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掠奪了我們的臉 第六章

作者 ︰ 陳染

9、色調的哲學

有一句話說,年齡愈大就愈能懂得灰色的價值。♀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這里,當然不是指外在的顏色,而更多是指人的思想方法之類的一種為人處世的基調。

用顏色來闡釋生命的基調純粹是感覺化的比擬,而不是科學的界定。

我二十多歲時喜歡黑色,那種決然的黑色。那時,正是偏執叛逆又多愁善感的年齡,一棵冷冬里荒涼的禿樹,也會使我感懷神傷,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死亡的氣息。它是一株樹,但它又不是一株樹,它和我們的生命有著息息相關的蓬勃與隕落、生機與凋敝的聯系。同樣,有時走著走著路,忽然遇到一截此路不通的幽徑,也會使人感到人生到處都可能遭逢屏障,遇到埋伏著的陷阱,存在著讓你走不通的死胡同。還有時候,我們和一個貌似有知識的熟人說話,我們述說了一個想法,然後他或她便附之以拼命的點頭,並接過話茬表示理解,還按捺不住地深入闡發我們的意圖,可糟糕的是,他理解的和表達的與我們的意圖完全相反,這種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荒唐無比,甚至會擴展到普遍的人際關系,覺得這種泛泛的人際間的紐帶簡直就是一根多余的枷鎖。

那個年齡,我頭腦里的顏色是黑色的。黑色是一種冷,一種排斥,一種絕對;黑色甚至是否定,是拒絕,是抗議;它體現的是一種不同流、不睦群、不妥協以及憤世嫉俗的反骨和叛逆。黑是懷疑論者的眼神,是——我不相信,是沒有退路的腳步,是對世界的敵視,是敢于伸向死亡的手臂。♀說到底,黑,是青春的顏色!

走過了青春,便再也沒有權力執迷于絕對的黑色了。

現在,灰色成了我喜歡的一種生命顏色。

灰比黑隱蔽一些,內斂一些,朦朧一些,低調一些,不像黑色那麼硬,那麼鮮明刺眼。灰色更有彈性,它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但灰色決不是灰心喪氣,悲觀失望,它甚至比黑色更具有潛在的力量。

灰色是什麼?

灰色就是即使你不理解一件事,但也客觀地覺得它不一定沒有道理;灰色是不再年輕氣盛、放縱恣肆地隨便說話,甚至連眼楮和臉孔都不輕易泄露你的意圖;灰色是越來越深地埋藏了個性,埋藏了表情,甚至干脆沒有了臉龐,你讓你的臉長在了心里;灰色是你真實的心理有時比你的外表孩子氣,你趁人不備偷吃甜食的次數比想象的還要多,你暗自練習與想象中的妙齡女郎蹁躚共舞,你有時簡直就是個不听話的淘氣鬼;灰色是盡管人生如夢不免悲觀、不免晚景淒涼,但是力求活著的時候與命運和解,你依然有快樂的勇氣;灰色是面臨大的不公平時,那些小的不公平簡直就是恩賜;灰色是在危機四伏的災難面前,泰然處之的幽默;灰色是盡管如此,依然對生活說是;灰色是恪守自己的同時,微笑著與對方握手言歡,甚至向你的「敵人」致敬;灰色是在險境中依然堅定,但並不急著赴湯蹈火,消滅自己,而是以守為進,迂回向前……

灰色就是不動聲色,是包容大度,是一笑了之……

如果你被人誤解了,能解釋就解釋,不能解釋就不解釋,日子還長,即使去日無多也不必驚慌,死不是結局,生命消失了理解依然繼續,有些理解就是來得姍姍,來得遙遠;你和家人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起來了,你最好把架吵得短一點,如果不能很快和解,那就盡快離開現場,也不要忙著找人傾訴衷腸,趕快鑽進大商城,把平日沒舍得買的東西買下來,花錢慰勞自己有利于心情平靜,然後你就會覺得其實天下太平,覺得沒有矛盾的家才是不正常的;你去郵局取稿費,排了半天隊好不容易前邊就一個人了,可是他偏偏要匯款幾萬元,郵局人員要在驗鈔機下一張一張清點,還要用電腦處理他的一百多張匯單,若是十年前你準是掉頭就走了,可現在你不著急,你拿出剛剛買的一本什麼書正好從頭到尾翻一遍,回到家正好免了做飯趕上吃飯;你的同事在單位的一場錯綜復雜的人際糾紛中,腳跟迅速地站到勢力的一邊去了,你不必惱火,惱火是世界上最無力的東西,你要想他不站在勢力的一邊他接下來那現實的路怎麼走,很多時候勢力的方向就是他的方向,也許,他心里還有另外一個後腳跟;朋友意外去世了,一些擱置半截的事情無法挽回,他的眼楮不再專注地望著你,他的嘴唇亦不再對你說話,你心里不相信,但是,你要相信他正在告訴你最後一件事——一個人怎麼好好活……

