。在听我們不斷講培訓能力對基層員工升職的重要幫助後,他就勇敢地和自己老板提出「我來參與員工培訓,我覺得我比公司請來的培訓老師講得好。」
老板很高興,有人能幫助大家又能給公司省錢這不是很好麼?于是就給她加油,給她鼓勵。
可是離他上台的時間越近,他越發現培訓課听起來容易講起來有點難,最難的兩點就是︰自己的內容怎麼活躍會場的氣氛,自己的內容怎麼對听眾有實在的鼓舞和幫助?
他給我留言︰救急。
等我看到他的留言,他的講課時間已經過了。以後也沒再听她再談起要培訓的事情。
這種現象在職場里有很多。
然後也有人做得很好。不論是主持和講座都做得很好,有一次我和其中一位優秀的企業培訓專家聊到這個話題。他說︰「雖然小時候學表達的孩子很多,可是我很幸運,帶我們的老師是個返聘的老師,很有經驗。」
我趕緊和他多聊聊,他說了一和很有用的經驗之談︰「引導孩子學表達的方法可能眾多,但有一個最簡單、最基礎的方法就是消化課文、消化故事的鍛煉。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