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言
孩子的學習是與質疑能力是緊密相聯的,正如「勤學」和「好問」常常放在一起來形容一個人學習好。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好問」的能力。而培養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首先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常常能提出質疑,並願意主動尋找答案,父母的工作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因此,父母還是要用自身的感染力去影響孩子。
探索未知︰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沒有不可認識的東西,我們只能說還有尚未被認識的東西。
——(蘇聯)高爾基
我從來不記在辭典上已經印有的東西,我的記憶力是運用來記憶書本上還沒有的東西。
——(美國)愛因斯坦
塔特姆的父親是美國一位藥理學教授,在塔特姆小的時候,父親再忙也會騰出時間來陪他。塔特姆總喜歡撲在爸爸的懷里問問題,比如小鳥為什麼會飛?汽車為什麼能跑?桌子為什麼不做成椅子形狀的呢?……父親每次都耐心回答,並利用這種機會啟發他思考更多的問題。當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父親會主動和兒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久而久之,塔特姆養成了思考問題、自主尋求答案的好習慣。成年後,塔特姆喜歡觀察周圍的一切,探索各種事物的奧秘。最終,他成為一位著名的生理學家,發現基因對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起調節作用而創立了生物遺傳學,並于195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不可否認,塔特姆的這些成就離不開父親的陪伴和啟發。科學家之所以能夠突破以前的理論,在科學領域有新發現,因為他們都具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與積極探索的好習慣。探索精神可以使人類在每一次突破中進步,也可以讓人對未知事物充滿興趣和憧憬。
對于孩子來說,他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模仿他人、成人的強化訓練、自主探究等。但是,探索精神才是求知的根源,也是陪伴孩子一生,促使他求知的動力。
?傳統觀點認為,孩子只要掌握好基礎知識,學習成績優異就可以了。其實孩子的大腦充滿著對世界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探求,豐富的想象力和四溢的激情使他們總保持著對事物的新鮮感和探索欲。而在擁有一定知識的基礎上,也許有一天,他們大腦中迸發出的精神火花就是某個發明的雛形。
所以,父母要善于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為他創造一個求知的環境,激發他的探索精神。
培養建議
建議一︰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自主探索是以好奇心為驅動,孩子在探索中會自覺地產生很多問題,並主動想辦法解決,這對他以後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
一天,8歲的陳玲問媽媽︰「媽媽,我是怎麼來的呢?」媽媽回答︰「你是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陳玲繼續問︰「那我在里面呆了多久呢?」媽媽說︰「你足足待了10個月呢!」陳玲問︰「那我都在里面吃什麼呢?」媽媽依然耐心地解釋道︰「咱們倆之間通過一根臍帶連接,然後我把營養輸送到你的體內,你就慢慢長大了。」
陳玲繼續問媽媽︰「那我是怎麼跑進媽媽肚子里的呢?」听了孩子這麼多問題,媽媽顯得有些不耐煩了,說︰「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陳玲听了,有點失望。
這時,爸爸走過來,耐心地給女兒解釋道︰「爸爸愛媽媽,所以在媽媽的肚子里放了一粒種子,種子在媽媽肚子里生根發芽,長大了就變成了你。」陳玲睜大了眼楮,還不時發出不可思議的聲音。之後,她又問了一連串的問題,爸爸都耐心地解答。
孩子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去探索的**,尤其是關于他是怎麼來的,他期望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答案。而許多父母都不喜歡孩子問這個問題,因為有的問題實在是很幼稚,又很難以用語言去解釋。所以,對孩子問問題的行為采取漠視、回避的方式,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壓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面對孩子的提問,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解釋給孩子听,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起他的探索精神。必要的時候,父母可以提問孩子,讓他主動思考,並傾听他的想法。
建議二︰讓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適時地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謙遜,比如說︰「我想,這個問題你是了解的,請你談一談你的看法。」這樣一來,由于他的自尊心得到愛護,他就會盡力探索問題,對什麼問題都有求解的決心。
同時,父母在和孩子討論問題時切忌急躁,不要急于求成。父母更不要隨意說「說得好」或「很好」,因為過快或過早的贊揚會傳遞一種討論到此為止的信息,或者讓孩子產生滿足的心理。父母應該說「真有趣」、「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等等,讓孩子有繼續往下說的**,進而使他的探索精神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此外,父母不要催促孩子去「想」,催促只能使孩子為了急于表現,而去揣測大人希望的答案,並不是自己的真實想法。
建議三、和孩子做一些實驗活動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實驗活動,這有助于促使孩子智力的鍛煉和發展,也能幫助他增加和鞏固知識,更能培養孩子探索的興趣,激發他的求知欲。
晨晨今年8歲,一天晚上,爸爸神秘對晨晨說︰「晨晨,牙簽和你一樣愛吃糖,你信嗎?」晨晨搖了搖頭,爸爸繼續說道︰「走,爸爸證明給你看。」說著帶著女兒來到了洗手間。
爸爸先是拿出一個盆來,接了半盆水,又準備了一塊肥皂、一顆糖和幾根牙簽,接著遞了一根牙簽,說︰「來,把它放在水里。」晨晨照做了。接著,爸爸輕輕地把放糖放在了離牙簽較遠的地方,然後,神秘兮兮地對晨晨說︰「見證的時刻到了。」只見牙簽緩緩地向糖漂去,最後貼在了一起。隨後爸爸又將糖移動了一個位置,牙簽最終還是朝著糖的方向游去,晨晨驚奇地說不出話來。
爸爸又對晨晨說︰「牙簽不喜歡喝肥皂水,你信嗎?」接著又把肥皂放入水盆中離牙簽較近的地方。可牙簽就像磁鐵異性相吸的原理似的,馬上逃得遠遠的,等肥皂一靠近,牙簽又逃得遠遠的。晨晨急忙問爸爸為什麼,可爸爸卻笑而不答,只給了晨晨一本書,讓她自己去尋求答案。
後來,晨晨在作文中寫道︰「……最終,我終于找到答案,原來糖放入水中後,會吸收一些水分,所以會有很小的水流往糖的方向流,而牙簽也跟著水流移動,就像牙簽喜愛‘吃’糖一樣。但是,當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時,水盆邊的表面張力比較強,會把牙簽向外拉,所以看起來就像牙簽會逃跑一樣。我很感嘆︰原來用身邊的材料也可以做出這麼有意思的實驗!科學實驗真是奇妙無比!」
引導孩子做實驗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但一定要激發孩子的實驗興趣,比如像晨晨的爸爸那樣,用「愛吃糖的牙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也要為孩子創造一些簡單而必要的實驗條件,並為孩子講解與實驗有關的知識,讓孩子通過實驗去驗證。
但是,父母一定要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要把一切都給孩子做好了,也不要一切原理都講解給孩子听,可以適當地設置懸念,讓他自己去探求結果。
`11`
(