這就是灰色。

沒有人生來就是灰色的,是時間和經驗把人打磨成灰色。

人不到一定的(心理)年齡,不會體味灰色的價值。

當然,說的和做的往往有很大距離,說得好听卻難以做到,對我來說是常有之事。這里權當是勸說自己吧。

10、能否與自己和解

早晨一醒來,窗外就淅淅瀝瀝下著雨,薄薄的水霧含情脈脈地融成一片。我起床站在窗邊向外望去,光滑如鏡的黑色路面悶悶發亮,向遠處延伸著,一輛輛來往穿梭的汽車都性急地吞噬著道路,急速地向著遠方的某個目的地飛奔滑動。鉛色的天空壓得很低,沉甸甸的使人不免心事重重,一些徘徊不去的問題,便斷斷連連地在雨幕中來到腦子里——我在想,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的精神困境,是別人無法替代解決的,到底要如何面對?

信手從書櫃里翻找幾本舊書來看,依然覺得比起今日書店里的新書可讀。《伍爾芙日記選》又落入我的手中。這位20世紀上半葉勤奮且多產的作家似乎沒有更多地遭受創作空虛的困擾,她的苦痛在別處,那就是「生活為什麼總是像在懸崖邊羊腸小道上的感覺?」她始終走不出這個困境。終于在一天早上獨自離家,在一條叫作羅德美爾河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她的終極的苦痛。

我想起張愛玲的結局,想她為什麼沒有像伍爾芙那樣選擇結束自己,而是等待生命結局的自然來臨。張愛玲的晚年孤獨寂寞,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她甚至不和任何一個熟人朋友往來,一口氣關了幾十年的門,閉門鎖居,與世隔絕,肯定有她說不出的苦楚,有她無法超越的困境。只不過她沒有像伍爾芙那樣說出來,而是把那些密封在心中,同著死亡一起帶走了,世人無從知曉。她的晚年幾乎沒有寫作,我相信她同樣有一個巨大的「結」,而她到死也沒有說出來,真令人心痛!

1972年獲諾貝爾獎的川端康成在獲獎兩年後自殺了,據說,除了三島由紀夫的自殺對他造成的打擊外,他自身的生活也充滿了無法規避的虛無感和死亡的宿命感,平時他的情緒異常波動,完全依靠安眠藥過日子,即使寫作也要依靠藥物制造一種幻覺,離開藥物他幾乎無法生活,無法寫作。這種情景對于視寫作為生命的川端康成來說,創作力的衰竭即是生命力的衰竭,他無法擺月兌這個困境。他曾說,「我什麼時候能毅然自殺呢」,可見他內心的掙扎之苦。最後,他終于在盥洗室里口含煤氣管自盡,結束了生的痛苦。

再看一百年前的梭羅,他一生與孤獨結伴,他認為沒有比孤獨更好的伴侶了。1845年的一天,他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兩年後才回到康城。他曾說,他要逃避的是現在。後來他死于肺病,留下了39本寂寞的日記。他一口氣記了25年的日記,一個人要承受多大的孤獨才能25年如一日地對著紙張傾吐自己的思想和心緒啊。

顯然,他們都是面臨人生的某種困境的。伍爾芙和川端康成用自殺來解月兌肯定需要巨大的勇氣;但是,我覺得張愛玲和梭羅的對生命的堅持,則需要更加巨大的勇氣,因為後者敢于放棄什麼、放棄之後依然能夠活下去。

我的思路停留在這些人物上,徘徊不去。多麼想從前人的身上省悟一些什麼,尋到並超越一些什麼。

我曾經說過要與生活和解,說到底就是與自己和解。然而,這對某些人來說並非易事——那是放棄什麼之後,依然有生的勇氣,有快樂的勇氣,這也許是更高一層的境界吧。

我覺得頭發有些長了,似乎沒了型,于是打算出去走走,然後去發廊修整頭發,也許潛意識中是想通過整理頭發抵達思想的明晰吧。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最新章節 |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全文閱讀 |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